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中枢痛胶质细胞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来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血管意外后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1],多在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出现,CPSP约占卒中患者发病率的1%~14%[2],由相应的缺血或出血性病变影响脊髓丘脑通路而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综合征[3],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特征通常表现为感觉障碍、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以及痛觉过敏、超敏,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4].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频谱照射治疗小儿阑尾炎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附属亳州医院收治的66例小儿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联合频谱照射治疗,试验组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频谱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术前和术后第5天炎症因子(CRP、PCT)水平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中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IAD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然而,目前IAD的
患者男性,16岁,因尿频、尿急、尿痛1周,加重伴排尿困难,血尿2小时入院,行泌尿系彩超:膀胱腔内低回声。膀胱镜下膀胱三角区见一大小4 cm×3cm肿块,表面不完整,质脆易出血,视野模糊不清,内大量血凝块形成,取少量膀胱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褐色碎组织一堆,可见大量凝血块,组织大小共2 cm×2 cm×1 cm,质地较脆。
目的通过分析5例GFAP星型胶质细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探讨GFAP星型胶质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宣武医院2018年-2020年收治的5例GFAP星型胶质细胞病患者一般临床信息、临床症状、脑脊液结果、脑电图结果、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记忆力下降、睡眠增多、尿便障碍、发热等,有1例患者除上述表现外还伴有癫痫发作;脑脊液检查均显示蛋白及细胞数不同程度的增高,4例患者出现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及脑脊液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0MIM277900)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于ATP7B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种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突变后基因编码的酶功能缺乏或者减弱,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游离铜增多,常沉积于肝脏、神经系统、肾脏、角膜等部位,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脏损伤、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伤及角膜K-F环的出现[1]。患者常于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7例V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时期无眩晕或无平衡障碍疾病的19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相关指标、NLR和P
患者女性,58岁,因腹部不适5个月,伴腹泻、发热为主要症状入院.上腹部CT示:全小肠多发性肠壁增厚,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22.3mg/L,血红蛋白1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后的病理级联反应是加重神经元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脑卒中治疗的突破靶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炎症指标,其反映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可直接反映机体炎症状态,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中MLR均有升高,且MLR的水平可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程度、临床治疗效果、预测疾病预后情况等。进一步探索MLR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可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加便捷的生物学指标,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