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北京构建世界城市关键词

来源 :城市管理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锐研究员是个非常愉快的过程。他有着青年学者特有的激情与锐气。与他的交谈中,绿色能源、绿色IT、绿色环保和绿色城市……,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变成了生动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个政策与实例。在他的理念里,绿色发展最终要为生活服务。作为中国青年科学家,陈锐研究员参加了2010年5月29至30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第一届中日韩青年科学家论坛,担任绿色城市分论坛的中方主席,做了“绿色城市:面向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题发言,并在会后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韩国总统李明博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共同接见。对此殊荣,陈锐主任表现得很平淡,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次政策层面的对话,绿色发展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世界的理念。首都未来的发展以“世界城市”为战略目标,以“三个北京”为战略平台,这激发了北京市跨越式发展的前进动力,将使首都的未来图景容光焕发。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环境日益成为世界城市关注的焦点,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塑造成为未来世界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一座城市给人内在的感受很重要,什么是好的城市环境呢,陈锐主任用一句话概括为:“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身居其中是乐园。”作为一名城市与区域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陈锐认为,研究的最佳境界不是体现自己的声音,而是用非常冷静的独立第三方的姿态,把一个规律性的客观真实过程展现出来,供决策者、管理者参考,让领域同行认可,为社会公众解惑。
  塑造城市高端形态
  引领区域均衡发展
  
  记者:去年底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对于什么是世界城市,专家学者各有看法,您的观点是什么?
  陈锐主任(以下简称陈主任):“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北京确立的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激发了北京市前进的动力,将使北京流光溢彩,重新找回盛世华都的感觉。建设世界城市,塑造了城市化进程的高端形态,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何从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进而以可持续创新引领区域均衡发展,保障城市和谐良治提供了战略导向。
  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是国际公认的四大世界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创造并集聚体现世界创新文化价值的各类载体,达到了城市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成长的高度统一。因此,我将世界城市定义为:依托世界经济网络和城市经济区两大载体,通过培育城市文化主题完善多维创新体系,以新兴业态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等高端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高效集散,以发挥其对世界经济、社会体系的管理与控制作用的国际超一流城市。
  
  记者:我知道陈主任不久前参加了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专家咨询会,“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北京又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从战略角度看,在此历史新阶段,北京市城市管理的着眼点在哪里?
  陈主任:“十二五”将是全球经济和产业振兴的复苏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从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十二五”对中国将是非常重要历史时期,我认为城市运行与发展有两个关键词:可持续创新与城市和谐运行。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将进入和谐社会的攻坚期,均衡发展的转型期。我这里所说的均衡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城市经济运行、社会运行和环境运行实现均衡发展。
  经济运行实现均衡发展是指:实现城市经济运行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质量增效的均衡。这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加强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以及投资咨询、决策咨询等咨询服务;为专利、商标、版权、软件等提供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等知识产权服务。支持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技术推广、技术转移、技术经纪、科技交流、科研支撑条件共建共享,以及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服务。二是创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以及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软硬并举、开放多元的金融环境体系,使之成为迈向世界城市的第一平台。三是加强投资环境与创业环境建设,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生产性和经营性跨国企业,尤其是生产性跨国集团,提高其在全球的经济管理与控制能力;积极引进跨国企业,加速其国际化进程,使之成为迈向世界城市的有力支撑。并通过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和制度创新,通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的调整,整合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构建区域性技术孵化平台,提高知识密集度,构建以“知识创新”和“产权交易”为主题的综合配套实验区。四是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重整北京市人文资源,有侧重地建设文化北京、创意北京、创新型北京,形成便于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现实平台,以及北京触摸世界、世界感知中国的大国文化基地,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之一脉,与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等特色文化并驾齐驱,促进北京走向国际化,塑造东方文化的经济引导模式。
  社会运行均衡发展是指:实现城市社会运行中阶层分化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的均衡。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城市运行中的社会阶层分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社会分配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日益凸显的社会治理问题,构建以“城乡统筹”为主题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发展的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服务、一体管理,高度重视民本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扩大社会就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形成“少有所学、壮有所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居有所乐”,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城市社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强北京市与天津、唐山、石家庄等地区的分工协作,构建以“城市群经济高效运行”为主题的综合配套实验区,率先构建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以及保定、石家庄一体化社会经济区域。在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企业生产与管理层面的合作,使技术孵化、生产营销、后勤保障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
  环境运行均衡发展是指:实现城市环境运行粗放建设与环境发展精细管理的均衡。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城市环境运行中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投资、公共交通发展、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粗放式建设问题,重点关注资源环境价值计量、环保产业政策目录、环境承载力预警、低碳生态技术研发、绿色消费模式转型等关键环节,以全面推进区域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制定相对统一的区域性环境准入标准,推行区域中长期环境战略规划,将城乡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强制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二是强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规划-执行-监管”一体化综合管理和分类指导机制、各利益攸关方广泛参与城市环境良性治理机制、各部门联动与多区域协调的环境管理信息互通与协同决策机制,通过城市环境建设指数、城市运行指数等城市运行与发展关键指数的构建,实现运行环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使之成为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环境保障。从而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的城市环境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强北京市城市运行环境建设,即结合“数字奥运”的建设成果,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构建物联网体系,将北京市建设成为“智能北京”和“智慧北京”,通过智能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强北京市城市空间的优化与协调管理,如加强行政资源整合,缓解产业增长与用地限制的关系;实现创新园区的空间协调,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以及优化金融空间体系、通过空间整合协调创建宜居空间、协调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分异,尤其是加强城乡统筹发展设计等,通过空间资源整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创建世界城市奠定空间基础。    
  
  构建城市环境容量体系
  实现环境建设和谐良治
  
  记者:您刚才专门提到了城市环境运行均衡发展问题。您认为,目前,北京城市环境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陈主任:北京市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积累了很多城市环境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几方面:一是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市中心建筑密集、住房紧张、市政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等问题,对环境保护、生活服务和应急事件应对等带来很大的困难,“城中村”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二是为应对中心城市人口的压力,加大了郊区居住组团的建设,但因市政公用设施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及功能性住房开发速度,导致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服务落后,和谐、宜居的环境遭到破坏,并出现显著的职住分离现象,导致大规模的交通堵塞和能源消耗,使之成为核心的城市建设问题;三是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功能区混杂与分离并存、重型污染性工业转移与集聚并存,生活环境、就业环境遭受破坏,城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等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早在“十五”期间,我国就开始编制国家环境容量指标。相对于狭义的环境容量概念,北京市应构建广义的首都城市环境容量体系。这里的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其本质内涵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经济环境容量、城市社会环境容量和城市运行环境容量四大内容。
  构建首都环境容量体系,将在较大程度上积极推进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扩大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推动环境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同时,对于加强环境的社会治理,明确社会单位和社区的权责,以及强化政府环境管理的责任,理顺环境管理的体制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针对北京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您有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或者说,政府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陈主任:除了我刚才提到的构建首都环境容量指数,还应制定首都环境建设总纲和编制城市环境建设与发展报告,以此成为首都建设的战略指导纲领、规划调整依据、建设标准规范、运行管理抓手和监督执法根基。下一步,我建议重点加强城市环境容量监管,从十个方面着手实现首都环境和谐良治:
  一是加强对首都城市运行与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工作促进公众参与首都环境治理的全流程,践行“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和世界城市的环境建设思路,全面推进和谐、宜居、便捷、舒适的绿色城市建设。
  二是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的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应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物”(设施运行)— “事”(职能实现)— “人”(责权主体)为工作主线,真正实现部门工作质量、区域协调效果与社会公众满意度的环境良治的多赢格局。
  三是构筑城乡协同治理的环境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城市、区县、街道、社区等不同尺度,逐步提升北京城市运行和管理能力,加速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和谐良治格局。
  四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环境管理和运行安全科技支撑平台。立足北京城市运行监测平台的数据基础,汇总城市运行相关部门、行业和属地信息,建立适用于社会事件分级预警的分布式数据采集、集中式决策分析,能实现数据监测、信息采集、综合分析、前置预警、即时发布的城市管理和运行安全科技支撑平台。
  五是夯实循环经济生态园共性关键技术体系与典型应用示范。围绕绿色工业链、生态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生态园整体战略规划,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筛选,首都垃圾综合处理技术风险识别等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和集成应用。
  六是形成首都环境建设的年度信息发布机制。针对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职能定位,组织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展开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编撰《首都城市运行与环境建设》年度报告(暨首都环境建设白皮书)。
  七是构建首都环境建设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城市运行与环境建设经验,参照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指数的发布形式,发布“首都城市运行管理指数”、“首都城市环境发展指数”,并将其纳入组织部门考核系统,向社会定期公布,成为与GDP意义相近的环境管理综合指标,通过每年确定指数增长目标,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在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和改善管理绩效。
  八是推行首都环境监控、预测、预警和应急管理的全流程协同工作模式。对重点地区和重大问题进行不间断的信息追踪,定期发布全市、各行政区、各社区、各街道以及重点控制单元的城市环境容量指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完善监督与执法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九是编制并发布首都城市运行与发展领导专报。为各级决策和管理部门建立城市决策信息共享体系、制定城市运行管理协调制度、引导公众舆论导向、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形成科学准确的应对策略与快捷高效的决策机制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与应用支撑。
  十是建立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的区域协同格局。以全面推进区域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制定相对统一的区域性环境准入标准,推行区域中长期环境战略规划,将城乡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强制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总之,通过强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规划-执行-监管”一体化综合管理和分类指导机制、各利益攸关方广泛参与城市环境良性治理机制、各部门联动与多区域协调的环境管理信息互通与协同决策机制,必将能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的首都城市环境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黄荔)
  
  专家简介
  陈 锐,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75年出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理学、经济学双学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运行与发展、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社会预警与政策模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与信息化规划。主要学术任职与社会兼职有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城市科技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会社会发展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理事、北京市市政市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城市管理与科技》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联合出版论著近20部。主持(及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环境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发改委战略规划研究、欧盟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第五框架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政科技发展计划,北京、成都、唐山、江门、南通、温州等地方政府规划与战略研究课题等重要研究项目50余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2006-2020)重要贡献荣誉证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
其他文献
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将东城、崇文合并建立新的东城区,将西城、宣武合并建立新的西城区。此举对于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重大战略举措。至此,新东城成为北京新的行政区划,其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面对新的区划调整格局,如今,新东城的城市管理者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面对新的视野下的区情区貌,新东城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是否会提出新
期刊
芝加哥(Chicago)市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东临密歇根湖。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自1833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  芝加哥市区很大,可粗略分为中、北、西、南四大片(东面是大湖)。市中心有两大商业区,一个叫卢普区,一个是密歇根大道。芝加哥最热闹的地区是卢普区,但是市容最漂亮的地区却是密歇根
期刊
开通城管热线96310是2001年北京市政府60件为民办实事之一。热线开通以来,市城管执法局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始终贯彻“畅通、高效、务实、为民”的工作理念,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落实“树城管形象,促社会和谐,让市民满意,使领导放心”的工作标准,不断加强城管热线建设,便民绿色通道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城管热线受理量较2008年增加24.9%,办理群众举报23
期刊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Ottawa)位于安大略省东南部与魁北克省交界处,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是水、陆、空交通枢纽。渥太华处于低地,平均海拔约109米,周围几乎完全被加拿大地盾的岩石群所包围。1月平均气温为-11度,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故有人称其为“严寒之都”。但春天一来,整个城市布满了色彩艳丽的郁金香,把这座都城装扮得格外美丽,因此渥太华又有“郁金香城”的美誉。  
期刊
从今年5月4日至9月30日,北京市集中开展了历时5个月的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紧紧围绕入户安全巡检、老旧管线及设施隐患排查治理、燃气安全宣传和打击燃气供应违法行为等重点内容,共入户巡检49万余户,占老旧小区燃气用户的75.5%,排查出户外燃气设施设备安全隐患1798处,责令20家不合格燃气供应企业停业整顿,取缔非法经营燃气站点118处,开展燃气安全社会宣传625场,直接参与
期刊
扫雪铲冰是北京冬季城市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保障雪天道路畅通、居民正常出行事关城市安全稳定运行。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出台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全市扫雪铲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拉开了北京冬季城市运行保障工作的序幕。12月2日,北京迎来首场降雪,启动了扫雪铲冰“蓝色预警”,并及时调整了城管网供气状况等。首都城市冬季保障 工作正有序进行。    一、六项要求,扎实做好扫雪铲冰工作 
期刊
作者简介:  戴修殿: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英国萨塞可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教于英国赫尔大学欧洲研究系,现为该校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生导师,主管全球通讯与国际政治方向研究生专业。2006-2009年间兼任欧盟-中国信息社会项目电子政务专家。2004年至今受聘兼职马来西亚UiTM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校外主考人。2010年起受聘为湖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政治学
期刊
岁末年初,恰逢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岁末,各种“热词”点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果要说起2010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热词”的话,那么,“垃圾分类”一定是高居榜首。经过近一年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首都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参与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个从2010年春天发起的活动,如春风吹遍京城大地,也如春雨润物一般滋养着北京市民的
期刊
一、基于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多普达D600“城管通”手机开发一套基础数据动态更新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网格化城市管理数据普查采用的传统方法是将所有城市部件、地址兴趣点参照物、区界、街道范围线、监督员责任区范围线、社区线、万米单元网格等数据套印在比例为1∶500地形图中,监督员手拿地图到现场审核,将变化的数据在地图上标注和在表格中进行登记。  能否将这些数据同样装在多普达D600“城管通”手机中,
期刊
2011年10月,首都环境建设办组织中央单位、驻京部队等首都环境建设办工作联络组成员赴广西省南宁市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南宁市环境建设成果,其“中国绿城”之称名不虚传,其环境建设重在惠民,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和环境建设职责明确的经验更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南宁市环境建设情况介绍    南宁市环境建设重在惠及于民,曾于2001年、2006年先后两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还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