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脾内免疫法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m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报导用检测51Cr在心肌细胞中的释放率以了解腹腔内接种Coxsackie B-2病毒7天后的BALB/c小鼠脾细胞对感染Coxsackie B-2病毒的同种新生小鼠心肌细胞的溶细胞毒性作用及心肌细胞单感染病毒24~72小时的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T细胞介导免疫和病毒感染本身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中,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报道了抗牛轮状病毒NCDV(Lincoln株)主要内壳蛋白VP6的5株中和McAb与3株非中和McAb的建立以及它们在抗原分析上的研究。用中和McAb首次证实了在轮状病毒的VP6上存在着一个非型特异性的中和抗原位点,并用干扰试验证明了这个中和抗原位点与病毒的吸附功能无关。用非中和McAb的研究发现,在VP6上还存在着一些非组抗原和非亚组抗原特异性的抗原位点。免疫电镜显示VP6上与非中和McAb
本文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体外自然杀伤(NK)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两种IFN制剂及药物和IFN-r对NK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IFN-r对NK活性的促进作用比Namalva-IFN高10倍,两者作用有相加效应。光敏剂PSD-007不诱生IFN,但促进NK活性且与IFN-r有相加作用;中国商陆皂甙对NK活性也有促进作用,还能诱生IFN,两作用间似有因果关系;羧甲基淀粉抑制NK活性的
北京地区1982—1983年分离的211株痢疾杆菌耐药株DNA电泳分析发现,90.5%菌株显示有质粒区带,其中18.3%有一条以上的大质粒区带(>10 Mdal),而大多数质粒均小于6 Mdal;电泳分析结果呈现不匀一的质粒图谱,分子量在0.8—140 Mdal之间。部份菌株经质粒转移(结合转移、转化试验)、质粒消除试验以及直接证实有质粒存在的试验(CsCl-E.B.密度梯度离心法、电镜观察和琼脂
大剂量静滴甲基强的松龙(IV—MP)(1克/日)连续三天治疔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进步。治疗前5例患者的B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B细胞的分化功能和T细胞的辅助功能有不同程度缺损。IV—MP治疗后第一天,这些缺损的功能即见不同程度好转,虽然离正常还差得很远。但治疗后一个月,部分患者改善了的功能又见下降。这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变化基本上相符。对2例B和/或T细胞增殖反
本文采用放射性单扩散法对50例正常成年人,22例支气管哮喘,8例过敏性鼻炎,14例花粉症,16例荨麻疹,29例肠道寄生虫感染以及2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血清中IgE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症、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病例血清IgE水平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差别显著(P值均<0.05),慢性支气管炎病例血清IgE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别非常显著(P值<0.01)而荨麻疹病例的血清IgE水
期刊
期刊
自WHO引进的普氏立克次体E株经鉴定在鸡胚4代以前符合E株性质。鸡胚8代以后对鸡胚及豚鼠毒力都升高。豚鼠在放射线作用下产生致死性感染。小剂量接种鸡胚能提高立克次体含量,其生长曲线在感染后11—12天达高峰。
采用聚乙二醇沉淀和经硫酸鱼精蛋白处理后超速离心,从感染乳鼠脑浓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A9株和L99株,均得到满意效果。浓缩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纯化、分析,分别出现两个沉降峰,即1.16~1.18g/ml、1.21~1.22g/cm3(蔗糖中)和1.20~1.21g/cm3、1.27~1.28g/cm3(氯化铯中)。流行性出血热野鼠型和家鼠型病毒沉降特征基本一致。讨论了高密度沉降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