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在破裂腹主动脉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其是否可以有效替代传统开放手术进行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手术治疗的真性破裂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选择性EVAR"时期(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与"EVAR首选"时期(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两种治疗策略的术后30 d死亡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在破裂腹主动脉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其是否可以有效替代传统开放手术进行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救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手术治疗的真性破裂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选择性EVAR"时期(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与"EVAR首选"时期(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两种治疗策略的术后30 d死亡率情况。
结果排除症状性或先兆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肾上型腹主动脉瘤、Crawford Ⅰ~Ⅳ型胸腹主动脉瘤破裂、EVAR术后破裂患者,本研究入组80例真性破裂腹主动脉瘤病例,其中27例(33.8%)在术前死亡。在"选择性EVAR"时期,26例(15例EVAR和11例开放手术)接受手术;而在"EVAR首选"时期,27例全部使用EVAR进行治疗。"选择性EVAR"时期,开放手术及EVAR后30 d死亡率分别为27.3%(3/11)和26.7%(4/15)(P=0.94);"EVAR首选"时期术后30 d死亡率为25.9%(7/27),两个时期的术后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术前血流动力学稳定(OR=0.22,95%CI 0.06~0.85,P=0.03)及使用局部麻醉(OR=0.18,95%CI 0.04~0.82,P=0.03)采用EVAR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更低,然而不同术式在不同术前血流动力学状态患者中对死亡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所在中心平诊手术经验的"EVAR首选"策略可以有效地用于几乎所有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急诊救治,并获得与"选择性EVAR"策略一致的疗效。
其他文献
手术标本的规范化管理是涉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手术标本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标本标识错误。本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医护沟通不畅、缺乏相关知识和培训是标本标识错误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如采用计算机化的病理标本送检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建立标准化的严格操作流程并及时更新优化,在技术和制度上切实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
目的评价DENALI滤器植入的中长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行DENALI滤器植入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围术期相关并发症、滤器取出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共3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发生滤器倾斜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9.74±4.24)min(范围:20~40 min);随访时间(13.4±7.0)个月(
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原则,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儿童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特殊人群,由于其发病原因以及病例特点与一般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抗凝治疗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针对这三类特殊患者的静脉血栓性栓塞症的抗凝治疗进行了阐述。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病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收集的15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临床资料,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9例DVT患者入组。患者均根据指南经规范抗凝并溶栓治疗,随访1年,根据Villalta评分表,统计PTS发生率。根据有无PTS将患者分成实验组(有PTS,29例)及对照组(无PTS,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利伐沙班抗凝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并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80例,患者的抗凝方案均为常规口服利伐沙班,随访3个月,未发生大出血、重要脏器部位的出血及血栓复发等不良事件。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在四个不同时间段(抗凝治疗前、口服利伐沙班后3 d、1个月及3个月)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
目的观察应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分离贵要静脉构建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血管内瘘(BVTV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16年3月成功实施的前臂远端BVTVF手术患者68例,其中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患者采用常规静脉分离技术分离贵要静脉(36例,常规静脉分离技术组),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的患者采用No-touch静脉分离
目的探讨区域性中心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疾病特点及诊疗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栓发生部位、符合DVT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及其治疗方案。结果共1 032例DVT患者,其中男性501例,女性531例。急性期患者为65.02%(671/1 032)。临床特点:(1)DV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开展,其波及范围之广、关注程度之大是空前的,也是国外各个医疗中心难于相比的,同时成绩也是辉煌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一些相关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VTE的防治还没有被我们完全掌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期待VTE的防治工作在我国日久天长,越做越好,真正做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关注VTE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当今,低分子肝素已成为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低分子肝素因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般无需监测,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肥胖、妊娠、新生儿及儿童,可能需要实施抗Xa监测。本文就抗Xa测定在监测低分子肝素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反复血栓形成而无易栓症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获得性易栓症可能,若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给后续抗凝治疗增加难度,但也会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提供线索。抗磷脂综合征是获得性易栓症的常见疾病之一,约半数患者可能会合并血小板减少,通常完善抗磷脂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然而,当血清检查为阴性结果时,也不应完全排除抗磷脂综合征诊断的可能性,而诊断性治疗对于明确诊断可能带来帮助,进而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