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模式下高效课堂构建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jsl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回应,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深度    自主    合作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只背诵默写教材内容,认为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观点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时思维不活跃,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学习只是停留在表层现象。但如果不理解知识间的内涵与外延,不能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应用起来就感觉寸步难行,学生也只能是个抄写笔记员,生物学习也只能越来越慌乱,最终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偏离了新课程标准关于“以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宗旨。为了解决上述困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及师与生的课堂定位,尝试“深度学习”模式对无目的性学习现象的改观作用,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及课堂反思等环节,在对教材知识理解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一、通过巧妙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节课有兴趣呢?一个恰当的课堂引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采用与待讲内容相关联的事例或社会热点信息切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有意思”的问题去了解教材内容,从直接生活经验迁移到教材的知识,并能用生活经验与教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拓展生活经验的同时完成教材内容的体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冲突,学生产生疑问,将更加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体温调节”一节教学时,教师一进教室,首先和同学们交流早晨来校路上由于寒冷身体打哆嗦等现象,引出身体在面对寒冷时的反应,学生都经历过寒冷,他们自身经历使他们产生好奇,又提出炎热暑假中身体的反应,再让学生回忆成长过程中冬天和夏天皮肤出血量,通过对比,学生在热烈讨论中带着疑问去浏览教材内容,并解决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教师再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例题,保持他们的兴趣。又如学习“细胞呼吸”内容时,学生通过思考细胞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家庭养花浇水与植物的生长关系,伤口包扎注意事项,水果酒香味的来源等,都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教材知识挂钩后,很容易开展课堂后续内容的学习,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生命观念等能力。
  二、发挥教师辅助作用,让学生主体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形式[1]。在平时学习中教师要懂得“放手”,教师只是引导作用,适时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动手做模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合作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获取的知识或技能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方式有效。
  例如在高中阶段难点“有丝分裂”及“有性生殖”教学中,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规律是学生存在障碍的地方,大部分学生认为抽象且难于理解。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自己画模式图,学生也看的认真,但遇到识图画图题时,做的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不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为解决学生这种浅层学习现象,在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做模型再画图,直到知识融入脑海。具体做法是给学生准备一些磁铁和细铁丝等,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染色体(质),每个小组最后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将铁丝制作的染色体模型及变化规律呈现出来,并做解释。课堂中同组学生积极思考互相配合,总结时发言踊跃,虽然有一些不清晰,或者模型不准确,都会有其他同学予以改正。通过同学们动口说、动手做(画),将学习过程体现在图文字模型上,增强了学习效果,再通过典型例题,每个学生以及班级整体对知识的掌握比单纯听教师讲授的效果好多了。
  三、注重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生物学科特点之一是实验,许多生命现象要由实验解释,结论也要通过实验获得和验证,学生通过对教材中验证性实验的重复操作,可以练习实验操作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探究类实验进行思考、讨论,并进行改变,可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学生通过教材中设计类实验的训练,能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并设计一些简单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实验课教学,重视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意义,不能仅仅在黑板上重复一下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基本谈不上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教学中可以让他们在重复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对教材实验中的实验材料、方法、器材等加以改变,由学生提出问题后自行设计实验,达到深层次学习的效果。例如在“DNA提取与鉴定”教学中,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材料,有没有其它材料可以使用呢?问题提出后,学生查阅资料,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猪血、鱼白、花菜、香蕉、洋葱鳞片叶等材料,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分组实验,比较结果后判断材料是否合适。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不加二氧化硅、碳酸钙结果是什么样?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再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知识,因为亲自经历过,在考查答题时效果很好。还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提供本地常见到的一些植物,如秋天的银杏叶、石楠叶等,探究它们的色素组成。这种学习方式比教师叙述或学生自己看书效果好。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动手探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通过不同环节设计,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动力,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信心,有收獲,特别在学生遇到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时,不能轻言放弃。只有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才会增强、知识运用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1]吴举宏。促进“深度学习”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42(10):18-20.
  [2]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优秀的品格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的直接体现,更是一种全面意义上的品格自由与自觉智慧,亦是小学德育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小学生的品格成长要与品德灌输有效区分,以表现型评价促进小学生品格养成,积极自觉。本文从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小学生品格成长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浅谈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生品格成长过程的有效运用。  关键詞:小学生;品格;表现性评价;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
研究了废水的pH值和粉煤灰的投加量对活性艳红KD-8B染料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粉煤灰经酸化改性、加热活化和碱化改性后的脱色能力.结果表明:最佳pH值为12.3;未经改性
My home was now in order and I had made all the things I needed.I had plenty of foods of all kinds.So I had time to think about my home back in England.
I had been on the island for seceral years.
对气浮净水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作了概括性介绍.对目前气浮装置的发展状况及应用作了较详尽的阐述,同时对气浮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
主要对光助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单纯的紫外光光照时间、H2O2浓度、染料水溶液的初始pH值以及Fenton试剂中H2O2的浓度和Fe^2+比值对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
为确诊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山亚种树鼩人工驯化养殖中心的瑶山亚种树鼩发病死亡原因,并调查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与耐药情况,试验通过平板划线分离获得病原菌,进一步对分离菌进行形
My name is Robinson Crusoe and I was born in 1632.When I wanted very much to go to the sea.My parents would not let me leave home.So for a time I decided not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