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抗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用叠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16份急性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丙型肝炎核糖核酸(HCV RNA)检测。该16份血清中,8份抗-HCV C100阳性,其中4份HCV RNA为阳性;8份抗-HCV C100阴性血清中,3份为HCV RNA阳性。结果提示,抗-HCV C100用于检测急性HCV感染有一定的缺陷,结合PCR检测HCV RNA的方法可提高急性HCV感染的检出率。
从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Am6上切取表面抗原基因片段,用加强化学发光法(Enhanced Chemoilluminescence)制成探针。通过最佳反应条件的系列探索,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了128份血清标本,同时与地高辛标记HBV DNA探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达10pg/孔)、便于重复检测和结果可永久保存等优点。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方法大多比较复杂,本文集中各方法的优点,简化步骤,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新方法,新的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出1×10-5ml阳性血清中的HCV RNA。在引物的设计上避开了与瘟病毒属的同源序列,保证了引物的特异性。扩增产物经测序证实为HCV基因组序列,从而证实了其特异性。本文方法主要采用国产试剂,费用低廉,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在此基础上研制了PCR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延边地区急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病原学分型,结果甲型肝炎占16.2%,乙型肝炎占44.1%,丙型肝炎占27.9%,丁型肝炎占1.5%,未分型占10.3%。其中甲、乙型肝炎混合感染占4.6%,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占10.5%,乙、丁型肝炎重叠感染占3.3%,甲、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占1.3%,甲、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占0.7%,乙、丙、丁型肝炎重叠感染占1.3%。
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和阴性者进行4年和10年转归研究,结果,4年和10年HBsAg阴转率分别为12.9%和16.8%,HBsAg阳转率分别为3.7%和19.3%。HBeAg阳性者有46.8%持续10年以上。HBsAg阳性携带者4年和10年康复率分别为8.3%和11.5%,持续携带率分别为59.4%和53.1%,慢性化发展分别为31.3%和33.3%,10年后发展成肝硬化为2.
采用EIA法检测100例各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抗-HD、和抗-HDIgM,结果,HDVM(+)47例(47%),其中HDAg(+)35例、抗-HD(+)19例、抗-HDIgM(+)21例。除23例同时有2项以上阳性外,单项阳性者,抗-HDIgM1例,抗-HD8例、HDAg15例。部分患者HDAg(+)持续至死亡,表明其HDV复制活跃。15例仅HDAg(
本工作应用基孔肯雅(Chikungunya, CHIK)病毒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6株分泌抗-CHIK病毒McAb杂交瘤细胞系。并用McAb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小鼠血白细胞内病毒抗原,呈现阳性反应。检测感染后发病的5批小鼠(45只)和不同病期的30只小鼠白细胞内的抗原,其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4.4%和86.6%。用同法检测对照小鼠白细胞,未发现阳性反应。结果提
用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单克隆抗体A20(野鼠型)和R31(家鼠型)检测了1986年10至12月沈阳地区137例EHF病人的白细胞中EHFV抗原的型别,证实本地区存在有家鼠型、野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或称中间型)3种型特异性抗原。
期刊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淋巴母细胞微量培养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产生的IL-2活性。结果显示,PCR技术测定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的sIL-2R水平和IL-2活性分别为874.67±317.95U/ml和24.14±8.43U,而HBV DNA阴性病人分别为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