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 可欲之谓善 ” 的内在意蕴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文化伦理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可欲;性命思想;四端;善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51-02
  众多学者在讨论“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总以孟子思想中“可欲之谓善”作为立论依据,然而部分学者误解孟子所提“可欲谓之善”的内在含义,甚至将“可欲”一词与功利、欲望等联系在一起,这与孟子所思背道而驰。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可欲之谓善”,应将其放入孟子的性善论和“性命”思想中。
  一、“可欲之谓善”的理论基础
  人性是善是恶是古老的中国伦理学问题,古往今来,说法不一,其中以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为典型代表。在孟子之前,儒家提出“性相近,习相远”[1]“无分于善与不善”[2],孔子和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每个时代都有好人和坏人的存在,他们所认识的是人性的外在表现,虽没有直接说出人性究竟是善是恶,但他们皆不否认人性是善良的。
  直到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不同于前人,孟子所说的性善,指的是人的本性天然地为善,这属于人的内在善。孟子说“水信无分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2]他用水天经地义地往下流,来类比人的本质为善也是天生的,接着孟子又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以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提出了“人无有不善”的性善论核心,并且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2]点明了人性本善认为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善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显著特征。基于此,孟子拉开了“何为善?”的序幕。
  二、“可欲之谓善”的内在含义
  孟子肯定了人性本为善的特点后,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可欲之谓善”[2],并详细解释了“可欲”的包含内容。“可欲之谓善”出现于《尽心下》篇,孟子在回答告子时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2]明晰“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孟子“善”的内容,以及帮助自己成为向善的人。
  (一)“可欲”的内在含义
  首先,“可欲”是这句话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只有清晰“可欲”究竟为何意,才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所说的“善”。“可欲”从词的构成来看,由“可”字和“欲”字构成。“可”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表现为“   ”[3],在《说文》的解释为“可,肎也。从口丂。丂亦声。”[4]从它的字形结构出发,可见“可”和发声的器官有关,它的含义多和声音密切联系,既可以理解为“许可”“认可”,也可以用作语气助动词。然而,将“许可”的含义带入“可欲之谓善”中理解,翻译为:认可的欲望被称为善,明显与孟子所传达的思想有所出入,因此,“可”在这里应当被理解为语气助动词,翻译为“可以”“能够”“值得”等。大部分学者认为“可欲之谓善”中的“可”应当被理解为“值得”“应当”才符合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还有学者从认为“可欲”指满足人们的欲望、渴求,从而使人们获得欢喜。[5]
  想要真正理解孟子“可欲”的含义,还需结合孟子的性命思想。孟子在《尽心下》篇中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2]提到了“性”与“命”两个字,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欲望包括口、目、耳、鼻、四肢,人所能尝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以及感受到的都受到外部影响,这些欲望的满足并不能由个人自身决定,所以孟子说“性也,有命焉”,因此,孟子认为“性”决定了生理器官的欲望。而人通过自身主体的感知和践行道德规范所实现的“仁义礼智圣”由“命”所决定,正如孟子所说“命也,有性焉”。在这里,由于“口目耳鼻四肢”与“仁义礼智圣”皆属于欲望的范畴,由“性”“命”共同决定,因此,孟子将“性”“命”看成一体。
  然而,从欲望实现方式来划分,发现“口目耳鼻四肢”欲望的实现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仁义礼智圣”则主要靠自身努力实现,可以通过自身对于天命的理解感悟,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主体性。基于此发现,“可欲”被理解为“可以”“值得”是符合孟子思想的。
  (二)“可欲之谓善”的内容
  上文分析了“可欲”一词的具体内在含义,结合众多学者对“可欲之谓善”的分析,最后采用学者杨伯峻对此的翻译,“那人值得喜欢便叫作‘好’”[2]。紧接而来的,是对“可欲之谓善”具体内容的探讨。孟子对此继续回答。
  孟子与告子继续进行人性是否为善的讨论,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2]在这里,孟子提出了“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同时将“四心”归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儒者张栻在此基础上对“可欲”内容进一步解释,为“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所存,其发见,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所谓可欲也。”[6]他认为“可欲”的内容还包括“四端”即“恻隐、羞恶、辞逊、是非”,这与孟子所提的“四德”含义相辅相成。   孟子在解释完“可欲”的具体内容后,在《尽心》篇中继续探讨如何实现“可欲之谓善”。在《尽心下》篇,孟子对“性”“命”是否合一進行了讨论,他将“可欲”分为两类,一种是依靠自身所获得,另一种被外部影响,需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孟子在《尽心上》中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2]他认为“性”是可以通过“我”来获得,“我”代表了一种内部力量,即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而“命”受外界各种复杂因素限制,因此“命”的决定权在“外”而不在“我”。
  由于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所以“仁义礼智”“四心”“四端”是存在于“我”的内在本性中,这是上天赋予的,也是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与外界社会赠予无关,因此,为了使“四端之心”长存于自身中,需要自我不断对“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追求和探索。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常有不道德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发挥他们善良本性的本质。但是,孟子并不是仅仅认为“仁义礼智”不可求,恰恰相反,孟子认为“求则得之”,这说明了“四端之心”是“可欲”的,人需要主动探索寻求道德规范。
  三、“可欲之谓善”的现实价值
  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往往将“可欲”一词与欲望、利益相挂钩,这恰恰和孟子所认为的“可欲”相反。孟子所提及的“可欲谓之善”是建立在孟子“性善论”之上,肯定了人的善良本性,人所欲求的是“四端”“四德”和“四心”。孟子认为,个人想要实现善就要做到“不动心”,可以通过向善、为善和致善来获得。
  孟子在《尽心上》篇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2]他提出属于人之本能的“良知”和“良能”。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容易受到利欲诱惑,孟子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守内心的“良知”“良能”,想要激发不仅需要唤醒自身内部的善,还需处于一个向善的环境中,如孟子所说“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2]
  其次,孟子认为个人的修养仅靠向善的自身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善,包括对善进行省思、存养、养气。[7]孟子将省思作为为善的关键,这需要不停地对自身进行思考,目的在于“求其放心”[2]。接着,需要进行存心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2]存心养心最佳方式即“寡欲”。最后一步是养气,是通过“直”“义”“道”三种方式,要求在做事时不要有杂念,不要自自欺人,真诚待人;对人和事有清晰、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做适当的选择;遵守礼法,维护人类共同的社会规范。最后,孟子提出通过致善实现王道政治,这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了解百姓之苦、百姓之需,制定人民真正需要的国家政策,建设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4](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李景林.论“可欲之谓善”[J].人文杂志,2006,(1):43-47.
  [6]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06):16-25.
其他文献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其语言简洁生动、亦庄亦谐,人物刻画微妙传神,其中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身势语的描写更是将“围城中人”在各种情势下的怯懦、痛苦、感伤、窘迫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围城》及由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Mao)合译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例,通过搜集全书语料,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身势语及相应译例,
期刊
【摘要】 《栈云峡雨日记》是优美的汉文体旅华游记,也是考察明治初期日本学者中国观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描述的中国形象主要包括风景风貌和人物形象。想象的诗意中国与现实的落后中国形成巨大反差,竹添由此构建了复杂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既表达了作者游历前的期待以及游历中的失望,也反映了他渴望国家文明进步的诉求。  【关键词】 《栈云峡雨日记》;竹添光鸿;晚清;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
期刊
【摘要】 《爱抚》是日本“第三新人”作家庄野润三以年轻的家庭主妇为第一人称创作的一部家庭题材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人物广子在婚前、婚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20世纪中期日本女性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主体焦虑。尽管广子对婚姻持有强烈的不满,但一味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未能鼓起勇气突破婚姻的壁垒,而丈夫则抹杀了妻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爱抚》表现了庄野润三文学的主要叙事风格,通过讲述家庭生活的日常和非日常
期刊
【摘要】 本文将通过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的比较,探讨女主人公崔莺莺在身份地位、性格精神和结局命运三个方面的形象转变,并从作品的内部和外部剖析形象转变的原因,发掘其中高扬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焕发的市民精神。  【关键词】 《莺莺传》;《西厢记》;崔莺莺;形象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25-02  中
期刊
【摘要】 蒲松龄借《聊斋志异》抒发心中的孤愤之情,记述花妖狐媚的故事,通过对欢笑连连又爱花如命的婴宁和粲然欢笑又顽皮爱闹的小翠的细腻刻画,艺术而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诚心歌颂和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批判。  【關键词】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小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17-02  王士祯有诗题曰:“
期刊
【摘要】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他与扬州的故事源远流长,任职扬州五年间,诗词和游记颇多,但因冶春和红桥而声名鹊起、蜚声文坛,其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清新平淡风格,与以往的凄清幽怨风格区别开来而备受推崇。更值得称颂的是,王士祯组织和领导的广陵词坛的一系列酬唱活动开启了清代填词之风,为清代词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也为清词的中兴铺设了道路。扬州本就是风景优美的沃土,王士祯在此处受到滋养,与此同时也为扬州诗词文
期刊
【摘要】 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他被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小配角、一名粗鲁的弄臣;在电影中,他是迫害托马斯·莫尔的反派人物;在纪录片中,他是奸佞的小人物。总之,在英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的性格以“奸”和“狠”为底色。近些年来,以希拉里·曼特尔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在文学作品《狼厅》中,克伦威尔呈现出
期刊
【摘要】 《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生态的口头传说经过整理与汇编以书面形式走向千家万户,在新的传媒技术下又以各种新的形态不断涌现,散发出源源不断的魅力。以《妈勒访天边》为例的民间故事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书院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在古代书院办学过程中,虽然科举成为某些书院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书院的人文追求才是最终目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追求儒家人文精神和独立的学术论辩机制而建立的,书院和儒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书院成为儒学研究、交流的基地,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于是,儒家文化建立在文士对人文学术的探索上,表现出私学教育特立独行的特点,并且在科
期刊
【摘要】 建安之初,“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曹丕与曹植也多有此类诗作。时移世易,子建之诗着凄婉之调,子桓之诗则增悲凉之气。艺术特征上,二人之诗都具有抒情性与现实关怀,模拟乐府并突破创新。他们的诗歌也各具特色:曹丕抒情,婉约细腻,多以女子口吻代人言情,曹植抒情,笔力遒劲,或豪情万丈,或不平而鸣;丕诗简明流畅,植诗辞采华茂;丕诗形式多样,植诗句势非常。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