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策略探究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历来承担着“教育育人”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下被更多的教师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重点关注。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初始,也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开端,对后续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有重要奠基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善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基,兴旺之根本。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充分重视与弘扬传统文化,将其纳入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仅能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材的艺术美,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实现知识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双向提升。本文基于笔者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探究阐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一、 在文本诵读教学中感知文化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第一要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编写者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优秀读物,学生学习时可以通过诵读进行知识与情感的有效连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弘扬传统文化的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诵读活动中是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通过诵读将具体文本转化为语言,在诵读中引导学生体验情况,将无形之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式,能实现传统的文化的初步感知。
  比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雷锋同志的事迹,明白雷锋虽然离开我们,但我们身边还有无数雷锋出现,立志做一名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诵读诗歌,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表达对雷锋的崇敬之情,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中体会我们传统文化中初步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中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精神。又如,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文化,如在《望庐山瀑布》的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 于创设情境教学中感受文化
  情境教学是教師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各类经典情境创设,将学生既有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文章特点,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辅助等手段拉近传统文化与文本距离,在两者的有效契合中充分感受文化。
  比如,在教学《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创设谜语情境,通过多媒体辅助呈现形象生动的图片情境,引导学生猜一猜图片中的寓言故事,比如“揠苗助长”“井底之蛙”等,由此引入新课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理清文章大意后可以抓住其中的形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唤起学生的认知感受,并在有效的情境探究中开启思想共鸣,从多个角度感悟小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 在语言赏析探究中体味文化
  汉字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正所谓“披文以入情,逐波以讨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能够有效积累语言知识,针对文本教材内容努力挖掘语言段落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赏析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在经典句子探究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深意与内涵。
  比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作为教学的重点,将本文写作手段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将网络资源收集的关于中国建筑的艺术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视野,然后在课文的仔细研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美的过程中想象和体味颐和园的美景,体悟其中蕴含的意境与风景。
  四、 在写作练习应用中延伸文化
  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写作训练是阅读课堂的延伸,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既有认知经验有效链接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读写结合的有效推促下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习完“父母之爱”这一单元讲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感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写作练习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回想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在真情实感的流露中帮助学生唤醒“感恩父母”的意识;又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变化,通过“我爱家乡”的习作练习渗透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必然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文本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文化,在创设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文化,在语言赏析探究中让学生体味文化,在写作练习应用中延伸文化,在多元教学手段推促中落实课程目标,并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开生.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汉字文化,2017(21):40-41.
  [2]于洋.小学语文教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J].职业技术,2017,16(8):112-114.
  作者简介:
  于翠梅,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草沟中心校。
其他文献
据了解,每年我国的包装废弃物约200多万吨,其中有近5%为石油塑料制品垃圾。石油塑料制品的成分主要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如果直接焚烧这些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致癌的物质。假如填埋,它们历经百年也不会降解,更会污染海洋环境,导致耕地板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最近,一种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新型植物塑料的问世扭转了这一局面。  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现在使用植物塑料的实用化产
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多参数联用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综合分析仪,前不久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
对广州地区蝶类进行调查,采用α-多样性测度方法研究不同月份的蝶类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月份蝴蝶群落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科数、属数和物种数都是5月最高,7月、11月次之;个
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出了2008年“50项最重要的发明”,“个人DNA测试服务”位居榜首当选本年度最佳发明,此外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鲨鱼皮泳衣、仿生手等一同入选。
这的确是一架钢琴。但是,这种钢琴是你以前所闻所未闻的。  首先,这种琴看上去就与一般的钢琴不一样。钢琴的每根钢弦都与一个可滑动的白把手相连。敲一下钢琴键就滑动相应的琴弦上的把手,这样就会出现所需的声音。这就像一个吉他手用手指在弦上滑弦时的声音,并可以按准确的方式进行音调变化。  这种钢琴的发明人名叫基奥夫·史密斯,是英国海滨城市布莱顿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他把此发明称为“流体钢琴”。因为此琴上的每个音
在基础性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以花背蟾蜍为材料,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计4个单元的综合性实验,以期为发育生物学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及开放实验项目提供参考。同时,学生在完成实
日前,日本日立中央研究所在大连举行了"手指静脉识别系统"推广活动,标志着该技术首次登陆中国。专家预测,随着该技术的普及,各类银行卡、会员卡等将会退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人员流动性不断强化,这在很大程度对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则是目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道路漫长且长远,但是我们应努力发掘正确的方式,本文从多角度阐述规范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功能的对策,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功能;规范策略  流动人员的递增对城市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发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碘化钾对大鼠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断乳后1个月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I、5HI、10HI、50HI、100HI),饮用不同浓度的碘水,饲养3个月后雌雄台笼,取第二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