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52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了。它将是一个文化国家,是过去中国历朝历代的现代化身。古代中国曾经将自己视作文明的中心,而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地。2052年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全球化的民族统一体,对自己辉煌的过去有着强烈的认识。从1911年到2052年,在经历了一百五十年漫长而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之后,中国终于再次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并且能够在本国的历史和天性的基础上,成熟自如地开展各种行动。
这个庞大的国家对排外和内部融合有着特别的感受。与其他主要文化不同,在2052年的电子化、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会是多元文化的。大多数中国人是汉族——这种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不能靠后天获得。
到2052年,中国将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国家,拥有历史上的中国疆域,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攻克新土。中国大陆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以及向其他资源丰富、技术发达国家的稳定移民,将确保中国大陆人口持续减少,而全世界中国人的数量缓慢增长。2052年,中国大陆人口数量(12亿)将低于2012年的水平。
另外2亿中国人将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尽管他们最重要的文化身份仍然是中国人。他们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原因就是希望子女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并且参与到各个层次的国际贸易中。因此,中国人将有机会,而且将会融入其他主流文明。但是,来自其他文明的人们融入中国文化的机会则更少。而且可以说,他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融入这个文明——除非他们是汉族移民的后代。
到2052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是全球第一,尽管在人均GDP上,中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经济总量庞大,中国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世界都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
我们无法预测,2052年中国将采用何种体系。但是,可以确信的是,2052年的中国政府将积极地从中国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传统上,中国一直倾向于中央集权和精英政治(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在解决21世纪重要问题上将非常有效,可以将目前的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对全世界都能产生长期福利的产业。
驾驭经济新范式
到2052年,低碳、高效的产品,将大规模地取代目前所有部门中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像20世纪的石油部门一样,这些产品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早早地成为这一转型的驱动力——出于本国发展需求、相对薄弱的国家资源储备以及精准的战略地位的考虑。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在积极地筹划富有雄心壮志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并实施大规模投资。中国还将致力于在技术——经济新范式中,取得资源和技术的“支配性地位”;并且提供必要的市场资源,将核心技术(如太阳能与风能的驱动设备、高速电力轨道交通灯)规模化、商业化。
在早期,中国公司会与技术先进的日本、韩国公司建立强劲的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利用海外中国公司(尤其是在北美西海岸的公司,最初这里的技术最为发达)的研究成果。在技术——经济新范式中,中国的核心战略资产,就是在稀土储备和生产方面的优越性。稀土在电池、电动马达以及智能手机生产中极为重要,而这些产品又是新范式的中流砥柱。中国将逐步把价格低廉、产业链位置较低的产品生产转移到更不发达的国家中。同时,通过增加国内消费、增加高科技产品生产比例(尤其但不限于智能、低碳、高效产品),维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
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外的生产厂商越来越多地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以及中国政府的产品标准。到2052年,大部分国家的能源体系将极为依赖中国或东亚的技术和产品。这种依赖成为了相关政府担心的国际安全问题。
中国认为(尽管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世界是分为几个等级的。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像是宗主与附庸国一样。中国位于中心,而不是和其他国家处在同等地位上。到2052年,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将依赖中国,因为中国将成为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这对于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非常类似过去的宗主——附庸关系。
这些经济依赖中国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必将与中国保持一致,其经济生态系统也围绕中国运转。在地缘政治圈中,中国对邻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另一个影响圈则包括了那些并不与中国接壤,但是在经济上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国家。这些国家通过出口,帮助中国弥补了较为薄弱的自然资源基础。这个由“伙伴国家”组成的影响圈范围更大。
中国将使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工具,包括多种形式的双边合作(例如文化交流活动、资助项目、研究项目、特惠贸易协议、海外发展援助),使这些国家和经济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新的世界秩序,也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2010~2020年间的数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将利用其独有的财政盈余,再次为许多国家的庞大公共债务注资,条件比市场提供的更优惠,但是附带有政治要求。中国还将在海外大量投资公共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以高价售出——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全球实力上实现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到2052年,中国将不得不与全球变暖的危害作斗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平均气温升幅就一直高于全球平均值。而到2052年,在中国北方,严重的旱灾将成为常态。而在南方,频繁的暴雨则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粮食作物将有所减少,但中国并不会因此依赖食品进口,因为中国大陆的人口同时也在减少。两大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及其4500万居民的用水,将来自大型长江引水工程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水脱盐工程。在上海,人们不断加高堤坝,以防止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倒灌。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提出相关规划,逐步转移“不可持续的城市”的居民。
即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体会到极端天气的重大影响,但到2052年,中国将成为系统性抗击气候变化的国家中最为有效、最有组织的国家(不考虑一些处理失当的事件)。中国还将证明,自己有能力避免大规模的不稳定现象,并采取建设性的、有效的方法,将资源用于适应工作。因此,2052年的中国将拥有强大的气候适应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还会积极地向“伙伴国家”以及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双边气候适应援助。
到2052年,中国将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上,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但中国文明将是最为独特的,并且受到本国身份和思维逻辑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国家内部,还有中国悠久的历史。
【作者简介:拉斯穆斯·雷万(丹麦人,1970— ),印度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工作。他拥有奥斯陆大学(挪威)的博士学位,曾在哥本哈根大学(丹麦)与格但斯克大学(波兰)任教,并有着十年以上的国家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非盈利性咨询工作经验。
比约恩·布伦斯塔德(挪威人,1973— )是一名高瞻远瞩的专家,在情景规划、范式预测以及其他全面、动态的战略决策与集体行动动员工具方面,在学术与实际操作中拥有十二年的经验。】
这个庞大的国家对排外和内部融合有着特别的感受。与其他主要文化不同,在2052年的电子化、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会是多元文化的。大多数中国人是汉族——这种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不能靠后天获得。
到2052年,中国将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国家,拥有历史上的中国疆域,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攻克新土。中国大陆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以及向其他资源丰富、技术发达国家的稳定移民,将确保中国大陆人口持续减少,而全世界中国人的数量缓慢增长。2052年,中国大陆人口数量(12亿)将低于2012年的水平。
另外2亿中国人将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尽管他们最重要的文化身份仍然是中国人。他们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原因就是希望子女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并且参与到各个层次的国际贸易中。因此,中国人将有机会,而且将会融入其他主流文明。但是,来自其他文明的人们融入中国文化的机会则更少。而且可以说,他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融入这个文明——除非他们是汉族移民的后代。
到2052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是全球第一,尽管在人均GDP上,中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经济总量庞大,中国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世界都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
我们无法预测,2052年中国将采用何种体系。但是,可以确信的是,2052年的中国政府将积极地从中国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传统上,中国一直倾向于中央集权和精英政治(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在解决21世纪重要问题上将非常有效,可以将目前的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对全世界都能产生长期福利的产业。
驾驭经济新范式
到2052年,低碳、高效的产品,将大规模地取代目前所有部门中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像20世纪的石油部门一样,这些产品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早早地成为这一转型的驱动力——出于本国发展需求、相对薄弱的国家资源储备以及精准的战略地位的考虑。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在积极地筹划富有雄心壮志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并实施大规模投资。中国还将致力于在技术——经济新范式中,取得资源和技术的“支配性地位”;并且提供必要的市场资源,将核心技术(如太阳能与风能的驱动设备、高速电力轨道交通灯)规模化、商业化。
在早期,中国公司会与技术先进的日本、韩国公司建立强劲的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利用海外中国公司(尤其是在北美西海岸的公司,最初这里的技术最为发达)的研究成果。在技术——经济新范式中,中国的核心战略资产,就是在稀土储备和生产方面的优越性。稀土在电池、电动马达以及智能手机生产中极为重要,而这些产品又是新范式的中流砥柱。中国将逐步把价格低廉、产业链位置较低的产品生产转移到更不发达的国家中。同时,通过增加国内消费、增加高科技产品生产比例(尤其但不限于智能、低碳、高效产品),维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
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外的生产厂商越来越多地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以及中国政府的产品标准。到2052年,大部分国家的能源体系将极为依赖中国或东亚的技术和产品。这种依赖成为了相关政府担心的国际安全问题。
中国认为(尽管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世界是分为几个等级的。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像是宗主与附庸国一样。中国位于中心,而不是和其他国家处在同等地位上。到2052年,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将依赖中国,因为中国将成为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这对于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非常类似过去的宗主——附庸关系。
这些经济依赖中国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必将与中国保持一致,其经济生态系统也围绕中国运转。在地缘政治圈中,中国对邻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另一个影响圈则包括了那些并不与中国接壤,但是在经济上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国家。这些国家通过出口,帮助中国弥补了较为薄弱的自然资源基础。这个由“伙伴国家”组成的影响圈范围更大。
中国将使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工具,包括多种形式的双边合作(例如文化交流活动、资助项目、研究项目、特惠贸易协议、海外发展援助),使这些国家和经济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新的世界秩序,也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2010~2020年间的数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将利用其独有的财政盈余,再次为许多国家的庞大公共债务注资,条件比市场提供的更优惠,但是附带有政治要求。中国还将在海外大量投资公共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以高价售出——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全球实力上实现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到2052年,中国将不得不与全球变暖的危害作斗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平均气温升幅就一直高于全球平均值。而到2052年,在中国北方,严重的旱灾将成为常态。而在南方,频繁的暴雨则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粮食作物将有所减少,但中国并不会因此依赖食品进口,因为中国大陆的人口同时也在减少。两大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及其4500万居民的用水,将来自大型长江引水工程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水脱盐工程。在上海,人们不断加高堤坝,以防止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倒灌。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提出相关规划,逐步转移“不可持续的城市”的居民。
即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体会到极端天气的重大影响,但到2052年,中国将成为系统性抗击气候变化的国家中最为有效、最有组织的国家(不考虑一些处理失当的事件)。中国还将证明,自己有能力避免大规模的不稳定现象,并采取建设性的、有效的方法,将资源用于适应工作。因此,2052年的中国将拥有强大的气候适应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还会积极地向“伙伴国家”以及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双边气候适应援助。
到2052年,中国将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上,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但中国文明将是最为独特的,并且受到本国身份和思维逻辑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国家内部,还有中国悠久的历史。
【作者简介:拉斯穆斯·雷万(丹麦人,1970— ),印度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工作。他拥有奥斯陆大学(挪威)的博士学位,曾在哥本哈根大学(丹麦)与格但斯克大学(波兰)任教,并有着十年以上的国家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非盈利性咨询工作经验。
比约恩·布伦斯塔德(挪威人,1973— )是一名高瞻远瞩的专家,在情景规划、范式预测以及其他全面、动态的战略决策与集体行动动员工具方面,在学术与实际操作中拥有十二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