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英国:19世纪至21世纪初英国报刊中的《红楼梦》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456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报业是公共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载体,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搜索盖尔原始档案——英国大开型报纸数字档案资料库中有关《红楼梦》的信息,发现从19世纪至21世纪初,关于《红楼梦》的英文报道逐渐从区域性的报刊转向英国主流大报,并且分别以不同的形象特征出现在各个阶段的英国报刊之中.分析《红楼梦》在目标语国家的读者接受程度,不仅可以优化本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形象,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至世界舞台.
其他文献
伴随着短视频的快速成熟和发展,在垂直细分领域中美食短视频成为一支强劲赛道,更收获了不少用户.在美食短视频博主中,李子柒以古风美食征服了很多国内外用户.本文从跨文化传
《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新马的《红楼梦》传播始于报刊.邱菽园作为代表性人物,不仅自己创作,还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一个跨越
古代都城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统治意志的象征,都城文化是古都传统与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都城文化包括制度思想、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三方面内涵.它推动、影响着文学观念、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生成发展,形成都城视域中的文学史;历代文学对于都城空间形象、人文内涵、文化传统的塑造、充实、传承,形成文学视域中的都城史.这对于认识地理形胜与人文养成、空间变迁与思想消长、都城形制与书写语境、都城传统与文本传承、都城形象塑造与文学意象建构等若干重大问题,对于创新文学史观、重构文学发展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
柳宗元的墓志碑铭文中,为家族亲属所撰者数量甚多,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家族图谱.这些墓志碑铭文,不仅记述了其家族人物的德能行迹,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出柳氏家族的历史盛衰、家门宗风、仕宦婚姻、子女教育与品德修养等,对于研究中古士族的家族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柳宗元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特点,作为中古士族走向衰落的历史映射,同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视频博客兼具风格化与纪实感的特点,带来了一场视觉革新,凯西·奈斯塔特因其独树一帜的Vlog内容生产而受到青年群体喜爱.本文以YouTube平台的CaseyNe is tat频道视频为研究对
张良臣生于北宋末年,经历过"靖康之难",南渡后定居明州.在宋代诗歌史上,他也许算不上大家,但他上继晚唐杜牧、李商隐,较大规模地创作清警婉润的"晚唐"律绝,以矫江西诗派及理学诗之弊,成绩卓著,对南宋复兴以"小李杜"为代表的感时伤事的优良诗歌传统起过积极作用,受到当时及后代学界的高度评价.张良臣原有诗集十卷,今仅存小集《雪窗集》(或名《雪窗小稿》),作品数量虽不多,但他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应该得到肯定.
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技术的快速更迭,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样态和新模式在不断涌现.本文以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报道为例,从大小屏深度融合、全平台多样化互动,基于直播的知识
鲁迅曾提出文学的"劳动起源论",具体则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杭育杭育派"之说.然而披览鲁迅著作,他在前后各个时期各种场合提出的文学起源说法颇多,"劳动"说之外,尚有"天然"说、"自达"说、"神话"说、"休息"说、"爱情"说、"宗教"说、"巫史"说等,这些说法各有其合理性,且难分"主次",呈多元、综合的形态.这是在全方位视角下观照文学起源问题得出的一个与中外传统理论颇为不同的立体式理论,它更加接近文学起源的真谛,表明文学不仅是人类生活某个领域(例如"劳动"等)影响下的产物,而是与人生具有整体关联性,从而在一个重
汉代前期的文艺思想经历了两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探索这一时期文艺思想形成与转变的动因,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的规律.汉代前期文艺思想的建构与转型是外部动力与内在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基础的原动力,主流文化的制约力,作者个性与感受的主动力,受众审美的驱动力,这四者共同构成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外部动力.同时,文艺思想的内在理路也催生了"质文代胜"的转换.
本文以香港新编粤剧《红楼彩凤》为例,思考探索《红楼梦》戏曲传播方面的一种整体性文化生态研究,也就是将剧情改编、人物重塑、曲词音效、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作为一个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