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年前就住上别墅的村,如今不但没有更加富裕,反而满眼“土气”、外债难还。
14年前,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东周村的村民以“超前的勇气和超前的消费”,比许多城市居民还要早地住上了别墅。一时间,东周村声名鹊起,被人们称为“陕西第一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十多批客人。
然而时隔10年之后,记者最近再次走进东周村时,眼前的情景让人难以置信:当年的“别墅村”竟然变得“土气”十足,曾经让人羡慕的“别墅村”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在“别墅村”甲区靠马路的住户墙边,放着一堆杂物,夹杂着一些垃圾。在“别墅村”的乙区和丙区,根本看不出来和关中地区的普通村庄有什么两样。在一些别墅的门前屋后,树枝、土堆、垃圾随处可见,个别村民的别墅前后还养起了羊、喂起了猪,有的村民则将家中的玉米棒子挂在别墅顶部。更让村干部烦心的是,为给村民建别墅,村集体当年贷下的400万元银行贷款,如今还有150多万元难以偿还。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14年前就住上别墅的东周村,本应该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可是为什么东周村不但没有更加富裕,反而满眼“土气”、外债难还呢?
超前消费债难还
东周村位于富饶美丽的八百里秦川,村子人口不多,只有105户、425口人,西距三原县城15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正和村委会主任郭建华的领导下,凭借村子的区位优势,东周村大力兴办企业,建起了淀粉厂、葡萄糖厂、溶剂厂等。
1992年,东周村村办企业达到了20多家,全村所有劳动力都成了工厂工人。企业最景气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上缴税款上百万元,东周村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发展先进村。全村年人均收入最高时达到了4000多元,村集体收入最高时达数百万元。
根据当时村里经济发展情况,1991年,东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让富裕起来的村民全部住上别墅,并根据村民家庭经济状况,将“别墅村”分为甲、乙、丙3个区,户型分为286平方米、195平方米和160平方米3种。全村当时共106户人家,全部建成别墅需要投资600万元,按照村民自己投资三分之一的原则,由村民集资筹款200万元,其余400万元由村集体从银行贷款解决。村民代表根据当时东周村企业发展的情况预测,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将贷款全部还清,而且村民们的收入将越来越多。
1992年,东周村106户人家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别墅。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产品更新换代、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国不少地区的乡镇企业大面积滑坡,东周村也未能幸免。从1996年开始,东周村村办企业逐渐停产或倒闭,“工人们”大都重新回到农田,过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今年52岁的李正,1984年以来一直担任东周村党支部书记。据李正向记者介绍,当时村上“两委会”以及村民代表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建设“别墅村”,出发点是好的,用意也是积极的。当时大家认为,全村劳力都进入企业当工人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慢慢会像城里人一样。因此,贷款建设“别墅村”,让大家提前住上别墅理所应当。没想到,村民们住上了别墅,却有70%的家庭为此背上了债务,至今难以偿还银行贷款。
回想起14年前建设“别墅村”时的情景,李正不无感慨地说:“按理说,建设‘别墅村’应该量力而行,等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建不迟。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太理想化了,消费太超前了!”
追求“洋气”留难题
如今的东周村,除了甲区部分高标准的别墅住户还保持着当年的“洋气”外,大部分住户的别墅已显得非常“土气”。在丙区一位姓来的村民家中,大客厅被当作仓库,堆满了各种物品,屋内墙壁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如果不是房屋外型是别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关中农村普普通通的农家房屋。房屋主人说:“咱这农村,客厅用处不大,只好当了仓库。”
对于“别墅村”的怪现状,东周村一些村民编了顺口溜来描述:门口养起了猪牛羊,客厅成了杂物厅,锄头、铁锨没处放,垃圾弃物随处扔。
村党支部书记李正说,“别墅村”建设还带来了另外一些弊端。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只追求了“洋气”,而忽视了农村应有的“土气”,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土地的关系。比如群众家中杂物往哪儿放?群众养猪、养牛、养羊怎么办?收回来的粮食放在哪里?农具放在哪里等等。那时,只看到全村的劳动力都到企业当工人,没有想到村办企业一旦滑坡,村民们回到家中仍是农民。是农民就得和土地打交道,还得从事种养业,还得有场所。现在看来,“别墅村”建设和农村的实际有点背离。
“全村所有的别墅都没有考虑到种养业需要。农民毕竟离不开土地,必然会把传统习惯带到别墅里。不论房子修得多漂亮,可对于长期与土地在一起的农民来说,也会变得越来越土。”李正说,“当年规划时,别墅就没有设计养殖场所,现在也没有办法改变了。”李正举例说:村里有一位在外工作多年,退休后回家居住的职工,自己住在别墅里,又想养些鸽子,只好人与鸽子同住在别墅里,一二层住人,三层养鸽子。其实,这样“人禽混居”既不卫生,也容易传染疾病。“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李正说。
农村建设应量力而行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住上了别墅,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计划建设“小洋楼”。李正认为,建不建别墅、建不建“小洋楼”应当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实际、生活习惯。
李正说:“东周村人住上别墅已经14年了,按理说人们应该接受了城镇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至少也应当保持整洁的村容村貌,但是东周村的村容村貌为什么不但没有保持如初,而且变得和普通村庄差不多,脏乱问题依旧呢?最根本的原因一是规划设计存在不足,二是村民意识和素质没有提高。”
思考片刻,李正接着说:“当时,我们村只是考虑到发展快一些,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早点住上充满洋味的别墅,却没有考虑到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素质的提高,没有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比如说忽视垃圾堆放问题造成了现在一大难题。当时建别墅没有规划垃圾处理坑,现在重新建设的话,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土地,解决起来不太容易。”
当年担任东周村村委会主任的郭建华是东周村发展的领头人,今年71岁的郭建华6年前已经卸任。郭建华最近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看来,当时建别墅是太冒了,有点太急了。如果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就好了。”
目前,东周村正在汲取过去建设别墅村时的教训,通过招商引资,将闲置的厂房和宿舍租出去,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通过租厂房的形式,为村里增加了10万元收入,但要还清150多万元银行贷款还需要时间。
东周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总结说,现在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很高,广大农民改善住房的愿望也很强烈,但我们东周村先走一步的教训说明,建设新农村,关键还是要靠经济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甚至“超前消费”。
东周村建设“别墅村”的教训已经得到当地许多干部的反思。大程镇副镇长李向阳说:“东周村建‘别墅村’的做法使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冷静、更加清醒了。如今,大程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各村组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每个村子的发展要根据实际,并结合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绝不做违背农民要求的事,也不做与农村实际相背离的事。”
14年前,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东周村的村民以“超前的勇气和超前的消费”,比许多城市居民还要早地住上了别墅。一时间,东周村声名鹊起,被人们称为“陕西第一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十多批客人。
然而时隔10年之后,记者最近再次走进东周村时,眼前的情景让人难以置信:当年的“别墅村”竟然变得“土气”十足,曾经让人羡慕的“别墅村”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在“别墅村”甲区靠马路的住户墙边,放着一堆杂物,夹杂着一些垃圾。在“别墅村”的乙区和丙区,根本看不出来和关中地区的普通村庄有什么两样。在一些别墅的门前屋后,树枝、土堆、垃圾随处可见,个别村民的别墅前后还养起了羊、喂起了猪,有的村民则将家中的玉米棒子挂在别墅顶部。更让村干部烦心的是,为给村民建别墅,村集体当年贷下的400万元银行贷款,如今还有150多万元难以偿还。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14年前就住上别墅的东周村,本应该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可是为什么东周村不但没有更加富裕,反而满眼“土气”、外债难还呢?
超前消费债难还
东周村位于富饶美丽的八百里秦川,村子人口不多,只有105户、425口人,西距三原县城15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正和村委会主任郭建华的领导下,凭借村子的区位优势,东周村大力兴办企业,建起了淀粉厂、葡萄糖厂、溶剂厂等。
1992年,东周村村办企业达到了20多家,全村所有劳动力都成了工厂工人。企业最景气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上缴税款上百万元,东周村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发展先进村。全村年人均收入最高时达到了4000多元,村集体收入最高时达数百万元。
根据当时村里经济发展情况,1991年,东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让富裕起来的村民全部住上别墅,并根据村民家庭经济状况,将“别墅村”分为甲、乙、丙3个区,户型分为286平方米、195平方米和160平方米3种。全村当时共106户人家,全部建成别墅需要投资600万元,按照村民自己投资三分之一的原则,由村民集资筹款200万元,其余400万元由村集体从银行贷款解决。村民代表根据当时东周村企业发展的情况预测,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将贷款全部还清,而且村民们的收入将越来越多。
1992年,东周村106户人家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别墅。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产品更新换代、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国不少地区的乡镇企业大面积滑坡,东周村也未能幸免。从1996年开始,东周村村办企业逐渐停产或倒闭,“工人们”大都重新回到农田,过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今年52岁的李正,1984年以来一直担任东周村党支部书记。据李正向记者介绍,当时村上“两委会”以及村民代表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建设“别墅村”,出发点是好的,用意也是积极的。当时大家认为,全村劳力都进入企业当工人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慢慢会像城里人一样。因此,贷款建设“别墅村”,让大家提前住上别墅理所应当。没想到,村民们住上了别墅,却有70%的家庭为此背上了债务,至今难以偿还银行贷款。
回想起14年前建设“别墅村”时的情景,李正不无感慨地说:“按理说,建设‘别墅村’应该量力而行,等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建不迟。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太理想化了,消费太超前了!”
追求“洋气”留难题
如今的东周村,除了甲区部分高标准的别墅住户还保持着当年的“洋气”外,大部分住户的别墅已显得非常“土气”。在丙区一位姓来的村民家中,大客厅被当作仓库,堆满了各种物品,屋内墙壁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如果不是房屋外型是别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关中农村普普通通的农家房屋。房屋主人说:“咱这农村,客厅用处不大,只好当了仓库。”
对于“别墅村”的怪现状,东周村一些村民编了顺口溜来描述:门口养起了猪牛羊,客厅成了杂物厅,锄头、铁锨没处放,垃圾弃物随处扔。
村党支部书记李正说,“别墅村”建设还带来了另外一些弊端。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只追求了“洋气”,而忽视了农村应有的“土气”,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土地的关系。比如群众家中杂物往哪儿放?群众养猪、养牛、养羊怎么办?收回来的粮食放在哪里?农具放在哪里等等。那时,只看到全村的劳动力都到企业当工人,没有想到村办企业一旦滑坡,村民们回到家中仍是农民。是农民就得和土地打交道,还得从事种养业,还得有场所。现在看来,“别墅村”建设和农村的实际有点背离。
“全村所有的别墅都没有考虑到种养业需要。农民毕竟离不开土地,必然会把传统习惯带到别墅里。不论房子修得多漂亮,可对于长期与土地在一起的农民来说,也会变得越来越土。”李正说,“当年规划时,别墅就没有设计养殖场所,现在也没有办法改变了。”李正举例说:村里有一位在外工作多年,退休后回家居住的职工,自己住在别墅里,又想养些鸽子,只好人与鸽子同住在别墅里,一二层住人,三层养鸽子。其实,这样“人禽混居”既不卫生,也容易传染疾病。“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李正说。
农村建设应量力而行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住上了别墅,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计划建设“小洋楼”。李正认为,建不建别墅、建不建“小洋楼”应当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实际、生活习惯。
李正说:“东周村人住上别墅已经14年了,按理说人们应该接受了城镇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至少也应当保持整洁的村容村貌,但是东周村的村容村貌为什么不但没有保持如初,而且变得和普通村庄差不多,脏乱问题依旧呢?最根本的原因一是规划设计存在不足,二是村民意识和素质没有提高。”
思考片刻,李正接着说:“当时,我们村只是考虑到发展快一些,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早点住上充满洋味的别墅,却没有考虑到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素质的提高,没有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比如说忽视垃圾堆放问题造成了现在一大难题。当时建别墅没有规划垃圾处理坑,现在重新建设的话,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土地,解决起来不太容易。”
当年担任东周村村委会主任的郭建华是东周村发展的领头人,今年71岁的郭建华6年前已经卸任。郭建华最近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看来,当时建别墅是太冒了,有点太急了。如果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就好了。”
目前,东周村正在汲取过去建设别墅村时的教训,通过招商引资,将闲置的厂房和宿舍租出去,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通过租厂房的形式,为村里增加了10万元收入,但要还清150多万元银行贷款还需要时间。
东周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总结说,现在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很高,广大农民改善住房的愿望也很强烈,但我们东周村先走一步的教训说明,建设新农村,关键还是要靠经济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甚至“超前消费”。
东周村建设“别墅村”的教训已经得到当地许多干部的反思。大程镇副镇长李向阳说:“东周村建‘别墅村’的做法使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冷静、更加清醒了。如今,大程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各村组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每个村子的发展要根据实际,并结合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绝不做违背农民要求的事,也不做与农村实际相背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