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记忆尤需关注特殊义项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g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词语多,而每一词语的义项似乎更复杂。因此一词多义是学习的难点,其古今异义、通假和活用等现象是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从平时的学习看,最好是重视常见义项;而从备考看,似乎更应该关注词语的特殊义项。因为高考试题似乎更热衷于考查词语的特殊义项。
  (2015年高考湖南卷) 5A 古人常是有训矣 训:斥责。
  (2015年高考广东卷) 5D 次顺义 次:驻扎。
  (2015年高考山东卷) 9C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驻扎
  (2015年高考福建卷) 2B 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2014年高考湖南卷) 5A 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2014年高考广东卷) 5B 将论囚 论:讨论。
  (2014年高考湖北卷) 9B 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2014年高考福建卷) 2A 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2014年高考四川卷) 8B 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训”,一般解释为“训斥”,但是其特殊义项是“经验教训”,所以5A解释错误。“次”,一般解释为“次序”,但是其特殊义项是“驻扎”,所以5D和9C解释正确。“期”,一般解释为“期望”,但是其特殊义项是“约定”,所以2B解释正确。“造”,一般解释为“建造”,但是其特殊义项是“造访”,所以5A解释错误。“论”,一般解释为“议论”,但是其特殊义项是“定罪”,所以5B解释错误。“脱”,一般解释为“脱离、逃脱”,但是其特殊义项是“假如”,所以9B解释错误。“绳”,一般解释为“绳子或捆绑”,但是其特殊义项是“约束”,所以2A解释错误。“忧”,一般解释为“忧虑”,但是其特殊义项是“去世”,所以8B解释错误。以上例句,都是选择某一词语的特殊义项进行考查。可见备考前词语积累,尤其要观照词语的特殊义项。
  特殊总是相对而言的。如“疾”有名词义项,如病、小病、痛苦、忧患、缺点、毛病等;有形容词(限制或修饰名词的词语)义项,如快速、敏捷、急剧而猛烈、强狠、强大等;有动词义项,如患病、憎恶、痛心、嫌怨、忧虑、毁谤、尽力等,有通假释义,如嫉妒等。对于这么多的义项,我们要分清轻重难易,如动词性义项为重为难,其次是副词性义项,再次通假义项,最后是形容词和名词性义项。
  掌握特殊义项,简单的办法是结合典型的文言例句或成语辅助记忆。如“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之于“料想”,“籍”(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之于“登记”,“胜”(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之于“禁得起”,“能”(非能水也《劝学》)之于“擅长”,“已”(学不可以已《劝学》)之于“停止”, “按”之于“查验”(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比”(纳比笼中《促织》)之于“并排”,“夺”(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之于“改变”,“次”(引次江北《赤壁之战》)之于“驻扎”,“购”(今闻购将军之首《荆轲刺秦王》)之于“悬赏捉拿”,“恨”(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之于“遗憾”,“法”(法先王之所以为法,人也《察今》)之于“效仿”,“及”(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之于“等到”,“造”(造庐访成《促织》)之于“到”…… “横”(飞来横祸)之于“偏袒”, “度”(度德量力)之于“揣度”, “期”(不期而遇)之于“约定”,“党”(党同伐异)之于“勾结”,“躬”(躬逢盛世)之于“亲自”, “薄”(日薄西山)之于“近”,“贾”(余勇可贾)之于“做买卖”,“具”(具体而微)之于“齐备”,“敌”(无可匹敌)之于“相当”,“诣”(苦心孤诣)之于“前往”,“尚”(礼尚往来)之于“崇尚”,“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于“聪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遇到特殊义项复杂的情况,最好要借助研究性学习深入研究以方便记忆,或记忆的有效性。
  如“见”是文言文常见词语,无论高考对其是否直接设题,它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词语。2012年山东高考翻译题有句:“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4年四川高考翻译题有句:“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中都涉及“见 动词”这一结构中的“见”字的语义判断问题。“见 动词”中的“见”,有时被解释为“被”,有时为助词,可以意译为“我”。具体情况下该如何理解呢?这需要我们试着去解读。如“甚见亲信”,要么解释为“非常亲近信任我”,要么解释为“非常被亲近信任”,二者分别代入语境,发现前者不合时宜,所以山东句应该翻译为:“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同理,四川句也也应翻译成:“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其实,教材中类似的语例不少。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②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复。(《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⑥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以上六句中的“见”均出现在动词之前,但是其意义却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见 动词”用来表示被动,如第①句,“见疑”和“被谤”,“见”和“被”应该同义,第④句,“见”和“于”配套使用,共同标示句式之被动之特点。第⑥句与第④句相同。而第②句“幸勿见疑”,这是一个省略句,若补出,可为“(吾)幸(君王)勿见疑”,翻译则为“我们希望君王不要怀疑我们”,其中“幸”和“疑”的施事者并非一人。比较“信而见疑”,是说“我诚信却被怀疑”,其中“信”和“疑”的施事者为同一人。第③句主语是“君”,也是“录”的施事者,所以“见”不是表被动的,而应意译为“眷顾着我”,整句翻译为“您既然这样眷顾着我,我就希望您早一点归来”。第⑤句主语是“慈父”,也是“背”的施事者,所以“见”也要变通理解“我”,字面意思是“背我(而去)”,意译为“去世”。类似的词语还有日常见到的“见教”“见谅”“见笑”等。
  再如“多”字,也是文言文中一个常用实词,其中一特殊义项需要我们格外当心,这一义项就是“称赞”。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当前,作为购买“医疗商品”的患者一方,有部分患方医疗消费失信,拖欠医疗费用,甚至恶意逃款、拒付,给医院造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打造个人的医疗消费信用平台,医院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当你打开报纸或者杂志,看到一篇篇引经据典的文章或听一位朋友口若悬河地白话时,需要一些技巧来准确分辨出对方是真的读书破了万卷,还是装腔作势。  来自于正反两方面的需求,促进了“谈论没读过的书”的手法的日益成熟,并最终变成一系列技巧。这些技巧广泛见诸于各大杂志、报纸、谈话节目、文学沙龙和咖啡厅里。那么,如何谈论一本你没读过的书呢?  最基本的手法,叫作避实就虚。如果这本书是和西藏相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  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解读时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合理地进行审视,多角度、多侧面加以分析,不能肯定其一,否定其余,步入极端化误区。可有如下立意: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