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婆被当官的橇了之后发誓要当官的“干部”、被蒙得底儿掉然后也去蒙人的传销者、帮兄弟解决财务危机装成精神病人顶包的“李白”、为了给儿子腾房子结婚自动配合儿子的计划进了疯人院的妈妈、一个古怪精灵好心眼的护士……那个妈妈天天都给一棵已经枯死的树浇水,后来,那树发芽了。
这就是在人艺小剧场演出的话剧《我不是李白》。和以往由中戏的学生为主体的小话剧一样,它带着些青春的尖锐和纯粹,直指人心。
和观众互动得最热闹的,我见过的是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观众的衣服、包包被演员“搜罗”走(钱包都给你打开了),在舞台的一角堆成一小堆儿,散戏后,观众得到那里去认领。总之,虽然水平有参差,但“亲民”、亲切、亲近,是所有小剧场话剧的共同特点。所以,看小剧场话剧,非常像是一个演员与观众的合谋——一小撮人小规模聚众观看更一小撮年轻人卖力的表演,你看得见他们四脖子流汗,他们看得见你因为他们而流出的眼泪和前仰后合发出的欢笑。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有了小剧场,再进大剧场,“感动”就成了件难事,因为你经历了那样体己的演出,然后再面对那种演员高高在上、观众抬头观瞻、十几排以后只能好好欣赏台词但表情细节都模糊的“大戏”,就会觉得有点“隔”。这样说,或者显得有点没良心,平心而论,人艺这两年的几场大戏,比如《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打理,演员也是精锐尽出阵容豪华,他们很认真,非常认真,可往往还是:感动不多感慨倒是一箩筐。人们说起所谓人艺衰落的时候,总是从体制呀、人事呀、创作力量呀这些方面谈得多,在我看来,传统话剧的式微或许与小剧场话剧这种新模式的冲击有关。小剧场话剧已经悄默叽儿地改变了人们看戏的心理,悄末默叽儿地改变着话剧生态。
不知道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些大编剧也开始俯身加入到小剧场的写作。前些日子,人艺小剧场重新上演邹静之的戏《我爱桃花》,感觉就比较可人。但也有不同,我和小马都觉得这戏是小剧场里的大戏,和我们所谓的“娃娃戏”不一样。
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娃娃戏”反复吟唱的主题,其实是青春:青春的美好、青春的困惑困顿、青春的残酷。不管故事编得圆还是扁、演技饱满还是差点火候,即使表现的是被欺骗被掠夺被伤害,但戏的“主旋律”始终是对光明的坚信。非常难得的是,岁数不大的主创人员们,反而比经历了起伏的“老人儿”更具慈悲情怀。比如《向上走向下走》里,也有对爱情的背叛,但那个背叛那么值得同情,同样让人心酸。疯人院里的“李白”被挤兑得更惨,直接让兄弟诳进了疯人院,可是,这两出戏居然都很阳光。妙趣横生的台词是口感良好的糖衣,里面是笑里的委屈泪里的温情,完了之后你还是觉得完全被说服,即使会被受伤,真善美仍然是恒久的价值——这也是“亲切”之外,小剧场话剧的共性之一。这样的戏,不那么沉重,不那么有历史感,但它轻易就能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即令是那些已经在社会上混到千疮百孔百毒不侵的“成年人”,也如当头一记铜锣脆响,让你猛然醒悟:哦,原来我也是有过这样的青春的,是年轻过的,也曾经那样傻傻地纯纯地爱过活过的。
——去看几场小话剧或许是一地鸡毛的中年人复习青春的一个好办法。
看小剧场话剧还常常会发生一种惊诧:原来在这个城市还藏匿着这么多演艺精湛的天才,他们是在那些热闹的影视剧里火爆的娱乐新闻中从来不曾见过的“生脸儿”。惊讶之余,就会抱屈,遗憾那些名利双收的机会不能光临到这么努力这么天才的年轻人身上,担心他们能不能坚持,甚至对这小剧场一晚上的租有多少钱也很想知道,不知道孩子他们能不能收回成本甚至小有盈余。
本来是戏散后就一拍两散的关系,却没来由地牵挂起在你近旁流泪淌汗的那些年轻人。唉,小剧场啊小剧场。
这就是在人艺小剧场演出的话剧《我不是李白》。和以往由中戏的学生为主体的小话剧一样,它带着些青春的尖锐和纯粹,直指人心。

和观众互动得最热闹的,我见过的是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观众的衣服、包包被演员“搜罗”走(钱包都给你打开了),在舞台的一角堆成一小堆儿,散戏后,观众得到那里去认领。总之,虽然水平有参差,但“亲民”、亲切、亲近,是所有小剧场话剧的共同特点。所以,看小剧场话剧,非常像是一个演员与观众的合谋——一小撮人小规模聚众观看更一小撮年轻人卖力的表演,你看得见他们四脖子流汗,他们看得见你因为他们而流出的眼泪和前仰后合发出的欢笑。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有了小剧场,再进大剧场,“感动”就成了件难事,因为你经历了那样体己的演出,然后再面对那种演员高高在上、观众抬头观瞻、十几排以后只能好好欣赏台词但表情细节都模糊的“大戏”,就会觉得有点“隔”。这样说,或者显得有点没良心,平心而论,人艺这两年的几场大戏,比如《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打理,演员也是精锐尽出阵容豪华,他们很认真,非常认真,可往往还是:感动不多感慨倒是一箩筐。人们说起所谓人艺衰落的时候,总是从体制呀、人事呀、创作力量呀这些方面谈得多,在我看来,传统话剧的式微或许与小剧场话剧这种新模式的冲击有关。小剧场话剧已经悄默叽儿地改变了人们看戏的心理,悄末默叽儿地改变着话剧生态。
不知道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些大编剧也开始俯身加入到小剧场的写作。前些日子,人艺小剧场重新上演邹静之的戏《我爱桃花》,感觉就比较可人。但也有不同,我和小马都觉得这戏是小剧场里的大戏,和我们所谓的“娃娃戏”不一样。
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娃娃戏”反复吟唱的主题,其实是青春:青春的美好、青春的困惑困顿、青春的残酷。不管故事编得圆还是扁、演技饱满还是差点火候,即使表现的是被欺骗被掠夺被伤害,但戏的“主旋律”始终是对光明的坚信。非常难得的是,岁数不大的主创人员们,反而比经历了起伏的“老人儿”更具慈悲情怀。比如《向上走向下走》里,也有对爱情的背叛,但那个背叛那么值得同情,同样让人心酸。疯人院里的“李白”被挤兑得更惨,直接让兄弟诳进了疯人院,可是,这两出戏居然都很阳光。妙趣横生的台词是口感良好的糖衣,里面是笑里的委屈泪里的温情,完了之后你还是觉得完全被说服,即使会被受伤,真善美仍然是恒久的价值——这也是“亲切”之外,小剧场话剧的共性之一。这样的戏,不那么沉重,不那么有历史感,但它轻易就能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即令是那些已经在社会上混到千疮百孔百毒不侵的“成年人”,也如当头一记铜锣脆响,让你猛然醒悟:哦,原来我也是有过这样的青春的,是年轻过的,也曾经那样傻傻地纯纯地爱过活过的。
——去看几场小话剧或许是一地鸡毛的中年人复习青春的一个好办法。
看小剧场话剧还常常会发生一种惊诧:原来在这个城市还藏匿着这么多演艺精湛的天才,他们是在那些热闹的影视剧里火爆的娱乐新闻中从来不曾见过的“生脸儿”。惊讶之余,就会抱屈,遗憾那些名利双收的机会不能光临到这么努力这么天才的年轻人身上,担心他们能不能坚持,甚至对这小剧场一晚上的租有多少钱也很想知道,不知道孩子他们能不能收回成本甚至小有盈余。
本来是戏散后就一拍两散的关系,却没来由地牵挂起在你近旁流泪淌汗的那些年轻人。唉,小剧场啊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