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辨阅读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作品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思辨力?笔者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引发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根本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首先是预习质疑。具体可先要求学生通过自查工具书扫除文言字词障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研究一些精彩句段,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此时老师应进入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质疑。
   例1,《项羽之死》选自《史记》,司马迁把项羽归入‘本纪’,那么你认为就项羽一生而言,应该把他归入‘本纪’还是‘世家’?”
   引发学生质疑后,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互助交流讨论释疑。在互相释疑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然分成了两派,他们不仅从文本及以前学过的《鸿门宴》中找佐证,还从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包括古今名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易中天等)的诗文评价中找理由……
   除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质疑外,老师在课后仍应继续引导学生质疑。
   例2,学完苏洵《六国论》后,联系你的知识,你对苏洵关于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原因有什么看法?依据是什么?
   问题引出后,我们会发现学生有很多“惊奇”的想法,他们的知识面,他们的思维总有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他们会从课外读本(《史记》《东周列国故事》)、影视作品(《芈月传》、作业课外阅读苏洵《六国论》)等等地方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比如有的同学赞同苏洵观点;有的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弃约,自相残杀;有的认为是秦的势力强大,是历史的必然……不一而足。
   虽然,有时候不是每一次争论都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学生在不断地质疑又相互释疑的过程中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又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渴望了解的兴趣,新旧信息的整合、判断、思考,他们的思辨能力自然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生成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必然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除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外,还要重视学生课堂生成的质疑,提供释疑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质疑。比如学生对教材注释、对老师的讲解质疑。
   例3,教学《项脊轩志》时,有的同学对我的讲解生出疑问:“借书满架”中的“借”真作“借来的”讲?
   他们认为如此释义与归有光这个大散文家的身份不合,难道他借那么多的书不还?况且归有光出身书香门第,图书满架不足为奇。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课下查阅了《辞海》,“借”亦通“藉”,注为“错乱不整貌”。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这样的解释让学生们很满意,我也真正有了教学相长的体会,我肯定了他们的质疑精神。
   例4,《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一句,“武”是教材解释的“不勇武”的意思吗?
   何谓“以乱易整,不武”。这里的“以乱易整”,相当于今日所说的“以冲突代替和平稳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按教材的解释,是表现了晋国的“不勇武”(缺乏勇气)吗?学生认为讲不通。他们觉得成语有“胜之不武”之说,依次推理,课文中“武”应与此同义。我们一起马上从商务版《古汉语词典》中找到了圆满的答案。“武”字条下第(3)个义项:指在使用武力时应具有的道义准则。所谓“不武”是指“不符合道义准则”。这样来理解全文,就说得通了。
   所以,在文言文思辨课堂上学生生成质疑后,老师还要做强有力的推手,帮助学生寻找释疑的方法,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紧扣文本,生成质疑,通过思考、讨论、查阅资料等手段解决疑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随时跟进,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辨力,从而发展学生文言文课堂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多元审视,文言文思辨课堂之追求
   思辨性阅读整合了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融入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老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独特的体验,尊重他们富有创造性的个人见解,鼓励他们批判质疑,发表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文言文因其离我们久远,更需要依据文本、作者和时代背景强调多元审视。
   例5,学完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就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难道教材选文就这么简单?难道就没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
   首先,我带着同学一起肯定了写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本身就是好文章,然后我把这个同学的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大家共同思考,思考你从这篇文章还读出了什么。结果是不提则罢,一问激起千层浪:有借项脊轩百年老屋的兴废过程,借祖母对孙儿仕途的厚望,感慨家族的兴衰;有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读出了文本表现的许多读书人在儒家出世价值观的引领下,对理想失落的悲哀;还有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无奈的感受……即使也有部分同学思考的有些牵强,但我首先肯定他們活跃的思维,再组织同学研读文本,联系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相互讨论得出让人信服的多元结果。因此,基于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模糊性,我们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它恰当蔓延,发展其思辨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文言文思辨课堂的提出和实施,质疑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文言文思辨课堂,强调了思维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起纽带作用的内核,那么,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也将随之得以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少山.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2016(9).
   [2]薛淑娟.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与价值审视[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3]董璋辉.语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建构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6).
其他文献
情境化作文教学方式强调将学生带入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中,使他们有所感受和体悟后再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中。但这一教学方式并非适合所有的作文题目,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而言,常常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下的作文教学要求,亟待引入其他作文教学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情境作文的优劣情况下探讨如何将成语故事引入小学作文课堂。   一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有学生就文本中不能自洽处提出疑问,虽然有些问题笔者难以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复,但我们师生广泛搜集资料,在求证中增长了见识,在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思考的路径,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终身学习的层面看,某些问题的提出甚至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基。由此可见,文本中的不自洽处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窦娥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
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达成人本化、生活化、生命化,这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但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条路似乎又走得相当艰难。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免不了现实的功利性,另一方面也因为难以找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阅读的文本本身丰富复杂,涉及面及广;阅读主体更是多样、多变,他们在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如同一面旗帜,有着导向作用。教材与课标相互联系吸引着人们的思考与实践,部编本的编撰历时四年于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全国将有数百万初中生使用部编本。新教材伴随着深入基础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投入使用时间较短,这一輪的初中老师对部编本的了解不及人教版深入透彻,对部编本单元的组织结构(阅读体系、选文、助学系统、语文知识)、教材的体系结构(阅读、
【课堂导入】  师:1.电影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就可以动人心弦。影片里人物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在某个瞬间,震撼着你的心。前几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观看了一部主题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今天这节课借助《寻梦环游记》开始我们“任务驱动作文”的“寻梦环游之旅”吧。  “环游记”一:情节回顾  师:时隔七年,李·昂克里奇再次为我们塑造了一部经典——《寻梦环游记》,在这部109分钟的影片里
老舍在《想北平》中比较了北平与其他知名大都市的好处后,用一句平实的话自然收束: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而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提到“寒效的散步”时,也认为“在北方的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清福”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带点自嘲自贬的味道,含什么都不用做,光享受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清闲安适的生活”;《汉语大辞典
长期以来,我國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是“以阅读为本位”,阅读与写作是相割裂的,写作始终是阅读的附庸。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阅读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鉴于此,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意识,引导学生借鉴和模仿名家经典,学习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领,比着葫芦去画瓢,以此为基础再去创新,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就变得尤为重要。  阅读与写作的关
观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存在着“浅、少、低”的严重问题,学生把文言文与“佶屈聱牙、难读难解、枯燥乏味”划上等号,希望远离它,选择躲避它,一旦遇到它就不想读,“怕”学它!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能绕开文言文吗?学生“怕学文言文”,谁之过?在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当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呢?笔者拟述管窥之见。  一、绕不开的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先秦的诸子言论到明清
2017年5月23日,距“端午节”恰好只有一周的时间。我执教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民俗的第二篇课文《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我以前教过多遍,而且听过许多名师的示范课,感觉都没能跳出“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大多基本一致:①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②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我总觉得,如此原地踏步走,不仅使得学生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