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会唱歌的城市,鸥声阵阵,浪花滚滚;这是一个会演奏的城市,涛水拍岸,砾沙击石;这是一个会画画的城市,绿树红瓦,碧海蓝天;这是一个会跳舞的城市,风拂楼宇,云越彩霞。这是青岛。”
上面这段话出白《“宜居青岛,幸福城市”蓝皮书》,令人心驰神往。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名片,“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将成为美丽青岛的新名片。
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却让城市面临着电力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这与“宜居”、“幸福”相背而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使城市本身变得更加高效、更低碳、更加智能、更宜居,并可持续发展已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由此,青岛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来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由于城市存在着复杂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存在着投资者、供应商、民众、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果要应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重挑战,打造智慧城市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智慧青岛”规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智慧青岛”规划与建设已经写入政府报告。青岛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甄庆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业务创新,助力城市发展目标的达成,是对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服务和适应城市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宜居幸福的国际化青岛需要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而且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青岛智慧城市建设不是赶潮流,不是做样子,不是完任务,而且青岛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成熟。打好基础
2011年青岛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五年增长85%,人均超过1.1万美元。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青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239元,2011年达到285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24元,达到12370元。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基本实现光纤全覆盖,宽带光纤城域网通达区市和乡镇,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90万,移动电话用户接近1000万,数字电视超过200万户,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作为首批十二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青岛两化融合成效显著。青岛的工业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8%以上,ERP系统上线率达到53%,设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56%。电子商务迅速普及,实施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金卡工程等国家示范工程,201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900亿元,全市85%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骨干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32%左右的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而在社会信息化方面,青岛也取得新了一系列的进展,四方区已经完成了国家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任务,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也已搭建完成并建成8个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122个镇农村公益信息服务站,200余个行政村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初步建成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智慧城市重要内容组成的电子政务在青岛已经形成了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推进的“四统一分”管理体制和集约化发展模式。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互联网。建设了办公、监察、安全生产管理、公众服务网站,信息交换共享等数十个应用系统。
而信息产业本身已经成为青岛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且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1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收入是2556亿元,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2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数据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426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完成218亿元,初步形成了“东园西谷北城”的发展格局。
规划未来
在上述基础之上,在“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远景的驱动下,青岛着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以城市的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到整个社会领域的推广普及,打造安全便利、宜居幸福的智慧城市。
山东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省为单位来统一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省份之一。“智慧山东”建设整体框架分为4部分。首先是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提供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宽带服务。其次是围绕构架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运用体系,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第三是围绕构建创新和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最后是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智慧青岛”整体是在“智慧山东”的框架内实施规划的,具体细节则根据青岛的实际进行了丰富和调整。
根据甄庆生介绍,“智慧青岛”在“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全面整合、信息产业竞争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便捷政务业务深入协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作用明显、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城市前列,打造北方数据中心。为了实现该目标,青岛提出了5大任务:信息畅通,统筹资源整合共享;信息勤政,强化政府服务效能;信息兴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信息利民,营造便捷宜居环境;信息惠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并在8大领域设定了30项工程和76个项目: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实施4项工程,11个项目;两化融合领域重点实施4项工程,8个项目;信息产业领域重点实施3项工程,12个项目;电子政务领域重点实施4项工程,9个项目;社会服务领域重点实施9项工程,28个项目;节能减排领域重点实施3项工程,5个项目;海洋资源领域重点实施1项工程,1个项目;信息安全保障领域,重点实施2项工程,两个项目。
智慧城市是以提高民生质量为根本宗旨的多层次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的建设,是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继承和创新。有了它,青岛强政、兴业、便民的目标变得伸手可及;青岛也将更宜居、更幸福、更美好。
上面这段话出白《“宜居青岛,幸福城市”蓝皮书》,令人心驰神往。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名片,“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将成为美丽青岛的新名片。
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却让城市面临着电力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这与“宜居”、“幸福”相背而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使城市本身变得更加高效、更低碳、更加智能、更宜居,并可持续发展已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由此,青岛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来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由于城市存在着复杂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存在着投资者、供应商、民众、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果要应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重挑战,打造智慧城市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智慧青岛”规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智慧青岛”规划与建设已经写入政府报告。青岛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甄庆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业务创新,助力城市发展目标的达成,是对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服务和适应城市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宜居幸福的国际化青岛需要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而且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青岛智慧城市建设不是赶潮流,不是做样子,不是完任务,而且青岛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成熟。打好基础
2011年青岛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五年增长85%,人均超过1.1万美元。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青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239元,2011年达到285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24元,达到12370元。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基本实现光纤全覆盖,宽带光纤城域网通达区市和乡镇,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90万,移动电话用户接近1000万,数字电视超过200万户,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作为首批十二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青岛两化融合成效显著。青岛的工业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8%以上,ERP系统上线率达到53%,设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56%。电子商务迅速普及,实施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金卡工程等国家示范工程,201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900亿元,全市85%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骨干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32%左右的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而在社会信息化方面,青岛也取得新了一系列的进展,四方区已经完成了国家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任务,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也已搭建完成并建成8个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122个镇农村公益信息服务站,200余个行政村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初步建成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智慧城市重要内容组成的电子政务在青岛已经形成了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推进的“四统一分”管理体制和集约化发展模式。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互联网。建设了办公、监察、安全生产管理、公众服务网站,信息交换共享等数十个应用系统。
而信息产业本身已经成为青岛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且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1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收入是2556亿元,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2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数据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426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完成218亿元,初步形成了“东园西谷北城”的发展格局。
规划未来
在上述基础之上,在“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远景的驱动下,青岛着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以城市的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到整个社会领域的推广普及,打造安全便利、宜居幸福的智慧城市。
山东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省为单位来统一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省份之一。“智慧山东”建设整体框架分为4部分。首先是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提供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宽带服务。其次是围绕构架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运用体系,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第三是围绕构建创新和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最后是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智慧青岛”整体是在“智慧山东”的框架内实施规划的,具体细节则根据青岛的实际进行了丰富和调整。
根据甄庆生介绍,“智慧青岛”在“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全面整合、信息产业竞争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便捷政务业务深入协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作用明显、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城市前列,打造北方数据中心。为了实现该目标,青岛提出了5大任务:信息畅通,统筹资源整合共享;信息勤政,强化政府服务效能;信息兴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信息利民,营造便捷宜居环境;信息惠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并在8大领域设定了30项工程和76个项目: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实施4项工程,11个项目;两化融合领域重点实施4项工程,8个项目;信息产业领域重点实施3项工程,12个项目;电子政务领域重点实施4项工程,9个项目;社会服务领域重点实施9项工程,28个项目;节能减排领域重点实施3项工程,5个项目;海洋资源领域重点实施1项工程,1个项目;信息安全保障领域,重点实施2项工程,两个项目。
智慧城市是以提高民生质量为根本宗旨的多层次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的建设,是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继承和创新。有了它,青岛强政、兴业、便民的目标变得伸手可及;青岛也将更宜居、更幸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