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基金公司莫因小失大

来源 :金融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长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选择购买基金作为财富增值的手段。但是众所周知,任何投资都是伴随着风险的,不同基金带来的收益也是截然不同,同是多年老基民的老张和小李对此有深切感受。
  2011年初,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开始针对去年的收益进行分红,看着周围基民朋友都拿到了丰厚的回报的老张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所购买的天治创新先锋基金在过去一年里回报率为23.9%,排在同类186只基金的第4位,据分析,这本该是天治旗下最具分红潜力的基金。
  老张原本信心满满和孙子许诺拿到基金分红就带他去香港迪士尼,可是等到各基金公司都进行分红时,天治基金却毫无动态,老张心里十分气愤。小李也是基金投资的热衷者,相对老张就幸运得多了,他选择的华夏红利基金今年拿到了丰厚的分红,终于可以带着女朋友去浪漫的爱琴海了。同样是选择基金投资,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呀!
  
  大中型公司最慷慨
  数据研究统计显示,2010年,基金分红最多的是大中型公司,华夏、博时和南方位居前三甲。让人关注的是,2010年60家基金公司分红总额为1091亿元,华夏基金分红277亿元,占全行业近1/4。相对其2247亿元的规模,分红比率高达12.3%,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第一。
  按基金分红总额与公司资产规模相比计算出的分红比率看,华夏、金鹰和交银施罗德成为2010年分红最慷慨的3家公司,分红比率均超过10%;新华、博时分列4、5,分红比例各为9%和8.3%。
  另外有一些基金展现出连续分红的业绩,银华基金旗下银华优质增长股票型基金将实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分红,拟每10份基金份额派现1.10元,权益登记日、除息日为3月25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3月28日。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本次分红是银华优质增长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分红,前三次累计分红高达每10份14.5元。
  
  为规模死不分红
  2010年全年基金行业有58家公司进行了分红,但是庞大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基金不分红的死角,天治和益民分红均为零。
  基金公司不分红有两种情况,第一,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也即亏损,无能力分红;第二,达到了契约规定的分红条件,但契约只规定了条件,并没有承诺,加之分红影响管理费的提取等原因,一些基金公司不愿意分红。从天治、益民旗下基金来看,前者2010年多只基金达到分红要求,但没有分红,这或许与维持基金公司规模有关,而后者因大部分基金在面值以下,未达到契约规定的分红条件。
  2010年,天治旗下基金整体取得不错业绩,多只基金具备分红条件。过去的一年,天治创新先锋回报率为23.9%,排在同类186只基金的第4位;天治品质优选净值增长18.36%,天治趋势精选净值增长10.44%,分别排在同类117只产品的第10位、37位。
  这其中,最具分红潜力的是天治创新先锋,截至2010年底,该基金单位净值为1.53元。这只基金在契约收益分配原则中规定:基金当期收益先弥补上期亏损后,方可进行当期收益分配;基金收益分配后每份基金份额的净值不能低于面值;如果基金当期出现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多6 次;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可分配收益的50%。
  2009年底,天治创新先锋单位净值为1.23元,显然,并不存在弥补上期亏损、分红后净值低于面值、当期亏损的情况。在符合分红条件未分红,有违“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可分配收益的50%”的契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分析指出,不分红或与天治想保持规模有关。
  从资产规模层面来看,益民和天治属于“难兄难弟”,但情况稍好。截至2010年底,益民资产规模为64.74亿元,排在60家基金公司中的第51位。过去一年,益民旗下4只开放式产品业绩均排在同类基金后二分之一,其中益民红利成长、益民货币两基金双双垫底,排在同类基金倒数第一位。
  作为益民旗下第二大基金,益民红利成长净值下跌14.28%。截至去年底,益民债券、益民货币资产规模均在1亿元以下,分别为0.65亿元、0.89亿元。两基金虽然取得正收益,但净值分别仅增长1.2%、0.85%,单位净值均在1元或以下。
  一方面亏损,另一方面净值在面值以下,均未达到其契约中规定的分红条件。没钱可分,基金持有人只能眼巴巴继续等待了。
  除了零分红基金公司外,诺德,浦银安盛等这些分红额度较低的基金公司同样让基民顿觉失望,这种现象的产生,必然会使该类基金公司形象在基民心中大打折扣,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基金”。《金融理财》建议业绩有所欠缺的基金公司应积极调整战略,为基民创造价值;“铁公鸡”基金公司不要太过看重管理费,应该为基民利益负责,切莫因小失大。
其他文献
3月24日,国内期货市场终于迎来了“铅”时代。  截至当日收盘,铅期货合约全天共成交74274手,持仓9880手,成交金额为354.64亿元。其中,主力1109合约早盘开于19230元/吨,高于当日基准价(18350元/吨)880元。全天整体呈现冲高回落态势,最高探至19570元/吨,最低下探至18830元/吨,收盘报18935元/吨。而此前备受业内关注的铅期货“首笔交易”花落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
期刊
接二连三的加息,触动了众多投资者的理财神经。购买了保险产品的投资者现在有点纠结:在低利率时代买保险产品,是为了获得高于银行利息的回报。但连续加息之后,储蓄利率将超过手中保险产品的固定收益,那岂不亏了?购买保险是否需要顺“息”而变?   “现在银行网点卖出的保险,90%都是分红险。”招行北分的理财人员告诉记者,加息后前来咨询分红险的投资者明显增多。  分红险的主要投资渠道是银行大额协议存款、国债等,
期刊
3月25日,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消息称,三家中小股份制银行因受存贷比的影响而停贷。  《金融理财》记者致电传闻中的三家中小商业银行贷款部门的负责人,均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其中一位银行贷款部负责人表示,并没有收到上面的通知,目前,贷款业务还是照常进行。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如果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使银行资金链断裂,甚至提供不了最基本的服务,这种可能性
期刊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曾经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而问世,其初衷是为“高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近70%的投资者在创业板股票中亏损或浮亏,每天平均有2名亿万富豪被“制造”出来,创业板成为了“一股独大”与家族企业的“创富乐园”。  “新三板”会否成为下一个创业板?让投资者们以自己的热情与真金白银,捧出一个个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自己却被迫接盘、套牢留守?  《金融理财》认为,“新三
期刊
拓展“新三板”市场与推动转板取代国际板,成为两会期间围绕证券市场最热的话题。  拓展“新三板”市场好处多多,可以促进中国的创新经济,可以为民营企业融资,可以让中国的证券市场尝试注册制。是的,在创业板仍然没有退市机制、创业板与中小板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人们又一次将改革的热切目光投向了“新三板”市场,希望“新三板”成为名符其实的市场化的创业板。  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新三板”应该拓展、应该转板,“
期刊
在新基金发行剧增的同时,基金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也愈加激烈。  业内人士透露,银行的胃口正越来越大,对新发基金的尾随佣金一口价至管理费60%以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以此计算,即便被视为基金业“利润奶牛”的股票型基金,一般1.5%的管理费率在刨除60%后,便只剩下区区0.6%。若再考虑其他费用因素,其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收益与固定收益产品差距不大。  但基金业的危机感并不止于此。因为银行不仅紧盯着新基金的
期刊
回顾历史,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候,黄金市场也出现暴跌,本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是同样的道理,都引发了全球的恐慌情绪,投资者本能反应是回笼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而所谓的避险情绪便转到了“握有纸币”。在这种情况下,包括黄金在内的全球众多资产都会遭到抛售,价格下跌是一种必然。  具体到黄金市场来说,一方面亚洲等地的黄金基金需要应对其他资产缩水带来的风险,从黄金市场撤资应对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
期刊
3月份以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开始谈论低估值周期股的投资机会。而此前,小市值的成长股仍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在此期间,部分低估值的周期股表现也颇为“争气”。以招商银行为例,近一段时间,该股3月份累计上涨了11.11%。而正是低估值周期股的出色表现,在历经日本地震等诸多负面消息冲击后,A股并未出现剧烈震荡,指数得以在小幅调整后再度顽强向上。  “这些迹象显示,‘二八现象’在二季
期刊
也许连基金公司自己也没有想到,2010的成绩单会如此不尽人意。  截至去年12月31日,6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729只基金(分级基金分开计算)是年利润合计50.8亿元,仅为2009年9102.5亿盈利的1%都不到。  同时,身家“千亿”的6家基金公司所披露的对后市的观点也格外令人关注,其对高通胀与经济增长的担忧基本一致;而投资机会上则相对分散,防守“周期”、布局“转型与成长”成为重要主线。  另据最
期刊
政策压力难阻房地产开发商融资饥渴,3月第一周,房地产信托发行数量就达26只,预期收益率也有所上升。  据统计,在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8日期间,房地产固定收益信托共发行566只,占全部信托发行总量的25.76%,募集资金达1193.72亿元,单只产品平均募集规模为2.11亿元。  从单月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看,房地产信托数量在去年11月之前呈逐月走高之势。虽然在去年8月,银监会发布《信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