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创新能力,培养新人是时代的刚性需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寻找和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口号,他需要一套有计划的、科学的方法。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的知识基础,是创新的必要基石。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多读书,为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然后我们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让学生有创新能力,就得让他们的思维发生改变,思维的改变,必须让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多方位的发展,不能钻进死胡同。许多方法,都是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答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效的用科学方法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也就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学生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逐步掌握多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运用多种科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将科学家的事例和社会现象,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悟科学家的进取精神,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社会,打破他们的局限思维,让他们有探索进取精神,这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是很有好处的。
  
  五、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一)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针对性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则。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的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二)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写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并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师所做的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把最新动态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间,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学习方法,开阔自己的思维,增加探索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998年9月~2002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挝12岁以下烧伤患儿768例,其中轻度106例、中度208例、重度337例、特重度117例.并发持续性高血糖症者42例占5.47%,伤前均无糖尿病史,其中男31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3%~98%,平均40.36%,Ⅲ度烧伤面积平均为20.96%TBSA.
辽宁省乐器学会是由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艺术学校、营口戏曲学校、鞍山市广播电视大学、沈阳民族艺术学校、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大连沙河口区春柳小学、大连开发因瞄港小学、本溪市明山区实验小学、鞍山市铁东区长大小学、鞍山市铁西区高战屯小学、捌顷市顺城区实验小学、锦州市松山新区实验小学、兴城市南一小学、开原市实验小学、朝阳市双塔区燕都小学等33家理事单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精神得到成长和丰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是架设在学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感悟,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能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把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重点。  一、营造亲和的阅读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设计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