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龙葵杂6号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龙葵杂1~5号和7号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介绍了该系列杂交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广大葵农在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39-02
  Breeding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Oil Sunflower Hybrids Longkuiza Series
  GUO Yong-li
  (Industrial Crops Institute,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al Sciences,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6)
  Abstract Oil sunflower hybrids Longkuiza series were bred by Industrial Crops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al Sciences,Longkuiza No.6 was identified and promoted by The National Sunflower Identification Committee,Longkuiza No.1~5 and No. 7 were registered and promoted by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rop Variety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Breeding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Longkuiza series hybrids were describ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any peasants in the selection of species and cultivation technical guidance.
  Key words Longkuiza series;oil sunflower hybrids;breeding;cultivation technology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省级向日葵专业研究所,1979年开始向日葵育种研究工作,自开展向日葵科研工作至今共育成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7个:其中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杂交种1个,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杂交种6个。
  1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
  1.1 龙葵杂1号
  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胞质雄性不育系84102-6A为母本,龙R5为父本杂交育成。198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龙葵杂1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育成的黑龙江省首个油用向日葵杂交种。该杂交种属中熟种,生育日数104~110 d,株高194 cm,叶片数30~34片,花盘直径18 cm,无分枝。花盘平展,倾斜度4级,子叶下幼茎淡紫色,幼苗势中等。花色橙黄,花粉量较多,亲合力强,结实率80%左右,单盘粒数1122粒,恢复率100%。盘中籽粒排列紧密,口紧不落粒。籽粒黑色,卵圆形。百粒重5.7 g为中粒种。皮壳率28%,籽仁含油率52.7%,籽实含油率37.96%。由吉林、黑龙江、山西和新疆等省(区)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该杂交种具有耐菌核病、高抗霜霉病兼抗锈病等多抗性特点。
  1.2 龙葵杂2号
  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88101A为母本,龙R5为父本杂交育成。199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中熟种,生育日数110 d左右,株高192 cm,茎直立无分枝,叶片、花盘直径数分别为35~40片、20 cm以上,平盘,籽粒黑色,卵圆形,排列紧密。单头粒重、百粒重分别为>60、6.6 g,为中粒种。恢复率、结实率分别为100%、>80%。在黑龙江省籽实含油率40.09%,比龙葵杂1号(CK)高2.13%。龙葵杂2号耐(中抗)菌核病,高抗螟虫,兼抗叶斑病。1991—1992年2年全省区域试验,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894.0、2 229.0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22.7%、17.2%。1993年全省生产试验,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787.5、1 966.5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14.8%、9.6%[1]。
  1.3 龙葵杂3号
  用同型恢复系8814、经济作物研究所胞质雄性不育系88101A分别作父本、母本杂交育成。1993—1994年在肇州县、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产量鉴定试验;1995—1996、1996—1997、1997年分别参加全省向日葵区域试验、全国联合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同时进行田间检验、抗性鉴定、田间鉴评和油脂分析等,完成全部育种程序。1998年2月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中熟种,生育期112 d,株高、花盘直径分别为186、21 cm,无分枝,平盘。结实率、皮壳率分别为>80%、28.0%,百粒重6.6 g,籽粒黑色,卵圆形,籽实含油率39.1%。1997年全省生产试验,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881.6、2 408.2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25.1%、19.2%[2]。
  1.4 龙葵杂4号   用同型恢复系S277R、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90南118A分别为父本、母本杂交育成。1997—2001年进行2年鉴定试验、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于2001年育成。2002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日数110 d左右,株高、花盘直径分别为180、21 cm,茎粗2.7 cm,无分枝,平盘。结实率、皮壳率分别为>80%、27.2%,籽粒黑色,卵圆形,百粒重5.9 g,籽实含油率44.03%,比对照种龙葵杂1号高0.6个百分点。2001年生产试验,籽实产量2 316.3 kg/hm2,油产量1 019.9 kg/hm2,分别比对照种增产22.1%和24.6%[3]。
  1.5 龙葵杂5号
  用同型恢复系龙R5、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90南112A分别作为父本、母本杂交育成。2000—2004年进行2年全国联合区域试验、3年鉴定试验、省内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各1年,2004年11月完成全部育种程序。2005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2005年列入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推广项目。该杂交种属于中熟种,生育期、株高、茎粗分别为105 d、180 cm、2.7 cm,没有分枝,花盘直径、结实率分别为21 cm、80%以上,平展,倾斜度4级;百粒重5.5 g,籽粒卵圆形,黑色,皮壳率27.5%。八省区2年平均籽实含油率、最高点次(宁夏)籽实含油率分别为40.65%、50.20%,2004年黑龙江省籽实含油率53.36%。2004年在黑龙江省进行生产试验,平均油产量、籽实产量分别为1 570.1、2 929.3 kg/hm2,分别比对照种增产29.1%、21.9%[4]。
  1.6 龙葵杂6号
  用同型恢复系R5、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86-1A分别作父本、母本杂交育成。2001—2004年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各2年,生产试验1年,2004年完成全部育种程序。2005年7月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龙葵杂6号生育期97~102 d,为早熟种,株高、粗分别为150~180、>2.1 cm,没有分枝,花盘平盘,直径20 cm。百粒重6.0 g,结实率80%以上,籽粒黑色,卵圆形,籽仁率、籽仁含油率分别为71.50%、59.36%。2004年全国东北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85.2 kg/hm2,比对照增产10.85%[5]。
  1.7 龙葵杂7号
  以同型恢复系ALBE、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质雄性不育系97115 分别作为父本、母本杂交育成。2004—2009年区域试验、鉴定试验、生产试验各2年,2010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属于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04 d左右,株高215 cm,茎粗2.7 cm,叶片数41片,花盘直径20.6 cm,结实率、皮壳率分别为>80.0%、27.7%,百粒重7 g。籽粒黑褐色,卵圆形,排列紧密不落粒。籽实含油率42.83%,比对照高2.83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油产量、平均籽实产量分别为1 336.5、3 120.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28.7%、16.3%,均居试验第1位[6]。
  2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栽培技术
  2.1 亲本繁殖与制种
  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原种繁殖空间隔离距离>5 000 m,不育系和保持系按4∶2或2∶1配植,同期播种。配制杂交种空间隔离距离3 000 m以上,不育系和恢复系按8∶2或6∶2配植,同期播种。生育期间严格除杂去劣,开花后每日检查,摘除不育系中的可育株,消除隔离区内散生向日葵。开花期采用蜜蜂或人工辅助授粉。授粉结束割除恢复系(可供青贮)以保证杂交种纯度。
  2.2 栽培技术要点
  2.2.1 选地和整地。选择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豆茬、麦茬、玉米茬地块。实行轮作,周期4年以上。若菌核病发生严重,其前茬不能是豆茬。为提高向日葵的出苗率,确保一播全苗,播前深翻整地,保墒播种[7]。同时,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蛴螬、地老虎等,也可用呋喃丹、锌硫磷等制成毒土、毒饵防治地下害虫。
  2.2.2 播种。黑龙江省最佳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适当晚播可减轻病虫危害,降低菌核病的发生,但要保证向日葵不受初霜冻影响。
  2.2.3 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为3.75万株/hm2,即行距、株距分别为66.7、40.0 cm[8]。夏播可适当增加密度。
  2.2.4 田间管理。播后出苗后,经常检查田间出苗情况,1、2~3对真叶时间苗、定苗,同时进行病虫鼠害防治。适时中耕除草,防止草荒。中耕除草一般应进行2~3次,第1次结合疏苗进行;第2次结合定苗进行,避免定苗后除草伤苗;第3次在封垄前进行,要求结合培土,把土推到茎基部,增强抗风力,防止倒伏[9]。
  结合深翻整地施优质农家肥15 t/hm2,同时分别施磷酸二铵、硫酸钾200、50 kg/hm2作种肥,适当补充锌、硼、钼等微肥。现蕾前结合中耕追施尿素150 kg/hm2,施肥深度为10 cm。
  2.2.5 辅助授粉。积极开展蜜蜂或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放蜂3~4箱/hm2。在蜂源不足的情况下,可在向日葵盛花初期采用人工辅助授粉[10-11]。当田间开花株数达到70%以上,单盘开花2~3 d后,每日开花量最多,可进行第1次授粉;每隔3 d授粉1次,共授粉2~3次,即可收到预期效果。每天授粉时间不可过早,宜在露水干了之后进行。露水不干花粉易粘结成块,中午气温过高花粉生活力弱,授粉效果都不佳。一般应在9:00—12:00、15:00—18:00授粉比较合适。
  2.2.6 防治向日葵螟虫。向日葵开花初期,放赤眼蜂卡45~60张/hm2用于防治向日葵螟虫[12]。   2.2.7 适时收获。为降低病虫鼠鸟的危害,减少损失,要适时收获。同时,要做好脱粒晾晒和储藏[13-14]。
  3 参考文献
  [1] 黄绪堂,王贵.“龙葵杂2号”向日葵[J].经济作物,1994(2):39.
  [2] 黄绪堂.龙葵杂3号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9(3):54-55.
  [3] 黄绪堂,关洪江,姜贵轩.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3(1):38.
  [4] 黄绪堂,关洪江,乔广军,等.优质高产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5号的选育[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36-37.
  [5] 黄绪堂,关洪江,乔广军,等.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6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4):18-19.
  [6] 王文军,黄绪堂,关洪江,等.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7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84-85.
  [7] 安玉麟,孙瑞芬,冯万玉.我国向日葵品种改良进展及其与国外的差距[J].华北农学报,2006(S3):1-4.
  [8] 曲文祥,姚占廷,谭丽萍,等.赤峰市食用向日葵新杂交种选育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85-86.
  [9] 范丽娟.龙食杂系列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及产业化前景[J].作物杂志,2009(6):98-100.
  [10] 李素萍,安玉麟,李巧枝,等.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S1):1-5.
  [11] 黄绪堂,关洪江,姜贵轩,等.食用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2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6):50-51.
  [12] 关洪江.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龙食杂2号选育及推广[J].中国种业,2011(5):54-55.
  [13] 王静,黄绪堂,王文军,等.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标准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8):24-27.
  [14] 杨芬,蔚富生.食用向日葵杂交种育种研究[J].中国种业,2013(4):27-28.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了奥运会奖牌榜的预测问题,主要通过建立线性回归(一元及多元)模型、使用SPSS和Excel等软件对历届奥运会奖牌榜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得到最优预测模型。在模型一的建
新建铁路在分方向疏解引入既有铁路时,往往速度达不到路段设计目标值,如果线路设计仍然采用路段最小曲线半径和限制坡度,工程投资将产生很大的浪费。如何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实际行
设计了基于DSP和FPGA的光电信号处理模块的方案,A/D转换和FPGA完成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DSP完成数据的各种算法处理.采用EDMA方式,完成了DSP与FPGA的通信.试验结果表明,DSP+F
城市废弃物存在很大的机会,如果我们可以转化它们,那我们就可以维持使用。从那不勒斯到北京,废弃物正在成为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垃圾填埋场被填满.焚烧炉排放出有毒气体。每天,纽
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协调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可使人们更直观感受到其
汽轮机组生产过程中需在汽轮机排汽缸和凝汽器(排汽装置)建立一定真空,正常运行时也需要不断地将不同途径漏入的不凝结气体从汽轮机及凝汽器内抽出,真空泵就是用来建立和维持
当前资本市场的现状,波动率处于历史最低时期,投资者参与度持续走低,投融资制度各种缺陷。政策建议,加强预期管理,改革交易制度。
摘要 根据近年来玉米高产创建实践经验,总结了濉溪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良品种、科学配方施肥、适期科学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期晚收等内容,以期为濉溪县夏玉米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45-01  濉溪县地处黄淮平原中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根据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的选线设计实践,分析总结了山区客运专线选线设计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车站进站前平面曲线的设置、线路平纵断面设计与车站安全线的设置、站
针对传统的检测方法在对电力设备实施非接触故障检测时需要靠人工手段实施,存在检测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红外与紫外一体化变电设备故障检测系统,采用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