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紫禁城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中心区下沉花园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为迎接2008奥运会,这里建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奥林匹克中心区,在中心区里不仅有鸟巢、水立方等顶尖级的比赛场馆,还提供了人性化的景观设施和功能齐全的商业、交通设施,为了避免这些设施对景观的影响,规划将2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餐饮影院设于地下,并在中心区设下沉花园联系地上、地下空间。
  


  下沉花园南北长735米,宽42米一128米,占地4.5万平方米,与中轴地面高差9米一10米.。四周是近2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餐饮、影院建筑,同时还有中轴路下设的地铁奥运支线以及大屯路下设的大容量公交换乘站。下沉花园改善了地下建筑的空间质量,疏散了大量的人流,与此同时,拉近了与人的情感距离。
  除了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之外,下沉花园还兼具另一重要使命——向世界展示人文奥运与传统中国元素,突出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2006年多哈亚运会召开,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受此启发,北京奥运会主办方在景观规划方面,希望增加中国传统景观的分量,以便形象地向世界友人展示中国文化。下沉花园一方面具备中国传统空间的格局,另一方面7个院落便于发挥更多人的智慧和才干,因而这一使命最终落在了下沉花园上。
  下沉花园由3条东西方向的城市道路和5条东西设计的步行廊桥分割成7个近似的院落,由南至北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如同北京传统住宅院落的纵向发展的结构,方正的路网与院落空间的结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另外下沉花园的设计从传统四合院及景观园林中汲取营养,将桥下及商业店面外廊的地面提高,从上下两方面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使下沉花园的地面分成两个层次。在高度方向上“收”和“放”的设计再加上桥柱的分隔,使下沉单调的长向空间有了起伏和韵律。
  
  从围合中突破——开放的紫禁城
  
  下沉花园的设计理念匠心独运又饱含文化内涵。众所周知,紫禁城和四合院是最具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两个代表。但二者始终被高耸的红墙分开,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是无法逾越的社会等级。在今天,多元、开放、平等、和谐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汇聚全国顶级设计师的设计团队萌生出一种希望:在下沉花园,借助奥运契机,创造一个新景观——紫禁城威严的红墙边界开放了,宫城禁地和民间的胡同合二为一,人们能自在地进城出城……
  以紫禁城建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每一个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多组围绕一个中心空间组织成的建筑群。这种向心的平面布局和古代皇帝以自我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有关,重重封闭的院落构筑了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带有强烈的“禁”的意向。当“禁”和“奥林匹克”放在一起时,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奥林匹克运动平等参与的精神突破了各种樊篱,没有尊卑等级,平等、自由、竞争是对“禁”的批判。因此设计者希望从围合中突破,从禁止中开放,从传统文化中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这将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文化碰撞而出的宝贵火种。
  为突破“禁”,设计者将围合院落的“O”型变成开口的“S”型,大大小小的“S”型不断相接,将闭合转化为开放,最终产生了无限开放却保持原始空间尺度和感觉的意象。连续不断的红墙,作为一条连续的主线贯穿下沉花园的7个院落中,提纲挈领,其纵深感表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故宫的红墙与四合院的灰砖墙并置,显现了北京特有的皇城根文化:皇宫对民间四合院、红对灰,生动的生活场景顿时浮现出来。最终,下沉花园西侧靠中轴线一侧定义为紫禁城的红墙,靠东侧商业体定义为四合院灰墙,使下沉花园成为这个空间界面之间的对话空间,再通过红墙与灰墙的交叠渗透,营造出一座“不禁”之城:它与紫禁城遥相呼应,传承了中国的空间传统,更表达了自由平等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
  
  古韵华章的7个院落
  
  下沉花园风格各异又特色统一的7个主题院落,将这片沉睡的广阔地下空间唤醒,让这里神采飞扬,魅力无限。
  
  1号院——御道宫门
  气势不凡的御道台阶、浓墨重彩的红墙宫门、古朴庄重的方形广场、独具匠心的中国花格、山水自然的花树天泉,这一切都共同构成了这个院落的恢宏气度。
  它以故宫午门前广场为设计意象。午门前三面城墙所包围的空间是一个举行仪式的露天礼堂,古代胜利了在此举行祝捷大会,也是布置仪式礼节用的空间。这里是下沉花园的南侧入口空间,宽18m的御道台阶引导人们进入下沉9m的广场,这里可以举行大型活动,也表达了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效果。
  
  2号院——古木花厅
  


  经过庄严宏大的1号院,一组传统北京的四合院空间拉近了与人的尺度,让人体验到地方民居文化的生动魅力。“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北京四合院里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如果这个城市文化的记忆汇聚在某些能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片段上,那么四合院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片段。
  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四合院特质中的平民性与交往性,将这个院落定位于“城市的客厅”, 旨在为公众提供一种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大尺度的外部环境中营造出亲切灵动的空间氛围。院落的核心是一组北京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三进制四合院,保持传统四合院的基本空间格局,从倒座、影壁墙、垂花门、抄手廊、正房、厢房、后罩房,基本元素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建筑的非承重构件全部去掉,代之以开放的室外空间,使四合院兼具内聚、外敞两种空间性格,将四合院的文化氛围延伸到整个院落中。四合院内还加入了镂空瓦墙、倒影水池、立瓦铺地等元素,与传统似而不同,给传统空间注入新的表达语言。
  青瓦、花墙、花木扶疏,无论是建筑材料对延伸建筑空间的立意,还是对建筑文化的深层反映,对传统文化精神意境的把握,“瓦院”拥有地地道道的北京面孔,也与中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感相符。试想公园里的游客在这歇脚,票友在此弹唱,室外茶社、室外水吧、公共聚会、产品时装发布均可在此举行,传统美学价值与现代时尚感在此完美结合,行至此处,诗意顿生。
  
  3号院——礼乐重门
  3号院东侧是龙形水系下面的地下商业,西侧是地铁奥运支线及部分商业空间,南北两端与前后院子相通,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以鼓、箫、琴等为代表,中国古老的礼乐文明扑面而来。
  设计者在此设计了一面“红墙”,这面墙是用红色的钢构支起两百多面“响鼓”。鼓面可敲鼓内藏灯,白天是鼓晚上是灯,鼓灯结合为奥运搭起喜庆的红门。设计者还在甬路旁立起一排金黄色的“铜箫”,管上有孔,风过可鸣,管下有灯,引导路人。这里还搭建了“钟楼”,但不是敲击报时的铁器,而是在钢架上挂满818件青铜礼乐的钟磐铃,随风摇摆,清音可绕。窗前拉起的细索有如琴弦,可以拨动,弦下的发声器立时便会送出美妙的音符。
  传统礼乐文化元素加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实现形式,现代商业、休闲广场,古道青竹、东方礼乐,微风拂过,人间?仙境?不知何处!
  
  4、5号院——穿越瀛州
  这里是南北花园之间的联系空间,为加强空间联系4、5号院主动淡化了自己的个性,采用对称的布局,使人感觉下沉花园南北部分是浑然一体的。红墙在这里转折到东侧墙面,而灰墙则转到西侧,这种变化再次强化了开放的紫禁城之城内宫城与四合院交融互换的理念。
  由于4号院的地铁出入口和大屯路交通枢纽产生了大量的人员集散,院落空间本身相对狭小,因此4、5号院没有增加过多的设施,在中式元素上,它更多地运用自然的元素,塑造出瀛州仙境的意境。在庭院中栽种了中国的石榴,通过一道道玻璃屏风静态地表达出绿色的流动感;南北墙面在石材墙面外也用中国地瑾等爬墙植物覆盖,形成一道绿色的界面,舒缓了人们的情绪,起到了时空转换的作用。
  
  6号院——合院谐趣
  6号院的位置与大屯路南侧的2号院相呼应,又名“似合院”。它以一种更为大胆、更为彻底的“突围”方式,表现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热闹场景。
  6号院的设计结合了传统四合院的元素,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四合院格局打破。设计者选择传统四合院元素作为建筑形式,但又充分意识到,四合院私密与围合的特性显然与这里作为公共场所的性质相左,正是从这种矛盾和对立中,促成了从另一视角观赏中国建筑的契机:利用“墙倒屋不塌”的原理,在设计方案中清除了所有的围合物,以彻底打破室内外的界线,从而将原本封闭和私密的空间转换成开敞而公共的场所,让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行走,过程中既能品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能体验到一种新生。在一个被柱网围合的限定空间中,依循祖先的做法,构架中广泛应用的预制构件是木头,而现在这里用的材料不是木头,而是钢,钢的特性使原来相对繁琐的造型被简化,透露出时代的气息。
  
  7号院——水印长天
  7号院位于下沉花园最北端,是下沉花园通向地面休闲花园的出口,空间开阔。设计以中国文化中“以意带形”的理念因地制宜,用皇家建筑中广庭的概念组合建筑空间,表现了皇家园林建筑的宏大尺度。
  取自紫禁城宫殿最高级别金銮宝殿的戗脊上的仙人走兽与幻化为11根立柱的宫墙融为一体,同时与3间9座金顶牌楼遥相呼应,凸显恢宏的皇家气度;取自古建筑木雕房梁,以百年老榆木制成,亦有栋梁之材的用意,置于城台之上作为护栏,供游人近距离感触中国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和雕塑工艺;取自皇家建筑底座须弥座中的一部分,变身为一条10m的石雕座凳,四平八稳置于水池边供游人休息观赏水景;取材于传统建筑中木窗棍的式样,将其提炼放大,形成金属花格单元覆盖于商业建筑幕墙表面,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生活环境的记忆。
  唐代马球运动盛行,上自皇帝后妃、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朝野多以此为乐。此处以宋人李公麟绘制的《明皇击球图卷》为蓝本的雕塑再现了唐明皇、杨贵妃与王室贵族驰骋赛场、纵马戏球的盛景。雕塑在浓郁的唐风古韵中,透露出强烈的传承创新的视觉印象。这一雕塑将奥运的内在精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以古喻今。
  7号院的树种采用了皇家园林中的白玉兰、紫玉兰,与马球雕塑一起凸显了皇家气度与京味特色。
   (本刊编辑马丽萍编写,中华建筑报社供图)
其他文献
在繁华喧嚷的北京老城里,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无数老四合院中尘封了多时的记忆,仿佛被现代文明唤醒一般,悄然复兴。曾经被风雨侵蚀而黯然失色的朱漆大门又在重妆亮彩,只不过侯门深院告别了往昔森严的门第等级,用它记载着历史的高贵迎接着新的主人。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古老的四合院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四合院被改造成了宾馆、餐馆、酒吧,甚至手工艺品店铺,这或许有些偏离了传统四合院的居住模式,但也
期刊
现在人们谈论四合院、谈论胡同的热情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了,更多的人喜欢谈新房产的购置、租赁、转手。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四合院和胡同的记忆。但是,老一辈的人,特别是曾经生活在四合院、生活在胡同中的人,却永远也抹不去四合院和胡同的情思。    我1949年到北京,就住在四合院,我住的那地方的大胡同叫太朴寺街,小胡同叫罗贤胡同。我住的罗贤胡同七号,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是由四个四合院组合成
期刊
“酷暑初消北园深,小雨偶来草地淋。劲风古柏在歌晚,石堆山脚展现新。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花台透露红珠落,彩蝶双飞护粉尘。”清华北院的幽雅景致与人文意境,触发这首题为”北院幽深”的佚名诗作,传留至今。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园老校区北部——图书馆迤北,是清华学校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K·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院西半部、二院、三院、同方
期刊
居室插花    插花(flowerarrangement)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
期刊
一曲悠扬高亢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带给我们几多美好的回忆,大碗茶、大前门、蛐蛐叫、冰糖葫芦、红墙碧瓦、杏仁豆腐……这些零碎的元素串起一幅真实而具体的生活画面,把我们的记忆带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无限情思涌动心间。    儿时 “大前门”香烟盒上的前门箭楼是我对北京的最初认识。时代久矣,大前门牌香烟已经被更高级的香烟品牌所取代,然而前门箭楼的印象却是儿时就种在脑海中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始建于
期刊
Special Plotting  Deep Courtyard:Exploring the Secret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Thoughts in the Second Gate of Courtyard House  The History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Model of Mountain Vil
期刊
恭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清朝两名重要人物和珅与奕先后居住在此而闻名。它是目前北京保存较为完整且可以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花园部分已于1988年对外开放,府邸部分因长期被多家单位占用,一直无法对外开放,直至2006年才腾空完毕。在过去,由于府邸人为改造程度较大,且缺乏必要的维修,损坏较为严重。全面开放恭王府是周总理的遗愿,也一直受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恭王府视察
期刊
2008年8月7日,前门大街正式开街,这条见证了皇城兴衰的京师大道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门大街改造的成与败、得与失早已超越了个体意义,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风暴眼。    前门大街之今昔      形成于明朝、曾被冠名“天街”的前门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轴线上的南北主街,也是中轴线上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区,集中呈现了天朝上都的市井百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描述北京中轴线时这样写道,“从外城
期刊
“今天,当面对古人如此丰厚遗存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无限的敬意。既有惭愧之处,同时也有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敬。中国传统家具带给我们的享受是深层次的,带给我们的乐趣是不经意的。正是这些享受和乐趣,让我们有机会——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摘自《马未都说家具》  品读这一席话就像鉴赏家具,越琢磨越有味道。在观复博物馆一间复古装修的会议室里,马未都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身着古
期刊
况晗递给我们的名片上只写着“磨铅笔的人”,他是南京师范大学建校98年第一个举办个人画展的学生,首届徐悲鸿奖学金获得者,第一个用宽线条铅笔创作的画家……如今,他是串胡同的画家。      生活把他搬进胡同    1989年,28岁的况晗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踌躇满志的江西小伙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成为一名胡同画家。“我毕业后从来没想过会来北京,更没想到会住进胡同。”面对记者的采访况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