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给我的母亲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o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祭司,没有恩典,
  犹太人聚在明亮的会堂里
  唱着安魂歌,走过
  这个女人的灰烬。”
  ——曼德尔施塔姆《这个夜晚不可赎回》
  1
  母亲走了,在早上五点钟。
  灵车,在从医院到殡仪馆的路上
  缓缓而行。
  灰色的黎明,灰色的天空。
  妹妹从后面拍这张照片时,
  灵车正缓缓驶过家乡那座长长的汉江大桥;
  桥面上,有人在练晨跑,
  有人骑电动车赶早市,
  而披戴白花的灵车载着我们的母亲
  去往另一个世界。
  母亲,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似乎您的任何一次出行
  都没有如此庄重。
  2
  母亲走了,我们又成了孩子,
  在恐惧中要拉住母亲衣襟的孩子。
  母亲走了,那泼在我们
  赶回老家的车的挡风玻璃上的,
  是一阵阵来自天空的泪水。
  母亲走了,在弟妹面前我不能哭,
  在众人面前更不能。
  我只想一个人走入荒野,
  在那里,才有我要听到的歌声。
  3
  母亲,几年来,我一直感到您的恐惧,
  我不断回老家去看您,搀着您,
  但我又怎能为您挡住死神?!
  八十八岁,一身病疼,每次饭前您给自己
  打针,已很难打进去了。
  又一个难熬的失眠夜,带着浮肿的眼睛
  您说老天爷已让您活得够长了。
  您不想早走,因为您要留下来照顾
  我们半瘫痪、半痴呆的父亲。
  但您还是先走了。
  您走的时候澄澄守在您的身边。
  她一再对我说:“奶奶走的时候很平静。”
  母亲,您真的接受了您的死亡吗?
  4
  没有安慰。您临终前的几天
  在病床上带着喘气
  唯一多次呼唤的人,是您的小妹
  (您知道儿女们都在身边)
  是呼唤她一起回到你们的童年吗
  是要拉着她一起到地里剜野菜
  或是去赶大年初一热闹的庙会吗
  啊,母亲,您这个地主家的大女儿!
  父亲作为库区移民,最后孤独地高悬在
  异乡的一道冰冷屋梁下
  母亲也早早地死于脑溢血
  弟弟心肌梗塞,摔倒在厨房地面上
  唯一还活着的是两个妹妹
  二妹已来医院看过您了,小妹呢
  小妹怎么还没来呢
  您抖颤的、抖颤的手怎么也找不到她
  永远也找不到了……
  5
  没有安慰。现在您静静地
  躺在火葬场的灵堂里,
  度过您在人世的最后一个夜晚。
  没有安慰。弟弟请来了专业的演艺队
  替我们哭。
  母亲走了,我们的守灵夜……
  哀乐一遍遍重复地放着,
  披麻戴孝的哭丧女不知在台上唱些什么。
  不会再有人讲故事,推遲死亡到来了,
  死亡就在我们中间。
  没有安慰。焚烧了一夜的香炉
  也不能把这浓密的黑夜
  烧出一个洞。
  时至半夜,弟弟和一些亲戚们
  开始在灵堂边打牌。
  6
  没有安慰,如同这片土地上的
  芸芸众生。没有安慰,
  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母亲,
  被推到焦黑的炉膛口。
  看最后一眼吧:她的寿帽上还绣着凤凰,
  甚至她的鞋底上也绣着花卉……
  母亲,您一生爱美,爱“穷讲究”,这套寿衣,
  还是您生前亲自请一位乡下亲戚
  一针一线精心绣的。
  (手工多巧啊,您的儿媳赞叹。)
  母亲,那您就好好上路吧——
  纵然您不知道“死亡是一种艺术”,
  纵然在那一瞬后,一切就会化为乌有……
  母亲,我在等待,而又怕听到炉膛内
  那忽地一阵火舌声……
  母亲,我只能祈愿:在那一阵浓烟后,
  冲天的凤凰会带着您走,
  百鸟和祥云也在托着您飞!
  7
  没有安慰,无以安慰,
  从殡仪师手中我接过母亲的骨灰盒,
  上车,下车,在锣鼓喇叭声中,
  一步步走向山坡上的墓地。
  我抱着我的母亲。我没想到
  我最后竟是这样抱起了我的母亲!
  我母亲的骨灰是这么沉!
  我们登上那一级级石阶。我又想起
  那生前的唠叨:“他们十年前就给我买了
  那块墓地,我想去看看,
  都说那儿还有树,我不知道是些啥树……”
  母亲,您看,这里松柏青青,
  还有您从小喜欢的桑树,橘树,桂花树……
  (请允许我哄哄我的母亲)
  母亲,这些树上还有喜鹊,画眉,百灵鸟呢……
  我就这样对母亲讲话,而她也在听着
  (像个乖孩子一样听着!)
  我对母亲讲话,而我的两眼一阵发黑。
  我得使出我全身的力气。
  我,差一点就抱不动了。
  8
  母亲走了,没有墓志铭。   母亲走了,没有语言可以镌刻她的一生。
  辛劳、坚韧、豁达的母亲,
  五个孩子的母亲(还有一个夭折,
  还有一个流产后刮掉……)
  天知道她是怎样把我们带大成人——
  在那半饥半饱的岁月,当她做好饭,她总是
  欣慰地看着儿女们吃面,而她自己
  只是端着一碗面汤……
  母亲,勇敢、伟大的母亲,
  我们生命中的顶梁柱!我怎会忘记
  当年您拄着一根树棍艰难攀上
  家对面那茫茫雪岭上的情景?!
  因为我未被高中录取,“我找他们说理去!”
  您那铿锵的一声,连父亲也给震住了!
  而现在,我们仿佛还在那个门口盼您归来。
  母亲,您知道吗,那年冬天刺骨的寒冷
  仍一直在我的体内燃烧。
  9
  母亲走了,留下父亲。
  “她哪儿去了”,他的眼神似乎在问。
  “出门打牌去了”“哦,哦……”
  父亲很乖,也很痴呆。
  父亲日渐消痩。他的眼睛愈来愈大,
  他已几乎不认识我们了。
  这还是那位英俊、青涩的中学老师吗?
  这还是从小逼着我练字、一次次按着我的头
  给我洗脏脖子的父亲吗?
  这还是在我上大学后来信仍不忘叮嘱
  “写文章一定要小心”的父亲吗?
  可怜的父亲,为什么您活成了这样?
  可怜的父亲!每次母亲住院,他都闹着要去,
  像个孩子一样闹着要去。
  (如果他能爬,他会一直爬去的!)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安静了。
  ——“安静得好可怕”,保姆说。
  我们的爸爸——
  每天每天,我都能看到他呆坐在轮椅上,
  等着我们的母亲把他领去。
  10
  但是我们的母亲走了,她真的走了。
  我在北京再也接不到她的电话了。
  每天我都在心里写着哀痛日记,
  但是我从未梦到我的母亲。
  早年奶奶过世后,我曾不断地梦到她
  (甚至在伦敦北那个黑暗的阁楼上)
  但是我从未梦到我的母亲。
  (我们的母亲到哪儿去了?)
  只有一次,我梦见了下大雪,
  我梦见了雪花在飞,
  我又看见了童年的燕子,妈妈呀。
  11
  母亲走了,母亲永在。我母亲的
  骨灰不会冷却。
  母亲的笑容仍在,无处不在,
  只是很难听到她的声音了。
  (死亡?“死亡就是:舌头被控制。”[1])
  经常我出去散步,我感到自己
  是在挽着我的母亲,虽然我挽着的
  是一只空荡荡的袖子。
  有形的,变成了无形的。孤单的
  变成了孪生的。
  甚至,在飞越阿尔卑斯的飞机上,
  当我俯看舷窗下的雪峰,我也感到
  我的母亲在跟着我一起往下瞅……
  12
  母亲走了,在八月十八日凌晨,
  在她一阵阵发冷、出大汗之后,
  在那个闷热的如硫磺一样冒烟的夏夜时分……
  母亲走了。在她走后的四个半月,
  一场多年不见的大雪在我的故乡下下来了。
  多好的雪啊,它下在我母亲的坟头上,
  下在她灰烬般的鬓角间;
  多好的雪啊,它下在当年我们上学的路上,
  下在满山橘树焦枯的枝叶间;
  它下在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舅舅的墓地里,
  也下在那些无名的被翻起的枯骨上;
  它下在我孩童时爬上爬下的青石阶上,
  也下在当年“知青点”寂寞的窗外;
  它下在武当山下那一片茫茫的库区里,
  (它淹没了多少人的故乡和记忆!)
  也下在我少年时掏过的那些鸟窝上,
  (如今它们都飞到了哪里?)
  ……没有祭司,没有恩典,
  只有这场哀悼般的雪,仁慈的雪,
  下在那片贫寒的山川土地上……
  而我,仿佛不是走在北京干冷的街道上,
  而是走在我故乡的大雪中。
  这是多好的、向我扑打来的雪啊,母亲——
  “头七”过了,百日祭也过了,
  我们烧过的香,我全部的悲痛言辞,
  都抵不上这一场大雪——这来自
  茫茫上苍的雪,这“天空之上的葬礼”,
  這密密地落下、让您的墓园变得清凉,
  让整个世界都寂静无声的雪——
  母亲,我们的母亲,您安息吧,
  这雪,将永远永远为您而下。
  参考文献:
  [1]见茨维塔耶娃献给里尔克的挽歌《新年问候》。
其他文献
“乌民”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黑头懵懂的文盲。本文其实原题为《文盲说字》。  文盲能议论书法么?  这么措辞,因为以下论及的不是行楷草篆的汉文,而是蝌蚪文一般的经字。“乌民”者,阿语(ummin-文盲)之意译,常指非念经人,语带诙谐,是神职人员之外众人的谦称。  “乌民”谈书法,和文盲谈书法还不尽相同——它特指只有汉语文教育背景的人,眺望阿文书法的感觉。  以上是解题。有些绕,先致歉。  1  世纪
期刊
1987年冬天,我在读高三,却还有心情下围棋读闲书。下围棋未曾日常,但“月常”还是有的。农村孩子吃饱饭已经不易,买书当然不能奢望专项经费。要想喂脑子,就得亏肚子。回头再想,能读到那个程度,委实不易。言情武侠外国文学历史反思,都有。其中有两样延续——请注意不是坚持——至今,影响终身:一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袖珍本《唐诗》《宋词》,二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民国高级将领列传》。得之不
期刊
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观念纷呈的时代,在绘画界,关于热点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一方面促进了艺术家对自身艺术创作的反思,另一方面,“绘画已死”“市场低迷”以及“艺术家如何生存下去”等诸多关于绘画艺术在当下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讨论,不断挑战艺术家的思维和信念。一部分人选择放弃,一部分人坚守着。传统的艺术形式,因为风格已经固定,囿于大众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势必不能普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正以多变新潮
期刊
头戴凉帽哎,冷饭缠腰!一里三歇哎,不怕岭高!  ——浙西南民谣  树木再次变得值钱的时候,我们山里人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奋斗,平原上已经兴起建房热。平原人是推着独轮车进山的。独轮车有一个比自行车钢圈粗壮数倍的轮子,有一副形似巨兽的肋排似的车架子,有两根微微上翘的结实的车把,车把上套着一根类似皮带的车襻绳。除了过于陡峭的斜坡、狭窄的栈道,独轮车对道路的选择几无要求。平原人推着独轮车走过机耕路,走过田埂,
期刊
“后历史写作”:新历史小说之后如何叙述历史  徐 勇  在1990年代,新历史写作登上舞台之时,历史常常只是某种符号式的存在。而新历史主义理论也一再告诉我们,历史往往只是叙述的结果。历史的真实性因此而成为十分可疑的事情,自然也就难有所谓的本质或历史意义之类的东西。  新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潮流早已经落幕,其在1990年代前后出现,自然有其不可忽略的积极的意义,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这一流派的创作告
期刊
1  那是在二十岁之前年轻的时候,骑马驰骋,是那时的最爱。那一年在玉树的巴塘马场,我骑着一匹大走马,在暮色苍茫之际赶路。  如今用蒙古语描述,那是一匹“嘎石德乐”(褐色黑鬃嘴微白)。身躯高大,比乌珠穆沁马恐怕要整整高出一个马头,跨在鞍上,两脚直直地踩紧铁镫,姿态舒服。我黄昏独骑,是去轰马呢,还是去哪儿?只记得马头又沉又重,汹汹地坠着,我要使上一半劲勒紧马嚼。  玉树的巴塘是一道川,宽阔的草滩被两侧
期刊
主持人语:张颐武  自“新历史小说”登上文坛以来,历史越来越成为一个能指的符号随意被人涂抹,关于“历史真实”的问题因此而被一再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尤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大盛,及其对传统文学秩序与格局的冲击,使得历史写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历史写作早已突破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分界,而具有了类型化、模式化的新特点。对于这一新的状况,该如何看待?今天的历史
期刊
看到我的文章题目,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那本著名小书的著名题目:一间自己的屋子。是的,我的题目,正是对她的模仿化用。  一天早上,醒来以后,依习惯,我仍然赖在床上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地做白日梦,结果,我脑子里,“一张自己的床”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气球似的膨胀起来,一直膨胀到与我身下的大号双人床体积相当。我急忙提速我的思维,琢磨着,应该把怎样的内容摆到“床”上——这同样是
期刊
百年沧桑,弹指一挥间  2018年新春伊始,由李芳芳执导的电影《无问西东》,开始公映。影片本是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便是片名的来历。  走进电影院,认真观看。回家发出一条微信,谈到内心感受。丁浪大姐看了,在我微信后面留言。我与丁浪大姐也是有缘。她先后在《北京晚报》和《人民日报》工作,我也在这两个地方工作,她退休之后,我们也时有往来。丁浪大
期刊
周南平崇尚“心象”,曾以《心与象随》为名举办多次展览,对于心象,他提出“在眼为形,存心为象;情为象牵,于是有画”的观点,即眼到方可心到,心到方可手到,手到方可心象合一,所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也。心象合一首要目的就是注重视觉的重要性,因為视觉、感觉、觉悟是人性的本能,是认知“提纯”的自我修行,一种以道修身,以身养德,以德入画,以画论道的艺术修行,这样才会达到他所说的“自我完善的因视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