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欧洲的唐人街,可谓历史悠久。大约230年前,中国水手坐船造访了英国伦敦。到了19世纪初,最早的一批中国移民远渡至英国港口利物浦扎根生存,欧洲最早的唐人街随之出现。再后来,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伯明翰等主要城市都陆续建起唐人街,正式拉开唐人街在欧洲“遍地开花”的序幕。
两百多年间,欧洲迎来了几波中国移民潮。经过几代华侨的沉淀,如今在很多欧洲国家的首都及主要城市,都能看到象征华人地域的标志性建筑“中式牌楼”耸立其中。法国巴黎十三区的唐人街是欧洲目前规模最大的华人聚集地;德国首都柏林拥有东西两条唐人街,北部城市汉堡也有一条极具港口特色的唐人街;荷兰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三地都建有较大规模的唐人街,且都位于黄金地带;意大利也是如此,米兰与罗马的唐人街都非常活跃……华人在欧洲大地拼搏进取,上演了一个个励志的传奇故事。
利物浦唐人街:英国第一条唐人街伦敦唐人街:英国华人社会的缩影
在欧洲,英国是华人聚集最多的国家,所以,这里的唐人街较多。
位于利物浦的唐人街,是英国第一条唐人街。
19世纪以前,利物浦还是一个临默西河的偏僻小镇,地理位置和中国上海十分相似。后来,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利物浦迅速发展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港口城市。
利物浦唐人街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利物浦已经奠定了作为英国与中国之间主要商贸点的地位。最早来到利物浦的中国人,以广东人为主,他们大都是水手出身,到利物浦后多以开洗衣店起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更多的移民到达利物浦,利物浦唐人街逐渐繁荣,成为当时英国乃至全欧洲最热闹的唐人街。
无论是伦敦唐人街,还是利物浦唐人街,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道。古色古香的中国牌楼,随处可见的龙元素,挂着唐装、灯笼等中国特色的店铺,无一不让身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觉得亲切。
对于利物浦唐人街,不但旅居英国的华人熟悉,英国人也耳熟能详。007系列影片《皇家赌场》的男主角丹尼尔·克雷格就出生在利物浦。他到中国宣传影片时,就谈到利物浦唐人街。他说,家乡有个很大的唐人街,他最早对中国的印象就来自那里。曾经来中国参加高尔夫赛事的英国球手尼克·道赫蒂,也是土生土长的利物浦人,利物浦唐人街的中式点心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利物浦拥有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华人社区,我喜欢那里的食物,尤其是早餐,我是中式点心的超级粉丝。”



伦敦唐人街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区爵禄街,地处伦敦最繁华的地段,距离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首相府都不远。
伦敦的华人社区出现于19世纪,最初集中在东部船坞区,主要是一些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劳工和水手生活在这里,当时这片区域只有几家破旧的店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华人社区逐渐迁移至爵禄街,人们将这一带称作“伦敦华埠”。1985年,伦敦政府正式承认伦敦华埠为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不大,由一条主街和几条横街组成,道路两旁的花柱街灯和瓦檐画亭极富中国民族风,尤其是长约800米的主街上那三座耀眼的大红牌楼,更是提醒着每一个人,这儿是中国人的伦敦乐园。
在伦敦唐人街,常常能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近年来,中国成为英国最大的海外留学生输出地,这些留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极其依赖唐人街,他们甚至成为唐人街经济来源的主要力量:餐饮、零售、服务业,都被他们的消费所带动。比如原来的超市食品是以南方人的口味为主,现在则增加了不少北方品种。餐厅更不必说,川菜、东北菜、江浙菜、湖南菜等各地菜长驱而入。不仅如此,唐人街还为留学生的兼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伦敦唐人街,许多餐厅的服务员,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会英文的中国留学生取代,而旅游、中医药、留学咨询等新行业,更是他们进军的舞台。可以说,伦敦唐人街的扩大、发展,和中国留学生的增多密不可分。
法国巴黎唐人街从贫困区到塞纳河畔的香港
法国巴黎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历史上,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吉普赛人……许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众多外来民族中,华人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巴黎市内的华人聚居地主要有三处:巴黎十三区唐人街,巴黎十九区“美丽城”,以及巴黎三区和四区的“温州街”。这些华人区各有特点,不过,在巴黎,人们只要说起唐人街,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巴黎十三区。它是巴黎最早和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主要集中在由绍瓦西、伊夫利和马塞纳三条大街构成的一个三角区域,大约有10多万华人居住在这里。
十三区唐人街离意大利广场不远,道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法国人总是很幽默地说,要想了解中国,买张地铁票到十三区就行了。的确,走在十三区,犹如置身国内。几乎每家店前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块字写成,建筑的格局也是按照中国传统样式建造而成。几家比较大的店铺,甚至还雕梁画栋,非常讲究,有些小饭馆门前还挂着如今在国内都很少见的“幌子”,中国味十足。

中国商贸城的典范瑞典卡尔玛唐人街和波兰华沙唐人街
除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唐人街,随着华人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欧洲许多国家,一些新兴唐人街也正在崛起,例如瑞典的卡尔玛唐人街。
卡尔玛唐人街并不是一条街道,而是一座中国商贸城。
瑞典歷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是世界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由于中瑞两国的一贯友好和中国经济的崛起,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瑞典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中国浙江的商人骆金星瞄准商机,在瑞典的港口城市卡尔玛建立了一座中国商贸城。
确切地说,这是一座中国义乌小商品城。
为何在瑞典复制义乌?由于瑞典当地人消费的日用品,80%~90%是中国货,但瑞典全国都没有中国商品市场,当地货源需要从意大利和中东转运过去。这就造成了同样的商品,在瑞典和国内的差价达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中国义乌的商品批发在全世界享誉盛名,如果把“义乌模式”复制到瑞典,无疑为中国的投资者开辟了一条黄金大道。所以,有着敏锐商业头脑的骆金星决定在瑞典建立商贸城,而卡尔玛作为港口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无疑成为商贸城落脚地的不二之选。 为了鼓励投资,卡尔玛市政府还给出了相当多的优惠条件,如投资的中国公民全家不超过三口人可拥有瑞典的绿卡,同时可保留中国国籍;终身享受瑞典的社会福利(包括免费医疗,失业后有社会保障);无需托福和雅思考试,并将获得全程商业语言及财会法律培训等。
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卡尔玛,如今,卡尔玛政府计划将中国商贸城所在区域打造成瑞典真正的唐人街,相信,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
同卡尔玛一样,位于波兰华沙的唐人街,主体也是中国商贸城。
商贸城位于华沙郊外,主体大楼是铝合金玻璃幕墙结构,造型现代且实用,宏伟不失灵气,1994年竣工后被评为“波兰年度最佳建筑”。周边几幢稍小的建筑与主楼相互映衬,形成有机的整体,主楼正中竖立的中国国旗迎风飘扬,分外醒目。
中国城原名“广东波兰分拨中心”,当年只有一号楼即主体经营大楼,最初的经营定位是办公楼租赁和宾馆业。但由于当时波兰经济正处于转轨初期,国内以及周边一些国家的市场形势尚不成熟,经营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2003年初,“广东波兰分拨中心”完成改制收购并正式更名为华沙中国城,经营模式转变为大型的商贸批发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城的规模逐渐扩大,由原来的一幢大楼发展成现在的四幢经营大楼,另外还有三处仓库楼,总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入驻的公司、商户有近千家。
中国城的产品以服装、鞋类、床上用品、小商品、家电等为主,覆蓋低中高各档次。到这里来采购的有波兰各地经营大型超市的批发商,也有波兰周边国家,如德国、捷克、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伐克等国的商人,他们每个星期都会来中国城集中采购。
中国城对当地的贡献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它每年上缴利税达500万美元,来这里工作的波兰人有几千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目前,中国城正在规划兴建第五座经营大楼。而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局面,谋求更稳步的发展,中国城将对入驻者进行筛选,以吸引更多有实力和长远规划的贸易公司进驻。
华沙是历史名城,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华沙没有华埠,而位于华沙郊外约25公里的中国商城,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一个大型唐人街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