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髂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分上髂(BL31)、次髂(BL32)、中髎(BL33)、下髎(BL34),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后孔,脊椎两侧各四个,共八个穴.八髎穴位于骶部骶后孔处,分布着结构复杂的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而且骶后孔孔隙小,部位深.上髂穴位于骶棘肌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髂外侧动静脉后支处,深处有第一骶神经(the first sacral nerve,S1)后支通过;次髂穴、中髂穴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髂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分别为第二骶神经(the second sacral nerve,S2)、第三骶神经(the third sacral nerve,S3)后支通过处;下髂穴位于臀大肌起始部,分布有臀下动静脉分支,为第四骶神经(the fourth sacral nerve)通过处[1].八髂穴在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颤证相当于西医学中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小儿抽动症等病,这些疾病往往症状明显、病因不明,西药往往只能控制症状,无法逆转病程进展.熊继柏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熊教授主张学医必须谙熟经典,深通医理,要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1],临证重视理、法、方、药的完备和处方用药的灵活性[2].熊老临床诊治颤证屡获良效,他从“内风”角度出发,认为颤证总病机为“肝风内动”,总治则为“息风止痉”,临床常搭配经验方天麻止痉散,效果满意.笔者有幸跟师
小儿遗尿,古称“遗溺”,是指3岁以上小儿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反复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的疾病,其中3~5岁的患儿每周至少有5次遗尿;5周岁的患儿每周至少有2次遗尿,症状均持续3个月以上.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数量较前增长,小儿遗尿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3].目前西医治疗小儿遗尿常用抗利尿激素、抗胆碱能药及中枢兴奋药三大类药物[4],但因其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不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遗尿具有疗效佳、痛苦少、依从性好等显著优势.笔者以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满意,现将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