用良心判决:英法官强断暧昧《宫女》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27日,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与俄罗斯亿万富翁斐克塞伯格(Vekselberg)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终于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刻。法官纽维(Newey)在英国高等法院内,当庭作出最终判决:伦敦佳士得必须返还斐克塞伯格170万英镑的购画款,并承担将近100万英镑的诉讼费用。
  当俄国富豪遭遇《宫女》
  这是一场引发全球瞩目的判决。法庭对峙双方,一方为俄罗斯巨富,另一方则为英国老牌拍卖公司,并且涉及170万英镑的争议作品——俄罗斯著名画家鲍里斯·库斯妥基耶夫(1878~1927)的油画《宫女》(Odalique)。
  近年来,俄罗斯艺术市场可谓十分活跃,那些来自俄罗斯的收藏家们竞相回购本国艺术遗产,由此形成一道风景。2005年4月,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首开俄罗斯绘画和工艺品拍卖,拍卖总价超过了3500万美金。佳士得也不甘寂寞,他们通过拍卖Charles.R.Crane大使的收藏,用俄罗斯艺术品为公司带来了超过587万美金的业绩。
  在这些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俄罗斯富豪中,56岁的俄罗斯人斐克塞伯格是个十分扎眼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身家约70亿英镑,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上有名,而且也因为斐克塞伯格本人实在堪称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
  2004年,在强烈的争议中,斐克塞伯格出资8000万欧元为俄罗斯购回了“国宝”——9个法贝热彩蛋,俄罗斯人为这些艺术品的回归欢欣鼓舞。斐克塞伯格的收购被认为是出于“爱国思想”,也因此受到俄罗斯政府的委托。
  就在彩蛋事件的议论尚未消褪之际,2005年11月,斐克塞伯格再次出手,以170万英镑的高价拍下据称是俄罗斯著名画家鲍里斯·库斯妥基耶夫的油画《宫女》。
  鲍里斯·库斯妥基耶夫的生命只有短短49年,然而他却是俄罗斯后印象肖像画派中最为出色的一人。他的画作被认为是塑造了典型俄罗斯的形象,唤醒了人们传统的良好愿望,因此一直是俄罗斯艺术品拍卖会上的焦点。
  按照拍卖公司的说法,《宫女》完成日期应是1919年,它描绘了一个裸体女人睡着了的情景。1932年,它曾经在拉脱维亚公开展出过一次。第一次亮相拍场是1989年,当时也是在佳士得,售格仅仅为19000英镑。
  当这件作品出现在2005年时,佳士得在图录上这样描述道:作品可以称之为“艺术家库斯妥基耶夫表达对狭隘的商人阶层看法的最好的几幅代表作之一”,并标注“B.库斯妥基耶夫-1919”。
  再次重返拍场,《宫女》的估价为18至25万英镑,但是,由于斐克塞伯格的介入,这件作品最终以出人意料的近乎估价10倍的价格成交——170万英镑。如此高价,即使同样是俄罗斯藏家,也颇感诧异。
  娜塔莉亚·库尔尼科娃(Natalia Kournikova)——一位竞价失败的俄罗斯藏家称这样的价格“完全是疯了”。由于价格“过于荒诞”,人们甚至认为,这次购买可能会出问题。
  不幸的是,这些言论在斐克塞伯格买画不久后就开始得到验证。
  俄专家与佳士得比鉴定
  奥罗拉(Aurora)是斐克塞伯格艺术基金会工作的专家,在她的老板2005年买回这幅画不久之后,她就对这件作品的真伪表示了质疑。
  没有人怀疑库斯妥基耶夫在艺术史上的声望,这一点斐克塞伯格当然心知肚明,库斯妥基耶夫在国内要比国外更为知名,有专家认为他享有与同时代英国艺术家劳伦斯·斯蒂文·洛利(L.S.Lowry)一样的受欢迎程度,但越是这样,真伪鉴定就越为重要。
  于是,以奥罗拉为首的斐克塞伯格艺术基金会专家开始了对于画作的研究。结果,他们在《宫女》小小的签名上发现了问题。画作上写着的日期是1919年,但是通过分析字迹颜料的干裂程度,他们认为,那应该是1940年代后期才写上的。而且,画面上使用的那种含有铝成分的颜料是画家死后才被普遍应用的。因此,专家鉴定的结果是,该作品可能是某个默默无闻的小画家为了谋生,才模仿画出的,目的是让自己的作品好卖。于是,在一位经销商也对这件作品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之时,斐克塞伯格起诉了佳士得,并要求退款。
  俄罗斯专家还分析认为,库斯妥基耶夫曾在1915年至1921年创作出三个版本题为《美女》的画作,1922年则有一张《商人的妻子和一所房子》画作,《宫女》很可能就是根据这四张画作臆造出来的。
  佳士得则并不认为《宫女》是赝品。
  佳士得的律师称,此画有“可靠的证明”,并指出,在画作中出现了一把著名的、由此画家拥有的椅子。佳士得的专家们也一口咬定该画为真迹。他们认为,被斐克塞伯格认为有问题的签名颜料是在1919年前就已经发明,只是在1930年代才大规模投入使用。库斯妥基耶夫完全可能使用。同时,他们表示,如果该画看起来艺术水准一般,那也许是因为该画作是库斯妥基耶夫为了糊口而完成的匆忙之作。佳士得的一位专家认为,作品是真实可靠的,尽管“称不上库斯妥基耶夫最好的作品之一”。
  斐克塞伯格与佳士得的真伪鉴定争执过程堪称一波三折。
  据说,奥罗拉早在2006年即向佳士得提出退款要求,但后者称要自行对此画进行鉴定。2009年,奥罗拉将画作送回佳士得,并称佳士得虽然同意鉴定,但却始终没有给出最后期限。一位佳士得发言人称他们对此事件“非常重视”,“现在下结论说我们是否不同意(奥罗拉的鉴定意见)还为时过早。”
  2012年,历经20多天的听证会,法官纽维得出结论——这件描绘了一位睡在床头的裸体女人的画作《宫女》,并非可与英国画家劳伦斯·斯蒂文·洛利相媲美的俄罗斯艺术家鲍里斯·库斯妥基耶夫所作。斐克塞伯格有权取消本次交易,拿回自己的钱。
  据报道,在法院听证会持续的20多天里,法庭之上,斐克塞伯格聘请的一大批顶尖艺术品专家与被告佳士得拍卖行的专家团队进行了激烈交锋。有趣的是,这种激烈交锋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法官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了上述判决。
  良心的判决
  纽维在作出判决时说:“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完全确定是不可能的,我的任务是在平衡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真实性。在我看来,这幅《宫女》是库斯妥基耶夫之外的其他画家的作品。”   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纽维做出这种判决是否合理呢?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在分析后认为,“这个判决在英美法系下并不奇怪”。
  他解释说,作为判例法国家,英国一个重要的判案原则叫作“遵循先例”。法官接到一个案件,他不是寻找法条,而是查看之前有没有此类或类似案件。如果之前确有先例,那么就要按照先例原则来判;如果之前没有先例,而真假证据又相当,法官就有义务作出一个判决,创造出一个先例。
  判决涉及到法庭证据的认证问题。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有一个独特的认证原则,即“自由心证原则”。也就是说,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并最终形成对证据的确信。
  法官的内心良知和理性完全取决于法官自身,具有决定的权利,不为公众所影响。自由裁量权是西方法官的一大权利,所以本案中,法官并没有给出关于画作真假的绝对判断,仅仅是从自己作为法律人士而非鉴定专家的角度做出了可能性猜测,并据此决断佳士得退还170万英镑购画款并承担近100万英镑的诉讼费用。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法治的国家之一。英国法官必须从英国4个律师公会的成员,即出庭律师中任命。一般来说,担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必须有不少于7年的出庭律师资历,担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须有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师或两年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的资历。
  由于英国长期以来保持从出色的出庭律师中遴选法官的传统,而进入出庭律师的门槛一直都很高,只向某些特定的阶层开放,加之其学徒式的教育模式和对人数的严格控制等因素,使得英国的出庭律师和法官无论是从其来源上、知识结构和学历背景上,还是在价值观上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英国法官群体的高度同质性是令人吃惊的。高级法官基本上都是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基础教育,他们父辈的职业,除法律职业外,多为自由职业者、大地主、大商人、银行家、股票经纪人或政治家和学者等,基本上都属于资产阶级。
  严密成熟的法官体系,不仅使得英国法官具备了很高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对职业身份形成了约束力,使得他们不会、也不敢轻易妄作判定。
  那么,纽维的判决结果会给佳士得带来什么影响呢?
  刘双舟教授认为,虽然佳士得被判败诉,但是此案件不会对佳士得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佳士得有一个5年期的关于赝品的规定:5年内,买家如能提供使佳士得信服的证据,交易将被取消,买家将得到退款。
  《宫女》一案中,画作是斐克塞伯格在2005年买下的,2009年买家认为是假的,在5年约定之内,诉讼也是2010年提出,产生官司是因为二者证据旗鼓相当。再看这个案例最终的解决方式,是把货退回佳士得,把钱退给买家,说到底就是个合同解除。
  当然,佳士得也为此合同解除付出了代价——持续两年的官司产生了100万英镑的诉讼费,而这一切将由败诉方佳士得承担。诉讼费的高昂也是因为此类官司比较少见的原因。原告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整个判决过程。为了170万英镑的还款,斐克塞伯格要垫付100万英镑的诉讼费,好在他是俄罗斯大富翁,不差钱。
  人、钱、地,一系列巧合产生了一个关于艺术品真伪鉴定的经典判决。然而,这个事情也告诉我们,艺术品鉴定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