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偶心理的研究综述

来源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anhui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关于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的研究,则从80年代才逐步开展起来,本文拟从择偶的心理学定义、理论模式和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择偶心理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择偶心理;理论模式;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关于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呈现逐步发展的趋势,而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则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展开。在婚姻过程中,择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它是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另一方面它对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择偶是一种必要及其重要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它不仅是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的产物,而且它又会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干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思想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现代人的择偶心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历经时代的变迁,不禁显现出了许多新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和择偶观。国内外学者针对择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择偶的心理学定义、择偶的理论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择偶心理进行的研究。
  二、择偶的心理学定义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心理学家们逐渐从探索个人出发开始关注择偶现象并对其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择偶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大多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arwin(187l)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性别选择”是物种成员之间为了获取资源而赢得最终的繁殖成功,在男性与女性的行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择偶偏好或择偶行为。Freud(1922)认为应重视先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个体在择偶过程中其身心需要远大于社会需求。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双方将交换各自的资源,以寻求最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Trivers(1972)认为择偶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和文化。Winch(1985)将择偶定义为,是人类的心理需求、内在动机等各种需求的相互作用。Buss(1985)认为择偶是双方从生理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方面构建起的类似的情感反应。Eshleman(1994)将择偶定义为,是一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选择,如能力、品行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大多从不同方面对择偶进行了探讨,关注的择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探讨择偶的起源,有的侧重于研究择偶的目的、有的则侧重于描述一般择偶现象。
  三、择偶的理论模式
  (一)Freud的父母偶像理论
  此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于1968年提出,他认为,由于人类有较强的伊谛普斯情结,长大后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父亲、母亲相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他们在早期童年时代,因得到父母格外的照顾和疼爱,在潜意识下会依照父母的形象来寻找恋人,或因童年时期未能获得内心渴望的亲情与爱护,从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给予自己类似父母之爱的对象。该理论强调人的性本能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在择偶过程中其身心需要远大于社会需求。
  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从性的角度展开,这便引起了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对于此理论,反对者认为,父母偶像理论仅仅是理论家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证据(管雷,2004)。
  (二)同类匹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年龄、种族、籍贯、教育、信仰、价值观、角色认同相似的对象。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文康伯(T.M.Newcomb)关于人际关系不仅由彼此之间的交往决定,而且涉及对第三者或事物的态度的观点,情人或夫妻之间在各方面愈同质,则矛盾愈少。一般来说,老乡之间由于有共同的地域文化和相近的社会化过程而同质性较高,而同学之间由于受教育内容和水平的相近性而具有较多的同质性,同事之间由于有共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历而具有较多的同质价值感,师生之间、师徒之间亦因为总是谈论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承袭着一种行业的话语习惯而具有“名师高谭飞徒”的美谈。在中国自古就胡“门当户对”之说或民俗文化,此理论将男女双方的同质性或相似性甚至延伸到双方的扩大家庭范围,即双方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阶层等条件相当(邱鸿钟,2008)。
  (三)Winch的需求互补理论
  此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Robert Winch于1976年提出,是与相似性相对立的一种理论。Winch(1985)认为,虽然择偶时考虑如年龄、种族、身高、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或先后的婚姻地位等诸多因素,但是当择偶表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它采取的是互补模式而非同一模式。Winch认为人们在择偶时主要考虑的是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如有支配欲的找较听话的;喜欢说话的找安静的;想受人侍候的的男性往往选择会侍候人的女性为偶等。但这个异类相吸的论断并未得到研究的广泛支持,从而显得证据有些不充分。(田芊,2012)。
  (四)资源交换理论
  该理论由Edward提出,他认为这些人择偶时倾向于选择自己长期匮乏,又很渴望得到的某种社会资源,如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或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实惠利益或精神慰藉的人做伴侣(邱鸿钟,2008)。“资源交换理论”认为,在择偶中,如果某人的某一资源不足,而对方能够提供另一资源作为补偿,人们会因对方所能提供的资源而被其所吸引,如在包办婚姻中,劳动力、彩礼和新娘的价格是最常见的交换。容颜姣好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爱和关心以及自我牺牲等其他资源;在国外,黑人男子则可以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具有种族优势的白人女子进行交换(徐安琪,2000)。   (五)男高女低择偶阶梯理论
  此理论是指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较低的女性,与这之相反,女性则更愿意与在学历、事业发展、社会地位等方面优于自己的男性结为夫妇,这即是婚恋中常见的“高男找低女”的现象(田芊,2012)。社会赋予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要求,这使得 “男主内,女主外” 的传统的家庭模式一直广为推崇。尽管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丰富,包括肤色、美貌、体型、相对年龄以及持家能力等,这使得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自身优势资源来换取更大空间的发展(徐安琪,2000)。
  四、择偶的影响因素
  择偶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国内外学者都展开了自己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国外所作的研究和国内的研究两方面来分析择偶的影响因素。
  (一)国外的有关择偶影响因素的研究
  6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多集中于择偶偏好影响因素的探讨,包括人口学特征,个人与社会资源、文化、价值观念、个人能力、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观念及角色期待等等,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如下:
  根据Buss(1994)通过考察伴随社会结构、人类角色的转变,人们在不同文化中择偶的变化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择偶标准会受到以下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面容、种族、宗教信仰、智力水平、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等,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择偶偏好会有较显著地差异。而Fisher (1980)通过研究,对人类一般的择偶标准进行概括总结,认为择偶标准涉及双方的学历、性格特征和情感投入、身体状况、经济基础及种族宗教。
  Waynforth和Dunbar(1995)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具有较优势的社会经济地位,则对其配偶的要求会同比增高,离异或有子女的男女性的择偶标准却会大大地降低,而缺乏一定社会资源的男性会对家庭给予更多的承诺。
  Schmitt、David(2004)通过对全世界53个民族的择偶偏好研究发现,性别、文化和人格特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东欧、南美、西欧和南欧人们的择偶次数是非常频繁的;而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亚人们的择偶次数相对很少;男性择偶的次数要普遍多于女性;在大多数民族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接受短期的异性追求,而在性别平等的国家的男女性差异不显著;同时,在择偶过程中,双方会尽量地接纳对方相似的人格特征。
  Hynieh和Michaelal(2006)通过对定居北美的中国移民的传统择偶观念进行研究发现,相比孩子,父母更容易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择偶偏好;除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孩子的择偶偏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增加家庭成员间的联系来促进移民家庭几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念的转移。
  (二)国内的有关择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对而言,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徐安琪(2000)通过以当时的近50年来择偶、恋爱的已婚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统计、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分别从人口特征、个人资源和择偶方式三大变量对择偶标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李银河(2002)通过对我国的征婚启事的研究总结显示,在择偶过程中,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年龄、身高、学历、个性特点、职业、婚姻史、外貌和身体状况。
  乐国安等人(2005)所展开的对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发现,男性相比女性,更注重对方的容貌、体型等外在特征,而女性更关注男性的能力、社会资源及人品个性等内在品质;伴随年龄的增长,男性更愿意选择年龄小的女性,而中美两国的女性则差异不显著。
  五、结论
  关于择偶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的择偶心理的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有关择偶心理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模式和性别偏好的研究,当代青年人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和大龄青年的择偶心理的理论分析及男女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等。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择偶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未婚大龄青年的择偶心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如何形成正确的择偶观,以当今中国人的恋爱择偶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刚,马俊铭.(1985).大龄青年的择偶心理.青年研究,5,51-55.
  [2]管雷.(2004).1978年青年择偶研究综述.青年研究,11,100-108.
  [3]甘琳琳.(2007).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影响因素.武汉:硕士研究生论文.
  [4]李煜,徐安琪.(2004).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青年研究,10,1-10.
  [5]李银河.(1989).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中国社会科学,4,61-74.
  [6]邱鸿钟.(2008).性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63-69
  [7]田芊.(2012).中国性性择偶倾向研究——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上海:博士研究生论文.
  [8]徐安琪.(2000).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社会学研究,6,18-3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积极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的局面,将“走出去”作为海外发展战略,引进海外战略合作伙伴,通过直接或间接入股合适的国外银行,立足本土,面向海外,在世界各主要的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指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在经营模式、产品种类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期刊
【摘 要】目的:为了了解校内微博的时效价值,为了加大二手物品买卖交换的关注度与认知度,为构建二手物品买卖交换提供方向性及理论指导,本项目小组成员进行了该项调查。方法: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实体采访的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不同校区对学生及教职工人员进行调查,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预期成果:构建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个校内二手物品买卖交换微博,并使该项目得以在其他学校或社区内推广使用。  【关键词】广
期刊
【摘 要】从根本层面来讲,财务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是否优异,决定着当代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层次。虽然近年以来国家针对财务会计层面施以的管理体系愈发完善健全,财会人员素质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因为来源于多个层面的因素限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会工作依然存在着相应的困难。由此也即有了笔者本案思考建议的初衷,在本案中笔者通过多年的财会学习和研究,系统就财会工作层面存在的难点问题做出了论述,并针对性提出了相
期刊
【摘 要】理论是实践的前提。要对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问题探析,必须先熟悉和掌握相关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质量的理论知识。只有熟悉了解相关审计质量理论,才能更好的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质量;信息系统审计  一、审计质量涵义  近年来,随着会计造假案件的不断出现,独立审计越来越受到会计行业的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是独立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探讨,对于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上的缺陷进行侧重讨论。寻找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简单的阐述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在后期改革方面的各项办法,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重中之重,基于案例教学、任务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等,对于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的多元化进行强化,才是高职院校物流仓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种技术出现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以极快的速度、极短的时间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财务管理也不例外。随着这种情形的演变越来越盛,企业财务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要想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使其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说明了构建信息
期刊
【摘 要】财务报表粉饰行为是一个历史性、国际性的问题,财务报告作为一个企业传递其经营状况信息的载体,其真实性和公允性对社会大众的经济健康、公信建设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形形色色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仍困扰着各国。诸多事件的披露造成整个会计界的巨大震动,引起了关于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防范问题的争论。本文就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防范提出个人相关见解。  【关键词】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  一、
期刊
一、CFO发展历史简述  CFO首次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哈佛大学学报》在1947年登载由俄裔美国人普琳娜撰写的论文《公司财务管理构架新论》,在该文章中CFO这一词语第一次被理论界使用。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福特汽车在内的一批美国公司开始在公司高级管理层中设置CFO。到80年代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持续扩张,同时金融领域不断创新发展,CFO被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官而推向前言。  但
期刊
【摘 要】伴随金融创新而出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引起了各类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因为中间业务能较少地占用银行资本,不占用表内资产与负债,并且能带来丰厚的非利息收入、优化盈利结构,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拓宽现有市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业务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期刊
【摘 要】贷款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自主定价权,有利于发展客户、优化客户结构;推动商业银行发展转型;开展金融创新。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贷款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发生深度冲击,要求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势。  【关键词】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全面市场化。贷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