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篇小说《活着》是以解放前到文革后为时代背景的,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命途多舛的一生。福贵经历了人生的大悲以及大难,小“我”的人被推入到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连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极度缺乏,如此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福贵面临的却是亲人一一离世,这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并没有令福贵心猿意马,日常生活的艰辛紧紧包围着他,他就如同那头年老的牛一般,只知道低着头向前走,用极大的隐忍包容生活赐予他的不幸,活着在这里不单单表现为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对生活的顿悟和对死亡的超越。人物形象富有张力且个性丰满,其中透露出的生存哲学让人不由的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 活着;福贵;忍耐;乐天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如果不是世事如此沧桑,有谁会知道活着其实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余华,这位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之一,《活着》的出世便备受瞩目。小说主人公福贵在历经人世磨难,饱尝世间悲苦之后依然能被人间的极大温情所感染,那种与生俱来的乐天主义以及在悲痛中所表现出极大的隐忍能力令人折服。在这部小说中,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话语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福贵是一位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在输光家财后为母亲求医未遂而成为国民党的壮丁,而后辗转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自己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抚养了一双儿女,虽然女儿不幸成为聋哑人,但幸好儿子聪敏机灵;本以为生活就此平静如水,但真正的不幸才拉开序幕。
福贵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将家财输给龙二,龙二却在解放后成为地主分子,最后居然被枪毙了,用龙二的话说,我是替你吃子弹的,而后历经战争,作者对战争进行了残酷的描写,几千号伤员在一夜之间全部死去,在战争中,活着异常艰难。而福贵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却面临女儿因为发高烧没钱医治生生变成了聋哑人,即便如此,福贵还是准备和家人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然而接二连三的噩耗彻底打碎了福贵刚刚重建的幸福,儿子在抽血中被活活抽死,女儿刚刚结婚得到幸福却难产死去,妻子在极大的悲痛中撒手人寰,整部作品中处处充斥着死亡的阴影。作品中的福贵在命运的夹缝中艰难的活着,却见证着周围的亲人在活着的故事中一一死去。
对于《活着》中满眼的死亡和萧瑟,我不知用怎样的言语诠释,《活着》的成功并不在于作者用了多么具有轰动效果的叙事,事实上,余华并不是一个渲染能力很强的作家,文中的丧妻,失子也并不具备轰动性,余华只是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述了人们纷纷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死去的经过,这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中隐含的所有情绪就这样悄悄渗入读者的阅读,《活着》其实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就如同一个冷静的外科医生,将人世间的苦难本质从虚假的仁义道德中剥离出来,《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读者刚刚建立起的幸福感觉打碎,用破灭的幸福送还读者一个真实的结局,这样的活着是会被人永久记住的,因为阅读是一次恐怖的内心经历。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不过,就如余华所说,《活着》本身不是控诉和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活着》完整地展示了余华对人生新的解读;展示了一种对生活的执着精神;展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宽容。《活着》是通过福贵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活着》这部作品朴实而深沉,贯穿全文的内容是对于死亡的叙述,透过福贵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讲述,来完成对生存哲学的解读。
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文中的福贵经历的惨烈不亚于余华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而这里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甚至连质疑和愤怒都不存在,但余华成功的为福贵找出了一条活下去的道路,那便是忍耐,这让全文包裹在这种宽广的忍耐之中,变的压抑沉郁。当亲人在福贵活着的故事中远离时,福贵以包容一切的忍耐消解着愁苦,最终,福贵忍耐着和带给他极大苦难的生活相依为命。忍耐成为福贵活着的助推器,它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本身是为活着而活着,人并不是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存在着,人只能在活着的故事中慢慢死去。
忍耐是一种柔和的品质,它能保护生命不受痛苦的侵袭,因忍耐而存在的爱是福贵在人生跌宕起伏后依旧可以守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那些惨痛的经历,那些在活着的故事中本该鲜活的人纷纷离世,留给福贵的伤痛经历因忍耐而变得恒久深远,变得无法忘却,最终成为繁华落尽一片萧条中的寂寞。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余华对活着最简单最贴切的诠释,福贵追求的一切其实不过是虚妄而已,作品诠释着残酷的现实,却处处充满着脉脉的温情,善良宽广成为了小说的精神底色。余华用一种超脱的方式和悲天悯人的力量叙述着福贵的苦难,他在《活着》的序言中说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1]
在这部作品中智者“已超越了狭隘的功利目的,超越了一己之私利,超越了沉重的物欲、肉欲,而把兴趣转向了过程,面对虚无仍然进行绝望的抗战,用顽强不屈的奋斗去完成一个壮丽充实的人生过程”。[2] 悲剧的力量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余华只是静静的叙说一个故事,他让我们自己去思索跌宕起伏的生命意义。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不过和那头老牛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存在。追寻探究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一个笑话。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不是对死的抗争,不是对生的留恋,仅仅是对生命的顿悟,带着一点小小的心满意足。就像是福贵与老牛,一人,一牛,相视一笑,笑容里总是藏着一段淡淡的哀愁,哀愁中却隐着唇边一抹笑。这就是生活。
人们纷纷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死去,死者已矣,留给生者的又是什么呢?不是凡尘俗世的撕心裂肺,而是广博深厚的忍耐和坚毅,我们不能说活着是在塑造死亡,却可以说死亡在铸就活着,正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死去,福贵才可以感知到活着的真谛,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便是孤零零的活着,也只能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人的一生的无序的,看似循规蹈矩,但却是充满着无数变数的,在这些变数中,福贵的忍耐便成为了活着的理由,他用博大的忍耐消磨了人世的命途多舛,在忍耐中,他的苦难已经消失无踪,他的内心在极近悲痛中变得超然和平静。
书中的那个夏天,劳作的人们辛勤的在活着的故事中寻找活着,只有书中的余华和年老的福贵,以及那头叫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讲述活着,年老的福贵如同一个冷眼旁观超脱尘世的智者,注视着这些在活着的故事中奋斗追寻虚妄的人们,他知道,所有人都会在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他也不会例外,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都只是天边的浮云而已,这些苦苦寻觅的答案,最终都会归于尘土,活着的故事不会结束,如同自己和那头老牛,在漂泊了一生之后,在大起大落中找寻平静的活着,平静的活着又赐给他一个大起大落的生活。
胡适在回答一个青年的问题时说到“人生的意义”,他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3]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M]. 2004,01
[2]胡山林,《文学与人生》,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M]. 2006,76
[3]胡适,《人生大策略》,湖南,文艺出版社[M]. 1989,01
【关键词】 活着;福贵;忍耐;乐天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如果不是世事如此沧桑,有谁会知道活着其实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余华,这位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之一,《活着》的出世便备受瞩目。小说主人公福贵在历经人世磨难,饱尝世间悲苦之后依然能被人间的极大温情所感染,那种与生俱来的乐天主义以及在悲痛中所表现出极大的隐忍能力令人折服。在这部小说中,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话语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福贵是一位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在输光家财后为母亲求医未遂而成为国民党的壮丁,而后辗转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自己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抚养了一双儿女,虽然女儿不幸成为聋哑人,但幸好儿子聪敏机灵;本以为生活就此平静如水,但真正的不幸才拉开序幕。
福贵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将家财输给龙二,龙二却在解放后成为地主分子,最后居然被枪毙了,用龙二的话说,我是替你吃子弹的,而后历经战争,作者对战争进行了残酷的描写,几千号伤员在一夜之间全部死去,在战争中,活着异常艰难。而福贵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却面临女儿因为发高烧没钱医治生生变成了聋哑人,即便如此,福贵还是准备和家人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然而接二连三的噩耗彻底打碎了福贵刚刚重建的幸福,儿子在抽血中被活活抽死,女儿刚刚结婚得到幸福却难产死去,妻子在极大的悲痛中撒手人寰,整部作品中处处充斥着死亡的阴影。作品中的福贵在命运的夹缝中艰难的活着,却见证着周围的亲人在活着的故事中一一死去。
对于《活着》中满眼的死亡和萧瑟,我不知用怎样的言语诠释,《活着》的成功并不在于作者用了多么具有轰动效果的叙事,事实上,余华并不是一个渲染能力很强的作家,文中的丧妻,失子也并不具备轰动性,余华只是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述了人们纷纷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死去的经过,这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中隐含的所有情绪就这样悄悄渗入读者的阅读,《活着》其实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就如同一个冷静的外科医生,将人世间的苦难本质从虚假的仁义道德中剥离出来,《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读者刚刚建立起的幸福感觉打碎,用破灭的幸福送还读者一个真实的结局,这样的活着是会被人永久记住的,因为阅读是一次恐怖的内心经历。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不过,就如余华所说,《活着》本身不是控诉和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活着》完整地展示了余华对人生新的解读;展示了一种对生活的执着精神;展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宽容。《活着》是通过福贵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活着》这部作品朴实而深沉,贯穿全文的内容是对于死亡的叙述,透过福贵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讲述,来完成对生存哲学的解读。
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文中的福贵经历的惨烈不亚于余华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而这里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甚至连质疑和愤怒都不存在,但余华成功的为福贵找出了一条活下去的道路,那便是忍耐,这让全文包裹在这种宽广的忍耐之中,变的压抑沉郁。当亲人在福贵活着的故事中远离时,福贵以包容一切的忍耐消解着愁苦,最终,福贵忍耐着和带给他极大苦难的生活相依为命。忍耐成为福贵活着的助推器,它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本身是为活着而活着,人并不是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存在着,人只能在活着的故事中慢慢死去。
忍耐是一种柔和的品质,它能保护生命不受痛苦的侵袭,因忍耐而存在的爱是福贵在人生跌宕起伏后依旧可以守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那些惨痛的经历,那些在活着的故事中本该鲜活的人纷纷离世,留给福贵的伤痛经历因忍耐而变得恒久深远,变得无法忘却,最终成为繁华落尽一片萧条中的寂寞。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余华对活着最简单最贴切的诠释,福贵追求的一切其实不过是虚妄而已,作品诠释着残酷的现实,却处处充满着脉脉的温情,善良宽广成为了小说的精神底色。余华用一种超脱的方式和悲天悯人的力量叙述着福贵的苦难,他在《活着》的序言中说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1]
在这部作品中智者“已超越了狭隘的功利目的,超越了一己之私利,超越了沉重的物欲、肉欲,而把兴趣转向了过程,面对虚无仍然进行绝望的抗战,用顽强不屈的奋斗去完成一个壮丽充实的人生过程”。[2] 悲剧的力量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余华只是静静的叙说一个故事,他让我们自己去思索跌宕起伏的生命意义。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不过和那头老牛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存在。追寻探究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一个笑话。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不是对死的抗争,不是对生的留恋,仅仅是对生命的顿悟,带着一点小小的心满意足。就像是福贵与老牛,一人,一牛,相视一笑,笑容里总是藏着一段淡淡的哀愁,哀愁中却隐着唇边一抹笑。这就是生活。
人们纷纷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死去,死者已矣,留给生者的又是什么呢?不是凡尘俗世的撕心裂肺,而是广博深厚的忍耐和坚毅,我们不能说活着是在塑造死亡,却可以说死亡在铸就活着,正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死去,福贵才可以感知到活着的真谛,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便是孤零零的活着,也只能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人的一生的无序的,看似循规蹈矩,但却是充满着无数变数的,在这些变数中,福贵的忍耐便成为了活着的理由,他用博大的忍耐消磨了人世的命途多舛,在忍耐中,他的苦难已经消失无踪,他的内心在极近悲痛中变得超然和平静。
书中的那个夏天,劳作的人们辛勤的在活着的故事中寻找活着,只有书中的余华和年老的福贵,以及那头叫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讲述活着,年老的福贵如同一个冷眼旁观超脱尘世的智者,注视着这些在活着的故事中奋斗追寻虚妄的人们,他知道,所有人都会在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他也不会例外,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都只是天边的浮云而已,这些苦苦寻觅的答案,最终都会归于尘土,活着的故事不会结束,如同自己和那头老牛,在漂泊了一生之后,在大起大落中找寻平静的活着,平静的活着又赐给他一个大起大落的生活。
胡适在回答一个青年的问题时说到“人生的意义”,他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3]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M]. 2004,01
[2]胡山林,《文学与人生》,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M]. 2006,76
[3]胡适,《人生大策略》,湖南,文艺出版社[M]. 1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