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 :无线互联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m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重要。文章以“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且应用“互联网+”时代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案例阐述其详细应用,以期为“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这种趋势下,高职毕业生正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竞争力亦愈发激烈,网络技术专业亦如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在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要加快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唯有这样,才可培养胜任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向前可持续发展。
  网络技术专业有很多能体现“网络應用”技能的核心课程,涉及较多软硬件知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课程为例,它作为体现“网络应用”技能的核心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未来网络应用领域的从业技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都很重视这些课程的改革,但其教学效果仍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鉴于目前高职“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现状,在目前部分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在高职“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己初见成效。本文重点阐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应用。
  1.“互联网+”驱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当“互联网+”与教育融合,会驱动教育全面创新和进化,教育的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有了新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微视频资源和信息流动快速。高职学生生活在网络社会,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已成为其获取信息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各种网络信息会不停地推送到学生移动设备,如一个新闻或一个图片,学生早就习惯了键盘应用,这些都导致了高职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长久,这就需要教育改革—下,稍稍“迎合”当前的高职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从“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相较于以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资源的获取局限性,互联网为当前90后的职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尤其近几年随着“微课”的兴起,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微课的作用应用到极致,去探索这些“互联网+”时代下微视频资源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互联网+”背景下的“云”学习资源愈加丰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交流分享成为可能,典型的如MOOCs。不用考虑经济文化不同或者地域问题,只要有网络,学习者可共享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国内的或者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资源丰富,表现灵活多样,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除了MOOCs,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飞速进步,让微课和各种颗粒化学习资源也日趋流行,这些资源在单个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尤其有效。总之,“互联网+”下的“云”学习资源愈加丰富,学校在高职“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中,激励学生利用各种“云”学习资源,吸取其精华。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互联网+”时代下,课前学生需要在电脑或各种移动设备观看以各种信息技术记录下来的教学知识点的微课和其他学习资源。当然,学生看完了有些地方会没看懂,可以反复观看这些微课视频,和同学交流疑难点。如果还弄不懂,同学需要在课堂中提问。所以,课堂中不需教师和传统课堂一样讲述整堂课,而需要有重点地讲述学生疑难点。到了课后,学生不仅要做作业,还需要参与在线交流。可见,这种“翻转课堂”也“迎合”了当前90后学生的学习风格。
  2.“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自网络技术专业开设后,学校在“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中经历了如下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期由于各种实训设备不完善,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实践课学生练习,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而且实践课有限,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个阶段,“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学校实训场所和设备的完善,课程教学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缺点在于90%的课程实训都需要在一体化实训机房中完成,有些学生如不能在课堂完成,就需要课下在一体化机房去完成,或者在自己电脑上用仿真软件学习,这需要学生自觉,否则影响学习效果。第三个阶段,为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且应用了“互联网+”时代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3.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学校在“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性的提出且应用了“互联网+”时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课程为例,以合作企业提供的各种真实工程为载体,依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课程教学分为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划分各个子任务)进行。在网络互联工作中,实际的工作过程:领取任务→网络需求分析→网络规划、绘图、设备选型→网络互联的实施→工程质量检查改进→匹程总结。课程组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利用“学生明确任务,网络需求分析→制定工作任务方案→学生陈述方案,论证方案→实施工作任务→检查→师生评价考核”环节进行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并将教学放在“教学做一体化”机房、学校网络研究所、合作企业和社区网络工程现场进行,融“做学教”一体,实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利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将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提到课前自主完成,这样学生可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工作任务和内化知识。
  下面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课程中“任务2-3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为例,说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微视频准备。“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技术的配置过程是课程的一个重点,而技术的原理是难点。所以,笔者在课前利用相关信息技术,为“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这个重点难点准备两段微视频,其中一个视频讲述原理,另一个视频录制了整个配置的过程。课前制作工作任务单,学生照任务单引导问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微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还可查找相关资料,初步完成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在线学习)
  (2)课堂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重组班级,严格各班级人数25人左右,少于30人。
  在课堂中,先由学生反馈课前学习中的疑难点,而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述,进行答疑,然后重新播放“RIP配置过程”视频,给出完成任务的完整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线下学习)
  学生在确认没有疑难问题后,每5~6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些学生长期有固定小组,每组都成立了模拟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依照任务不同,学生扮演企业不同的员工角色进行任务实施。(分组,角色扮演)
  以“方正电脑培训学校网络RIP配置”为案例,按照网络互联的工作过程,每个小组按照“资讯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价”步骤,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流程。(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期间,需要适当引导,纠正方向,注意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学生考核。评价有两方面:形成性考核和教师点评。评价标准包含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结语
  学校在2015级和2016级两级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应用”技能核心课程教学中,应用了“互联网+”时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与普通班级相比,教改实验班的同学不论在职业能力或方法能力或社会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他文献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由于课时较少和学生需求的差异,学生难以深入掌握网络实践内容。文章提出面向分层分流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初级模块的基础实验面向所有
以HZSM-5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NiO负载量的NiO/HZSM-5催化剂并进行表征,发现负载量为8%的催化剂表面形貌相对平整,比表面积、酸位等特性较理想。通过生物油模拟物催化试
文章针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Authorware软件进行课件、微课、动画和视频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流程线连接不同功能图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为提高麦秸秆纤维与聚丙烯(PP)基体的界面结合力,采用复合处理法对麦秸秆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先分别用NaOH溶液浸泡、乙酸溶液浸泡、水热处理、蒸汽爆破和微波等方法对麦秸秆纤维
文章主要从电力信息化的角度来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相关问题。首先对图像识别技术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我国电力信息化的现状,最后探讨了图像识别在电力信息化中可能应用的领域。
针对大学实验室考勤管理的种种弊端,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网络考勤系统,分析并探讨了这套实验室指纹考勤系统的整体架构、实现技术原理以及各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思路
为分析自适应滴头的自动调流功效,研究了自适应滴头控制体的弹性调节膜原始尺寸和装配后的预变形挠度,进行了弹性调节膜的综合受力分析,并运用力学的作用应力、挠度和有效面
提出一种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布置方式,捕集器中采用若干端截面为扇形的单元块过滤体,呈圆周排列并在微波再生时作轴向旋转。分析了单元块旋转式过滤体捕集器的过滤及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电子技术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
云计算发展在为移动互联网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文章通过云计算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呈现的全新特征出发,引导人们关注云计算给移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