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景剧教学法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情景剧教学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作用凸显。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性和长效性的改革要求,分析情景剧教学法的优势,直面困境,提出提升路径,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情景剧教学法;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教学方法的变革指向尊重规律、增强学生获得感。2007年,国内高校受到艺术院校喜剧教学法的启发,将情景剧作为思政课教学手段。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是教师结合授课内容,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评10至15分钟的微视频,并选取部分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上予以教学研讨的教学过程。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思政课开展情景剧教学法,在运用策略、实践体验、实效性定量分析等方面有积极探索。但是,如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变化和需求,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认同度高行为参与度低的现状,如何使大学生在图像叙事认知建构中形成价值选择?运用情景剧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集中在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的应用步骤、价值坚守、内容选择与建设路径上。(1)应用步骤。情景剧教学法由集体备课、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学习成果评价等环节组成(赵冰娜等,2017);具体实施包括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参与投入、学校各职能部处支持配合(蓝波涛等,2017)。(2)价值坚守。情景剧本身承载着思想理性价值内涵,但常出现对课程价值内核解读平面化或误读(陈涛,2017);图像抽象化内容表达困境和失真歧义(蔡勇,2013);教学视觉主义娱乐化而忽视教学内容价值性(刘艳,2015)。(3)内容选择。情景剧内容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孙海英,2015);情景剧中强化社会热点问题辨析(刘英,2015)。(4)建设路径。吸收当代文化资源(韩淑芹,2016);通过承载社会记忆的情景剧唤醒大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温小平,2017)。国外学者从图像价值展开研究,认为世界已进入图像时代,认为人在回忆时,脑海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图像信息,因此更关注图像价值解读平面化、图像信息消费娱乐化。
  学者们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有待深化的地方。第一,缺乏规律性研究。情感认同如何层层转化为实践认同?不同专业的学生认知方式有何不同?第二,缺乏系统性研究。课程内容如何层层滴灌到情景剧各环节?评价环节如何实现价值共识?
  2 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2.1 理论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入到规律性和长效性的改革中,要求课堂教学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亲和力侧重从学生的个体认知和具体生活出发,在教学中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实际相结合,引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针对性侧重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入手,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化。情景剧教学法顺应了改革需求。
  2.2 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运用情景剧教学法的优势。
  第一,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情景剧的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使大学生由课堂教学的听众角色转化为编剧、导演、演员、剪辑者等剧中人角色,参与感得到保障。课堂教学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第二,强化大学生的认知记忆。当今社会已进入有图有真相时代。以文字叙事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递正逐渐让位于以读图解码为指向的认知模式。情景剧教学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图像化认知交流方式,推动课程内容以视觉记忆的方式像“视觉锤”一样锤入大学生的大脑。
  第三,实现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转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层层推进。当前大学生存在情感认同度高而信仰践行低的问题。在情景剧拍摄中,大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了解、消化、吸收与巩固,自觉用理论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
  (2)情景剧教學法在实施中的困境。
  第一,追求“有意思”而忽略“有意义”。情景剧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有意义”应排在首位。但在实施中出现纯娱乐化、恶搞现象,大学生单纯追求“有意思”而忽略甚至背离课程内容。例如,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内容中,拍摄小组追求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冲突场面,放大视觉和听觉效果,但缺少价值内核支撑。在“古今中外核心价值观”内容中,拍摄小组原本设定拍摄“家庭中男女不平等问题”,却在拍摄中过多渲染家庭矛盾场景,导致情景剧价值意义不明。
  第二,拍摄内容与史实不符。大学生“想当然”的认知情况使情景剧内容严重失真。例如,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拍摄小组随心所欲勾勒黑奴贩卖场景、路线和原因,将黑奴贩卖的血腥轻描淡写地描绘成黑奴为赚钱各尽所能向资本家推销自己、进而贩卖的场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内容中,少数拍摄小组随意勾勒医患矛盾。
  第三,学生学习合作能力亟需提升。实施中,拍摄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集体观念淡薄、矛盾激发等问题。表现为,问题一,剧本撰写能力欠缺。剧本与课程内容板块主题联结不紧密、价值内核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单一。问题二,拍摄人员不足。包括人数不足、人员性别不平衡。小组成员身兼多个角色,观看中人物代入感混乱。小组成员性别单一,常由同性扮演异性角色,观看时给人以怪异感。问题三,拍摄场地不符合剧情要求。近一半拍摄小组用学校场地替代场景,产生不协调感。问题四,拍摄时间不足。拍摄小组拍摄时间不足一周,或各环节笑场频繁、表现生硬,导致成片效果较差。问题五,拍摄、后期制作还需精心打磨。拍摄中出现画面比例失调、颜色暗沉、杂音过大的问题。   3 提升路径
  3.1 拆解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连接
  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只有感知到日常的具体生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必须转化教学话语,将宏大叙事的教材话语向大学生能理解的生活话语转化。
  第一,拆解课程内容。教师将各单元的宏大叙事凝练成情景剧内容板块。
  以哲学部分为例,如表1。
  第二,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各拍摄小组的剧本要从个体命运出发诠释内容板块。例如,从“一家人住所变迁、高考四十年发展等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从“家庭教育起跑线、医患关系、扶贫干部的生活等展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家人等展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从“一家人坚守治理土地荒漠化展现生态环境永续发展问题”、“从见义勇为等展现价值观自信”、从“黑奴汤姆的视角展现黑奴贩卖”、“从非洲南端的不归之门展现残酷的黑奴贩卖路线”、“从两个小英雄展示巴黎公社的英勇”。
  3.2 从问题史的角度把关拍摄剧本
  针对拍摄内容失真问题,教师要从问题史的视角把关剧本。拍摄小组针对拍摄内容从纵向历史中梳理问题,包括问题起源、发展过程、问题走向。教师可针对学生特点,引导人文社科学生从诠释型出发,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撰写剧本,引导理工科学生从推导型出发,沿着“为什么——可行性方案——最终历史选择”的思路撰写剧本。问题史视角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难题放入前因、后果的考量中,引导拍摄小组采用多线条叙述手法,立体化建构拍摄剧本。
  3.3 在共同“观看”情景剧中“解码”价值内核
  情景剧拍摄完成后,要在课堂、网络平台播放中实现师生的价值共识。首先,师生共同“观看”,使师生在“走进”图像中打破话语对立。课堂展播中,面对同一情境,师生不是教学的引导者和主体者,而是共同参与、体验“观看”的协同者。情景剧的情节起伏引发师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内核反思。其次,师生在共同“解码”情景剧承载的价值内核中达成共识。课程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在空间、时间上缩短了师生、生生间的距离。“弹幕”功能使师生、生生间在观看情景剧时不断交流意见。本课程,52个拍摄小组的52个情景剧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并开启弹幕功能,仅2天时间,访问量就达到3000人次。视频上的“弹幕”内容不断播放,使观看者会心一笑之余引发深思。
  参考文献
  [1]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2]谢菲,张帅.“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3]溫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02-16.
  [4]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温小平.文本·图像·记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转向与社会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意义]对我国近20年来的环境法律主题变迁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趋势和发展规律,为以后的有关立法工作提供借鉴,发挥参考作用。[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分析法获取所要研究的法律文本,提取法律文本内容的主题词,以年度作为分类标准,结合政策扩散的有关理论,计算每一年度主题词的权重情况,并在不同年度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结论]相关环境法律在遏制环境问题的发生上确实起到了作用,表现为P0的数值较高,
期刊
摘 要:“一村一品”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库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分析“一村一品”对三峡库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万州区白羊镇柠檬产业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从小农户角度对白羊镇“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政府宣传支持力度不够、产品种类单一、销路不畅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四点建议。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都在不断变化,低层次、松散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必须得到改变与创新。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走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诉求也对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围绕郑州财经学院与正保远程教育的合作,双方以“正保会计学院”为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在专业共建、特色化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期刊
摘 要:资产剥离作为收缩战略的一种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2017年,处于战略转型阶段的国新健康,在停牌期间连续发布公告,进行不良资产剥离。通过对国新健康停牌前后的市场反应以及剥离前后公司财务情况的分析,观察其市场反应的内在原因,剖析此次资产剥离给国新健康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剥离运作时提供参考借鉴,丰富资产剥离相关研究。  关键词:国新健康;资产剥离;市场反应;财务绩效  
期刊
摘 要:行政复议是解决公安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基于焦作市的个案,探讨公安行政复议运行状况、问题及对策,对中小城市公安行政复议的完善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焦作市公安行政复议运行特点包括复议、诉讼案件涉及类型仍然相对集中、地域特点较为明显、申请诉求内容较多涉及办案程序不合法。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存在答复不准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行政不作为问题仍然存在;行政复议执法水平不高;与审判机关认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大数据环境下湘西地区经济状况及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具体措施,达到服务当地经济,助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全面改革,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38 
期刊
摘 要:主要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以构建理想的汽车企业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以关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质量为核心,从企业和高校两个层面探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通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来保障新能源汽车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发
期刊
摘 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力行”志愿者服务团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阵战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功能;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
期刊
摘 要:针对凡口矿长期以来疏干排水导致的地质生态环境破坏、塌陷回填、土地复垦、排水等费用高昂等问题,以及为确保矿产资源安全开采,分析矿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查明矿区的主要涌水通道,利用帷幕注浆的防治水方案在涌水通道上形成截流帷幕,有效降低地下水流流向工作面的补给,堵水率达到了68.35% ,有效的保障了矿山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涌水;帷幕注浆;矿山防治水;安全开采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信息网络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现阶段《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移动终端下混合式教学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系统分析移动终端下混合式学习创新教育模式优势,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创新教育模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移动终端;混合式教学;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