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250012 济南市中医医院
通讯作者:高桂芳
【摘要】 目的 研究消炎透皮贴对丹毒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丹毒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炎透皮贴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0%,有效率为97.8%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 消炎透皮贴能够有效地治疗丹毒。
【关键词】 消炎透皮贴; 丹毒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22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1]。笔者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消炎透皮贴治疗丹毒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4±2.1)岁;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4±1.8)岁。两组丹毒部位均在下肢小腿,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界限较清楚,局部皮肤烧灼样疼痛,面积大小不等,2 cm×3 cm~15 cm×9 cm。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均卧床休息,全身应用抗生素,以青霉素为首选,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类药物。对症治疗,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抬高患肢。治疗组加用消炎透皮贴贴敷,每日更换1次,15 d后判断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愈: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消失;显效:局部组织灼热、疼痛消失,发红,肿胀面积减少80%以上;有效:局部组织灼热、疼痛减轻,发红、肿胀面积减少不足8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消炎透皮贴治疗丹毒的中医理论依据 消炎透皮贴是针对阳证疮疡而创立的,其药物组成是生芙蓉叶、生大黄、生南星、升麻、冰片等。方中生芙蓉叶辛平,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君药,适用于痈疽肿毒、丹毒、烫伤、跌打损伤等症,可使初起者消肿止痛,或者脓聚毒出。生大黄苦寒气味重浊,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外用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伤。生南星苦辛,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专主经络风痰,能散结消肿止痛,外可治疗瘰疠、痈肿、跌打损伤等。共为臣药佐君,清热解毒消肿。升麻,辛甘微寒,取其辛散之性,使雍聚于皮肤的毒邪从皮而解。冰片辛苦,微寒,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二者为使药能够引毒从皮而解。
3.2 消炎透皮贴消肿止痛机制分析 消炎透皮贴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抗感染、镇痛、消肿作用。其机理可能是:(1)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增殖过程的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避免炎性细胞大量渗出。同时使血流加速,改善创伤局部的供血,加速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如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致痛因子的运转和破坏,或抑制它们的释放,起到抗感染镇痛作用。(2)方中生南星等药具有麻醉作用成分,对局部感觉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目的。方中药物如大黄等,含有大量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内膜、对毛细血管有再生作用的有效成分,从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快速修复。动物实验结果证明,消炎透皮贴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症、蛋清所致大鼠足环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热板法、扭体法实验证明,消炎透皮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通过抑菌试验表明,消炎透皮贴有明显的抑制细菌生长作用,药物中大黄、芙蓉叶、南星、升麻都有抗菌、抑菌作用。
3.3 现代药理作用 生芙蓉叶:含延胡索酸及芦丁,即芸香苷,经预试叶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鞣质、还原糖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感染作用。另外,芙蓉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生大黄:大黄含有蒽类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抗菌有效成分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主要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另外还有抗感染、解热、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升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如下主要作用:(1)抗菌作用。升麻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2)消炎作用。北升麻对大鼠角叉等胶或右旋糖酐所致脚肿胀均有消炎作用,对乳酸或醋酸引起的肝门溃疡,有使其面积缩小的趋势。冰片:冰片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有轻微刺激,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经肠系膜吸收迅速,给药5 min即可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量也相当高,此为冰片的芳香开窍作用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较高浓度(0.5%)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及部分致病性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
3.4 对细胞因子影响 炎性细胞因子既有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又有抗炎的细胞因子IL-4、IL-10[2,3]。局部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局部炎症的程度,从而间接了解药物的抗感染作用。消炎透皮贴通过抑制组织中IL-6、IL-1的释放,增加IL-10的含量,达到抗感染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唐建武,吴伟康.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73.
[2] 金惠铭,卢建,殷莲华.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20-426.
[3] 王迪浔,金惠铭.人体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0-355.
(收稿日期:2011-12-28)
(本文编辑:连胜利)
通讯作者:高桂芳
【摘要】 目的 研究消炎透皮贴对丹毒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丹毒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炎透皮贴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0%,有效率为97.8%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 消炎透皮贴能够有效地治疗丹毒。
【关键词】 消炎透皮贴; 丹毒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22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1]。笔者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消炎透皮贴治疗丹毒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4±2.1)岁;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4±1.8)岁。两组丹毒部位均在下肢小腿,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界限较清楚,局部皮肤烧灼样疼痛,面积大小不等,2 cm×3 cm~15 cm×9 cm。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均卧床休息,全身应用抗生素,以青霉素为首选,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类药物。对症治疗,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抬高患肢。治疗组加用消炎透皮贴贴敷,每日更换1次,15 d后判断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愈: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消失;显效:局部组织灼热、疼痛消失,发红,肿胀面积减少80%以上;有效:局部组织灼热、疼痛减轻,发红、肿胀面积减少不足8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消炎透皮贴治疗丹毒的中医理论依据 消炎透皮贴是针对阳证疮疡而创立的,其药物组成是生芙蓉叶、生大黄、生南星、升麻、冰片等。方中生芙蓉叶辛平,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君药,适用于痈疽肿毒、丹毒、烫伤、跌打损伤等症,可使初起者消肿止痛,或者脓聚毒出。生大黄苦寒气味重浊,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外用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伤。生南星苦辛,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专主经络风痰,能散结消肿止痛,外可治疗瘰疠、痈肿、跌打损伤等。共为臣药佐君,清热解毒消肿。升麻,辛甘微寒,取其辛散之性,使雍聚于皮肤的毒邪从皮而解。冰片辛苦,微寒,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二者为使药能够引毒从皮而解。
3.2 消炎透皮贴消肿止痛机制分析 消炎透皮贴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抗感染、镇痛、消肿作用。其机理可能是:(1)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增殖过程的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避免炎性细胞大量渗出。同时使血流加速,改善创伤局部的供血,加速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如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致痛因子的运转和破坏,或抑制它们的释放,起到抗感染镇痛作用。(2)方中生南星等药具有麻醉作用成分,对局部感觉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目的。方中药物如大黄等,含有大量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内膜、对毛细血管有再生作用的有效成分,从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快速修复。动物实验结果证明,消炎透皮贴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症、蛋清所致大鼠足环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热板法、扭体法实验证明,消炎透皮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通过抑菌试验表明,消炎透皮贴有明显的抑制细菌生长作用,药物中大黄、芙蓉叶、南星、升麻都有抗菌、抑菌作用。
3.3 现代药理作用 生芙蓉叶:含延胡索酸及芦丁,即芸香苷,经预试叶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鞣质、还原糖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感染作用。另外,芙蓉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生大黄:大黄含有蒽类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抗菌有效成分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主要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另外还有抗感染、解热、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升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如下主要作用:(1)抗菌作用。升麻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2)消炎作用。北升麻对大鼠角叉等胶或右旋糖酐所致脚肿胀均有消炎作用,对乳酸或醋酸引起的肝门溃疡,有使其面积缩小的趋势。冰片:冰片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有轻微刺激,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经肠系膜吸收迅速,给药5 min即可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量也相当高,此为冰片的芳香开窍作用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较高浓度(0.5%)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及部分致病性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
3.4 对细胞因子影响 炎性细胞因子既有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又有抗炎的细胞因子IL-4、IL-10[2,3]。局部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局部炎症的程度,从而间接了解药物的抗感染作用。消炎透皮贴通过抑制组织中IL-6、IL-1的释放,增加IL-10的含量,达到抗感染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唐建武,吴伟康.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73.
[2] 金惠铭,卢建,殷莲华.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20-426.
[3] 王迪浔,金惠铭.人体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0-355.
(收稿日期:2011-12-28)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