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17日,在初春的雨中,我漫步在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勒,相约与评论家、作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此会面。以摄影而闻名的古老小城里,每年7月都会举办著名的国际摄影节。在阿尔勒摄影学院旁,我无意中看到了一条以罗贝尔·杜瓦诺命名的小街。从1975年开始杜瓦诺被邀请参加摄影节,在2009年的摄影节上,他的一幅作品曾置于这块街牌旁边展览,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摄影家。
罗贝尔·杜瓦诺
(1912年4月-1994年1月),法国著名摄影家,与布列松并驾齐驱的大师。这两个人的摄影都以纪实为主,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布列松经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较深沉严肃 。杜瓦诺则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
摄影评论家认为杜瓦诺总是用一种温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视着他周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刻画。因此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同时还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杜瓦诺曾于1983年4月在中国举行个人展览。
埃菲尔铁塔的脚柱 1954年
这是杜瓦诺的埃菲尔铁塔系列之一,通过他不寻常的视角,以俯瞰方式表现了铁塔局部呈现出的陌生美感。雪地上的痕迹形成X形向四面延伸,为画面带来一种秩序感,与结构复杂而致密的铁塔局部形成呼应。音符一般的人物点缀在其中,增加的画面的趣味性。
画面整体结构呈现了黑与白、疏与密的对比关系,讲究形式感。也展示了杜瓦诺早年的版画功底与摄影的技能。
笔者曾在冬天的雨日里经过这座作为国家、城市甚至是文化象征的铁塔。在66年后的今天,人流如织,再也不见如此宁静的画面了。
龙街的看门人 1946年
这幅在巴黎拍摄的作品带有设计风格──窗户将空间一分为二,使我们置于户外观看老夫妇平静的生活。
杜瓦诺使用人工光源清晰地照亮了屋内,营造出戏剧化的效果,这正是杜瓦诺的擅长之处。屋中的陶瓷艺人戴着工作时的围裙,表情严肃,手拿着报纸的姿势僵硬而不自然,背后的厨架里陈列着他的作品。老妇人仿佛构成一幅画框中的肖像作品,她的眼神正与这株寒冬里的植物交流着。
夸张的布光和老妇人从原本有玻璃的窗中伸出的水罐,让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灯光的使用,充分发挥了胶片的宽容度,画面中各种元素的质地特征得到了充分显现。这一切都是摄影家精心导演的结果。
塞纳河边的钓鱼人 1951年
在巴黎难得的晴朗冬日里,杜瓦诺利用巴黎多变的光线,将人物拍成剪影状 :专注的垂钓者、驻足观看的情侣和左侧即将走出画面的人。对岸大树的倒影间隔在他们中间,相互呼应着。
画面运用了平行透视,用线条将画面横向分割为几个空间:前景暗调的堤岸和垂钓人的剪影,中景塞纳河对岸灰色的河堤和远处一排垂钓的人,远景河岸上的建筑和天空依次延伸着。
这是一幅具有很强的版画绘画感的作品。杜瓦诺青年时期曾学习石印刻版,他用黑白灰的影调来控制整幅画面的节奏,渲染了安静的氛围。他撷取了生活中真实的瞬间,却又带有超逸向外的敏感与不真实性。
站在气表上的工程师 1949年
这幅作品的造型带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更体现了作者本身的想象力,如同一幅现代绘画作品。
杜瓦诺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脚下的方砖、大地,在广角镜头的作用下发生了光学畸变,呈现出对称的弧度,好像人正在地球表面行走。画面以少胜多,只出现了一个人的剪影,却能作为人类群体的代表符号,让人联想到人与物的相互依赖与并存。
杜瓦诺使用逆光拍摄,他用1/4的白色表现天空,黑灰白依次过度。合适的曝光控制了暗部层次的微弱变化,能够显现出一部分画面线条和质感。低照度大反差的曝光,造成画面的神秘感,超现实的观念延伸了我们的观看和镜头的表现。
杜瓦诺运用的极简主义美学语言,概括了他对视觉的理解。
歌剧院地铁口的亲吻 1960年
这幅作品是杜瓦诺诸多亲吻作品中的一幅,在这里他曾为两位亲吻的模特拍过多幅照片。本幅作品使用了慢门,以虚实相间的画面效果烘托静态中亲吻的情侣,仿佛他们停止在流逝的时间之外了。
我曾看过杜瓦诺的另一幅照片,同样时间、场景和主角,使用了正常的快门速度,上下地铁的行人也一同被凝固在画面中。 有戴着礼帽正上台阶的人,有走出地铁的一群妇女的背影,甚至有下地铁时正在回望这对情侣的男人。杜瓦诺通过这些清晰可见的人物的身份、表情、着装和神态,表达了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 。
歌剧院永远是巴黎最繁忙的换乘站之一, 我数次经过这里,每当地标式建筑的歌剧院映入眼帘,在川流不息的行人中,我找到了杜瓦诺拍摄的答案。
菲利耶店的羽毛加工者 1954年
这幅作品使用了框式构图,被光线照亮的羽毛,将我们的视线引领到画面中心位置──一群女工的工作场景。他巧妙利黑白灰的影调配置关系,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
杜瓦诺使用人工光源,将中灰的人脸提高了亮度,在灰色调中凸显出来,表现了脸部质感与人物表情。我们的视线会落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他用局部光的照明,平衡了画面亮暗分布关系,既保留了羽毛的质感,又交代了事件中人物的关系。通过画面最外围的暗部影调,使画面产生了一丝神秘感。
在场景、人物、光线与影调的交织中,可以理性地阅读杜瓦诺的作品。
黑沃利街上的衫队 1978年
杜瓦诺在1978年拍摄了这幅作品,那时他66岁,依然保持着创作欲望和童心未泯的观察力。
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公共场所,会经常看到老师带着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博物馆里上课或在户外活动。画面中黑沃利(Rivoli)大街右侧的建筑就是卢浮宫,或许此时他们刚参观完卢浮宫,正在过马路。但我们看到事实是小朋友在过马路时紧紧抓住的衣服、已经排成长龙,都在耐心等候的汽车。70年代是欧洲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法国已是汽车的王国,随之带来的是法国每年超过1.2万人因车祸丧生。杜瓦诺表现了儿童仿佛做游戏一般、嬉闹着过街的瞬间,并以稍高的视角展现了巴黎的建筑和拥堵的交通,呈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杜瓦诺选择在阴天的散射光线下拍摄,避免强光给画面造成阴影,充分展现了人物、汽车和建筑的质感。 他拍摄了一系列的儿童作品,充满了他对儿童的洞察和表现,也是对国家未来善意的远望。
杜瓦诺的作品中能触摸到人性的本真,从孩童、浪漫的情侣到暮年的老人,都充满了生命中的美好与温情,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生命的悲痛和遗憾,更多的是善意的诙谐和对美好的祈望。他拍摄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市政厅前的吻》,至今依然传递着巴黎的浪漫,在法国的街头的报亭常能见到这幅作品的明信片 。
1950年,杜瓦诺受美国《生活》杂志之邀拍摄一组以巴黎恋人为主题的照片,《市政厅前的吻》是这组作品中的其中一幅。巴黎是杜瓦诺熟悉并倾注一生热情的地方,在这里他有着丰富的视觉经历和感受,他每天都能看到如此温存的场景,或许自己也正沉浸在这样的情感之中。他选择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人物,又进行形象上的归纳和设计,使画面传递出恋人的情感,也可见他对生活和对人善意温情的表现。
照片中展示了50年代的巴黎面貌:市政厅、老式汽车、主人公们时尚的穿着、左侧如同萨特一般走过的男人、狭窄的人行道上摆放的露天咖啡桌等等,这就是巴黎,巴黎人和巴黎的生活,也是杜瓦诺自己的生活,他是位捕捉生活画面的能手。
在今天,杜瓦诺当时拍照的地方已成为一家面包店,巴黎市政厅被闪烁的光亮点缀着,广场上搭起人工滑冰场,孩子们嬉戏着。旋转木马的音乐和黄色灯光交织在一起,给冬季的巴黎市政厅带来了一丝童话般的温暖。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回望,仿佛与杜瓦诺定格的瞬间相遇。
罗贝尔·杜瓦诺
(1912年4月-1994年1月),法国著名摄影家,与布列松并驾齐驱的大师。这两个人的摄影都以纪实为主,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布列松经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较深沉严肃 。杜瓦诺则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
摄影评论家认为杜瓦诺总是用一种温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视着他周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刻画。因此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同时还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杜瓦诺曾于1983年4月在中国举行个人展览。
埃菲尔铁塔的脚柱 1954年
这是杜瓦诺的埃菲尔铁塔系列之一,通过他不寻常的视角,以俯瞰方式表现了铁塔局部呈现出的陌生美感。雪地上的痕迹形成X形向四面延伸,为画面带来一种秩序感,与结构复杂而致密的铁塔局部形成呼应。音符一般的人物点缀在其中,增加的画面的趣味性。
画面整体结构呈现了黑与白、疏与密的对比关系,讲究形式感。也展示了杜瓦诺早年的版画功底与摄影的技能。
笔者曾在冬天的雨日里经过这座作为国家、城市甚至是文化象征的铁塔。在66年后的今天,人流如织,再也不见如此宁静的画面了。
龙街的看门人 1946年
这幅在巴黎拍摄的作品带有设计风格──窗户将空间一分为二,使我们置于户外观看老夫妇平静的生活。
杜瓦诺使用人工光源清晰地照亮了屋内,营造出戏剧化的效果,这正是杜瓦诺的擅长之处。屋中的陶瓷艺人戴着工作时的围裙,表情严肃,手拿着报纸的姿势僵硬而不自然,背后的厨架里陈列着他的作品。老妇人仿佛构成一幅画框中的肖像作品,她的眼神正与这株寒冬里的植物交流着。
夸张的布光和老妇人从原本有玻璃的窗中伸出的水罐,让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灯光的使用,充分发挥了胶片的宽容度,画面中各种元素的质地特征得到了充分显现。这一切都是摄影家精心导演的结果。
塞纳河边的钓鱼人 1951年
在巴黎难得的晴朗冬日里,杜瓦诺利用巴黎多变的光线,将人物拍成剪影状 :专注的垂钓者、驻足观看的情侣和左侧即将走出画面的人。对岸大树的倒影间隔在他们中间,相互呼应着。
画面运用了平行透视,用线条将画面横向分割为几个空间:前景暗调的堤岸和垂钓人的剪影,中景塞纳河对岸灰色的河堤和远处一排垂钓的人,远景河岸上的建筑和天空依次延伸着。
这是一幅具有很强的版画绘画感的作品。杜瓦诺青年时期曾学习石印刻版,他用黑白灰的影调来控制整幅画面的节奏,渲染了安静的氛围。他撷取了生活中真实的瞬间,却又带有超逸向外的敏感与不真实性。
站在气表上的工程师 1949年
这幅作品的造型带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更体现了作者本身的想象力,如同一幅现代绘画作品。
杜瓦诺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脚下的方砖、大地,在广角镜头的作用下发生了光学畸变,呈现出对称的弧度,好像人正在地球表面行走。画面以少胜多,只出现了一个人的剪影,却能作为人类群体的代表符号,让人联想到人与物的相互依赖与并存。
杜瓦诺使用逆光拍摄,他用1/4的白色表现天空,黑灰白依次过度。合适的曝光控制了暗部层次的微弱变化,能够显现出一部分画面线条和质感。低照度大反差的曝光,造成画面的神秘感,超现实的观念延伸了我们的观看和镜头的表现。
杜瓦诺运用的极简主义美学语言,概括了他对视觉的理解。
歌剧院地铁口的亲吻 1960年
这幅作品是杜瓦诺诸多亲吻作品中的一幅,在这里他曾为两位亲吻的模特拍过多幅照片。本幅作品使用了慢门,以虚实相间的画面效果烘托静态中亲吻的情侣,仿佛他们停止在流逝的时间之外了。
我曾看过杜瓦诺的另一幅照片,同样时间、场景和主角,使用了正常的快门速度,上下地铁的行人也一同被凝固在画面中。 有戴着礼帽正上台阶的人,有走出地铁的一群妇女的背影,甚至有下地铁时正在回望这对情侣的男人。杜瓦诺通过这些清晰可见的人物的身份、表情、着装和神态,表达了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 。
歌剧院永远是巴黎最繁忙的换乘站之一, 我数次经过这里,每当地标式建筑的歌剧院映入眼帘,在川流不息的行人中,我找到了杜瓦诺拍摄的答案。
菲利耶店的羽毛加工者 1954年
这幅作品使用了框式构图,被光线照亮的羽毛,将我们的视线引领到画面中心位置──一群女工的工作场景。他巧妙利黑白灰的影调配置关系,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
杜瓦诺使用人工光源,将中灰的人脸提高了亮度,在灰色调中凸显出来,表现了脸部质感与人物表情。我们的视线会落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他用局部光的照明,平衡了画面亮暗分布关系,既保留了羽毛的质感,又交代了事件中人物的关系。通过画面最外围的暗部影调,使画面产生了一丝神秘感。
在场景、人物、光线与影调的交织中,可以理性地阅读杜瓦诺的作品。
黑沃利街上的衫队 1978年
杜瓦诺在1978年拍摄了这幅作品,那时他66岁,依然保持着创作欲望和童心未泯的观察力。
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公共场所,会经常看到老师带着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博物馆里上课或在户外活动。画面中黑沃利(Rivoli)大街右侧的建筑就是卢浮宫,或许此时他们刚参观完卢浮宫,正在过马路。但我们看到事实是小朋友在过马路时紧紧抓住的衣服、已经排成长龙,都在耐心等候的汽车。70年代是欧洲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法国已是汽车的王国,随之带来的是法国每年超过1.2万人因车祸丧生。杜瓦诺表现了儿童仿佛做游戏一般、嬉闹着过街的瞬间,并以稍高的视角展现了巴黎的建筑和拥堵的交通,呈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杜瓦诺选择在阴天的散射光线下拍摄,避免强光给画面造成阴影,充分展现了人物、汽车和建筑的质感。 他拍摄了一系列的儿童作品,充满了他对儿童的洞察和表现,也是对国家未来善意的远望。
杜瓦诺的作品中能触摸到人性的本真,从孩童、浪漫的情侣到暮年的老人,都充满了生命中的美好与温情,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生命的悲痛和遗憾,更多的是善意的诙谐和对美好的祈望。他拍摄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市政厅前的吻》,至今依然传递着巴黎的浪漫,在法国的街头的报亭常能见到这幅作品的明信片 。
1950年,杜瓦诺受美国《生活》杂志之邀拍摄一组以巴黎恋人为主题的照片,《市政厅前的吻》是这组作品中的其中一幅。巴黎是杜瓦诺熟悉并倾注一生热情的地方,在这里他有着丰富的视觉经历和感受,他每天都能看到如此温存的场景,或许自己也正沉浸在这样的情感之中。他选择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人物,又进行形象上的归纳和设计,使画面传递出恋人的情感,也可见他对生活和对人善意温情的表现。
照片中展示了50年代的巴黎面貌:市政厅、老式汽车、主人公们时尚的穿着、左侧如同萨特一般走过的男人、狭窄的人行道上摆放的露天咖啡桌等等,这就是巴黎,巴黎人和巴黎的生活,也是杜瓦诺自己的生活,他是位捕捉生活画面的能手。
在今天,杜瓦诺当时拍照的地方已成为一家面包店,巴黎市政厅被闪烁的光亮点缀着,广场上搭起人工滑冰场,孩子们嬉戏着。旋转木马的音乐和黄色灯光交织在一起,给冬季的巴黎市政厅带来了一丝童话般的温暖。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回望,仿佛与杜瓦诺定格的瞬间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