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lh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导语】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指出:“惟有故乡才可以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苏雪林说:“家的观念也许是从人类天性带来的。”
  人人都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而对什么是“家”,每个人心中又会有自己的答案,它可以是一幢房、一间屋,可以是一份亲情、一种心动,也可以是心灵的港湾和永久的归宿……关于“家”的作品相当多,这里给大家推荐4篇散文和1篇小小说,5位作家各自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对“家”的看法,或倾吐了对“家”的深情。阅读这组同主题文章时,应该同中见异,注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
  【选文一】
  家
  方令孺
  你给我这题目“家”,放在心上好多日子了,我不妨对你说,这是很重的负担呢。我天天筹思,教我从哪一方面写,你说得不错,我“一天到晚在家里”,但是,你可别太聪明了,你想从镜子里窥探一个人的真容吗?你想从一个人描写他家中的景况,就可知道这个人的生活内情与他一向的性格吗?可惜我从来不欢喜照镜子,你可无从知道我“一天到晚在家”干些什么,吃些什么,穿些什么。那么我写些什么呢?谈谈普通人家的情形吗?家与经济的问题?家与文化的关系?家给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给人的安慰或苦恼?做一个人是不是一定或应该要个家?家是可爱,还是可恨呢?这些疑问纠缠在心上,教人精神不安,像旧小说里所谓给魔魇住似的。
  今晚我带着这纠缠的心走出来。你瞧,这时天空真是一碧如洗,月像是古代希腊少年抛到天上去的一块铁饼,或是古代战士的一面护心镜失落在天空里,让群星的光辉射在上面发出这样寒凛刺目的光芒,我这时在湖上,船正靠着山影走,一簇簇的树影,在青蓝的天空下,在渺茫的白水上,点缀着像零星的岛屿。我梦想着在这些地方还没有“开化”之先,船夫们在这静静的月光下,躺在他们茅屋里,对着灶上一盏油灯,看妻子坐在灶后而她的脸被炉火的光映得红红的,他心里要觉得比现在自由比现在安稳吧。我联想起不久以前在采石矶看见那些打鱼的人以船作家,起居饮食都在那么斗大的舱里,成天漂泊,究竟他们是苦还是乐?我又想起你的题目来了。这题目喊起来是这样轻,这样简,可是你就是去问一问那个渔夫关于我上面的一个问题,一个小的问题,他都要瞠起眼睛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里似乎“雅人”不少。今晚来玩月的并不限于酸书生。要人同银行界的汽车一大排都摆在桥头。今晚是来赏中秋的月,中秋的月是要把香花果品来供奉,是带宗教的情绪来赏玩。假使我这时可以飞得高,一定看见满城都是红烛飘摇,香烟袅绕,远远还听见爆竹的响声,这确是一个庄严的夜,神的夜!所有今晚的游客,好像都脱去了轻佻的衣裳,虽是有这么多人在湖上,倒不像平时那样混乱。一只只的船轻轻、慢慢地滑过去,船上坐着各种各样的人:有沉吟,有低语,有仰头浴着月光显露着一张苍白的脸;有憧憬着南方风物的青年弹着吉他,低唱着热带的情歌。这时候有这么一只船,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船,挂着一盏暗淡的玻璃灯,灯下约莫有三四个人围坐在那儿猜拳赌酒;船头上坐着另一个人,只是一团黑影看不清面目,我听见念诗的声音就从这一团影子里发出来,他唱着一种悠长的声调,开头稍低,接着渐渐高起来,到一个尖顶的时候又渐渐衰弱下去,终于在一半呻吟一半叹息似的声音里消灭了。从这个声音你可以想象古画上隐约在薄雾里的小山,一条曲折带着跳溅水珠子的溪水,因为这声音始终是颤动着拖下去;又像是一只横空孤雁的影子从水波上闪过。我把它比作雁影最合适了,因为这声音的本身就是一半真实,一半空幻,一半是从人口中发出来,一半却沉入梦想。有两句诗我听得很清楚,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你就可以想这月明的佳节,在这四望杳溟的湖上,背后舱里在半明的灯下几个伤心的朋友拼酒浇愁,自己走出故乡,离别家庭,天晓得是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在今晚这个情景下,心里涨满了恨才迸出这么两声古人可怜的诗句。这时也许在什么芦苇的角落里,残荷的深密处,也有正在想家的人,听了这声音,能忍得住不冲破他的眼泪,呜咽起来,还费了他的友伴许多唇舌才安慰下这颗颤栗的心?哪能不教我又想起你给我的题目“家”,并且猛然悟到了“家”的意义?“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我好像忽然看清楚了什么东西,也像辛弃疾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南京
  (选自《百年美文(女性情感卷)》)
  [解讀]方令孺的《家》似乎是一则命题作文,她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的夜晚,以一个异乡人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从写作手法看,优美的景物描写与结尾处的主题升华相得益彰。
  【选文二】
  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就走。走穿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这辆洋车没有跑,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
  这时我忽然醒了,睁开眼,看到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我迷惑地问我自己:“这是谁呀?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睡在我对床的陈大姐和以后进到屋里来的女儿和外孙了!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朋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萬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选自《人民政协报》)
  [解读]《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在93岁高龄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随笔。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常常是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某些现象的曲折反映,冰心《我的家在哪里?》则又非一般的梦境可比。这是一位老人对养育自己的“家”的向往和回归,是她对自己几十年“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的眷恋和审视,也是她信守不渝的“母爱”和“童心”的又一次生动表现,加上梦醒之后的真切感喟,遂使梦境和现实相对照,历史和目前相交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蕴。冰心寓所的客厅里悬挂着梁启超书写的一副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我们阅读此文,正可以一睹冰心的“胸中海岳”,进而体悟她那博大的胸襟和纯真的感情。
  【选文三】
  在家者说
  史铁生
  宇宙无边,地球广阔,且时有风雨袭来,或烈日曝晒,故不得不寻一有限之地,立以四壁,覆以顶盖,日落避于其中,日出游乎其外,这就是家吗?也可能是旅馆。(以整句为主,间用散句,表达灵动自如,读来朗朗上口。)备好丰足的衣食,装上成套的电器,窗外四季更迭,室内全无寒暑,排布开精美的家具,点缀些字画、古董,或再有高朋满座,窗外月黑风高,室内其乐融融,这就是家了吗?仍可能是饭店。(“这就是家吗”“这就是家了吗”,连用两问,意在点出绝不能把“家”等同于旅馆、饭店。)
  把家打扮成饭店、旅馆,像似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一个必经阶段,艳羡的眼睛已经睁开,审美的心尚无归处。陈村曾打电话给我说:你要装修吗?记住方便自己,勿只为偶尔一来的客人说好。又听人讲起了一对富裕了的夫妻,满打满算两口人,却偏要买下二百多平米的豪居,初时客人不断,来道喜,来恭维,时间一久谁还老来呢?于是一到周末两口子就发慌,唯恐豪居闲置,便东一个电话西一个电话地求人来:“来吧来吧,一切都预备好了!”岂不是饭店吗?且有一男一女两位侍者。
  谁会在家门前挂一排霓虹灯呢?家有家的语言,比如一张老床,默默然说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比如所有的家具都不配套,形色不一,风格各异,便会让你回忆起历历如新的诸多往事。比如一个谈不上多么美妙的小器物,别人不理会,只你和你的家人知道它所负含的纪念,视其为不可亵玩的圣物。这类东西是模仿不来的,一模仿就又是饭店。家是模仿不来的,一模仿就又是“宾至如归”。家,一俟你走向它便会听见它的召唤;一俟你走到它近前,便会闻辨出它的气息。你一推开家门,心里便会有一个声音:“噢,家!”“噢,久违了。”家说:“喂,你还好吗?”你就甩掉鞋帽,甩掉衣裳,甩掉你在外面的世界里不得不钻入其中的那一套行头,露出原形(不单指身体)——这也是一种语言,是你对家的报答,是对它由衷的信任和感激。(在作家笔下,家,会召唤,有气息;人与家可以相互倾诉衷肠……这样的感觉,何其温馨,多么美妙!)即便这家只你一人,你也不能总在街上乱走。即便你用不着起火落灶,你总也得有一处安魂入梦的地方。家其实不限于空间,家更是一种时光,一种油然的心绪。(点睛之笔。)此时与此心,可以清理你的秘密,不拘一格地思想,想入非非,正如你可以随意躺倒,肆意欢叫,不必再让微笑堆痛你的脸。(在“家”外的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应该是有的。)
  你可以独享你的心情,独享你的智慧和想象,因而家又忽然地可以穿透四壁,山高水长,无边无际地铺展。
  单有精美的家具堆在身边,你担不担心这儿可能是家具店?单有价值连城的古董摆在四周,你怀不怀疑这儿可能是博物馆?就比如一群妖艳女子整天伴你左右,你怕不怕这儿可能是红灯区?(恰切而鲜活的类比。)家,正是要消除你的这类恐惧。家徒四壁也依然是容纳你的躯体又放纵你的心情的地方,是陪伴你的欢乐又收容你的痛苦的地方。(“家徒四壁”与段首的“精美的家具”“价值连城的古董”暗相比照。)
  (选自同名散文集《在家者说》)
  [解〓读]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不少作家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过探讨。史铁生的《在家者说》角度独特,妙语连珠,巧于对比、类比,并娴熟运用拟人手法,说出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相信一定会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在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的当今社会,如何不迷失生活的方向,让自己的内心拥有一份淡泊与坚定,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
  【选文四】
  家〓之〓脉
  陈忠实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伙用一只砚台”,可见生活之艰苦。)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虽未见过祖父一面,但因字而深深地“崇拜”他。)   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村人写好一幅幅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子承父业呀。)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隐点题目“家之脉”。)
  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用语看似平淡,实则内蕴深切的遗憾之情。)
  星期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五十余里路程步行,我十三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以数字说话,且用“笑吟吟”这样一笔神态描写刻画父亲,文字极简练,引人琢磨的东西则大多了。)
  二女儿因为误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五十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我”则不辞劳苦每到周日下午送女儿补习,以此延续“家之脉”。)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遠。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对“最艰难”的父亲满怀感激之意。)
  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原下的日子》)
  [解读]一脉相承的家道家风是读书与文化,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作家陈忠实的成功之由吧。
  文章娓娓道来,语淡情深,不粉饰,不做作,纯是从胸中流出,却自有其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对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更有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的启迪意义。
  【选文五】
  回家
  [台湾]爱亚
  他在支票簿上写下“20元”的款数,潇洒利落地签下他的英文名字,然后,他给友人写信:
  请你,请你买一顶手编的草帽。请你,请你买一张赴吾乡的车票。然后,请你在车站转角,那常穿褪色唐衫的阿伯处买一挂荔枝。我知晓,现在是荔枝时节。再然后,请你,不要乘车,戴着草帽步行过喧闹肮脏泛着污水的露天小菜场,拐过卖卤味牛肉的老王的面摊,到吾家,不必敲门,请唤声:“阿郎伯仔!”那是吾爹,请将荔枝留下,陪他老人家饮一杯茶。再请你转到邻舍,看看一年轻的妇人,粗陋、衣衫简朴的妇人,她是吾初恋的爱人,看她是否仍有健康甜美的笑靥?是否又为她的丈夫添了儿子?请你为我做这些,寄上费用美金20元。
  谢谢。
  他将信与支票放入信袋,以泪和吻舐封了袋口,粘贴了航空邮票,然后,再取笔,在支票记录簿上记载:
  6月18日,回家车费及杂用,20元整。
  (选自《读写月报》)
  [解读]这篇微型小说描写了一位游子给友人写信,托他代为探亲的感人故事。文中请人代为“回家”的方式,凄凄楚楚的哀求之情以及似乎不近情理的繁琐的叮嘱,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可谓平常中见奇特,朴实中显细腻。
  信中特意勾勒出一幅“回家”示意图,“车站”“小菜场”“面摊”“家门”等一个个亲切的路标,无不在向人们倾吐:故园对“他”来说是何等刻骨铭心。
  [作者通联:江苏太仓市世纪苑望雪园]
其他文献
大藏"大藏"在佛教中是自信和圆满的意思。曾经是朋友广告公司的名字,后来想开一间叫大藏的书店,搁浅的书店现已改作设计室。这是圆通寺主持手书的"大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一直以学生就业为焦点,文章笔者通过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1高等教育模式中的高职学生就业诉求差异分析研究作为参考,从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诉求的各方
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与空间的深厚积淀,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当然是责任与使命,但保护并不必然意味着层层包裹起来。文物一代代传承的终极目的,是浸润人心、滋养性灵,昭
报纸
这几天,微博被一部讲北京年轻人如何“装”高大上的“指南”短片《北京装X指南》刷屏。有人看到喷饭,有人看得流泪。这部短片看似荒诞,但足够接地气。网友评价,片中每个桥段都能从身边找到原型。的确,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在远离家乡的城市打拼,住在条件不太好的单身公寓甚至地下室,月入3000元。然而,他们却常常营造出月入上万的假象——用手机发出国旅游照,早上上传牛奶色拉图
"最近忙啥啊?在哪高就啊?这些语句不知不觉之中成为了毕业生之间的问候语。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联系太少,而是对方换工作实在太快。据调查,大学生毕业三年内的跳槽率高达70%,
学分制是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也是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教育管理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推行学
为推动云南旅游业发展,今年"五一"期间,云南推出"云南人游云南"、"七彩云南修学游",借《国民休闲计划》的出台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落实以及"黄金周"和小长假的交替拉动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