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影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吗?

来源 :财经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其他文献
新时代继承制度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要求打破了旧有以“继承人为中心”的继承立法体系,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保护需求开始突显.在无人继承的情形中,相关规定的缺失迫使司法实践采取利益衡量的方式解决纠纷,而忽视了理论逻辑的融洽.《民法典》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确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程序与实体法衔接尚不充分的情形下,通过解释论的方法,在无人继承情形下,明确遗产管理人的独立地位,赋予其诉讼担当资格确有必要.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宣布正在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可认定为不可抗力?在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不同国家法律的情况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否可认定为不可抗力需要具体分析.目前来看,我国学界和实务界以“不可抗力说”为主流观点.但对此问题,国际上无法达成统一观点,各国法院也是自行认定,这种不确定性已引发一系列国际商事合同纠纷.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利益,中国公权力主体应准确适用法律,确保裁判标准统一;私权利主体应谨慎拟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