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森《正常就好,何必快乐》的空间解读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uk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的回忆录《正常就好,何必快乐》是反映女性生存困境的现实力作,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快乐”与“正常”为何在温特森的人生中不可兼得?空间解读可以为此提供合理的解释:家这一“表征空间”再现了温特森的童年创伤记忆;教会与学校性别教育反映了父权社会“空间表征”对女性的规训和压迫.温特森因此进行了挑战性的“空间实践”,为女性打破父权社会秩序、突破“空间表征”制约、唤醒女性主体意识指明了救赎之道.
其他文献
作为忒修斯之船难题解决方案的“最佳候选者理论”表明:个体物的同一性判断依赖于人们的选择,而非依赖于对象本身.该理论主要在个体物的本体论存在、历史起源及历史发展进程
作为国际人道法的“保底原则”,比例原则集中体现了国际人道法的本质特征,在国际人道法中居于总括和统属诸原则的主导地位.国际社会在应对外空武装冲突、网络武装冲突和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