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和创新解读AHA有关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声明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亚专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进展巨大,今后的发展步伐还会不断加快。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在疾病的认识、治疗适应证和治疗方法方面存在争论十分正常。

其他文献
如同男性一样,卒中正在成为女性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有关卒中发病率、严重程度和卒中后残疾的性别差异一直存在争议。
迄今为止,先前接受过抗血小板药治疗并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禁忌证。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Hermann等对先前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与溶栓相关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研究生院Moil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日本阿替普酶临床试验Ⅱ(Japan Alteplase Clinical TrialⅡ,J-ACTⅡ),旨在进一步评价静脉注射0.6mg/kg阿替普酶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在美国,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2002年,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revem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强烈推荐临床医生与冠心病风险高的成人讨论阿司匹林的预防治疗。
红曲是一种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水平的草药补充剂。为了评价红曲及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治疗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的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和耐受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栗山医院的Becker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终生卒中风险增高而且致残性卒中更多。深入了解绝经期与卒中之间的联系,可为女性制定出新的预防策略。美国密西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Lisabeth等在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中对自然绝经时的年龄与缺血性卒中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后有效二级预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临床试验已在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的患者中对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包括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氯吡格雷单药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以及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合治疗。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积极推动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两年一度的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定于2010年3月25日—2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并投稿,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将获得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Lewsey等探讨了性别对不同年龄组和随着时间推移的卒中发病率、30d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妊娠期发生先兆子痫的妇女心血管病风险增高。妊娠合并先兆子痫患者的后代儿童期血压较高,但对其远期健康状况知之甚少。芬兰赫尔辛基健康和福利研究所的Kajantie等推测,先兆子痫会导致后代心血管病风险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