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高中汉语教学中出现的介词偏误问题应对策略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681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少数民族的高中汉语教学中,介词是一个难点。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介词时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为此我们对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介词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深入剖析高中汉语教学中介词偏误产生的原因,积极探寻避免高中汉语教学中介词偏误产生的办法,为的是让哈萨克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
  【关键词】哈萨克族 高中教学 汉语介词偏误分析
  一、哈萨克族高中汉语教学中介词偏误产生的原因
  哈萨克族学习高中汉语时,之所以经常出现介词偏误的问题,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民族文化的差异。近年来,虽然汉语教学在新疆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也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哈萨克族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最难把握的是介词、虚词等词语,主要还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语法方面的差异;
  (2)教学机制的不足。近年来,虽然汉语教学在新疆越来越受重视,尤其在对哈萨克族学生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扶持性的政策,但是课时不足、日常语言氛围单一、课后训练少、高中语文教学力量不足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机制中加以改善。
  二、哈萨克族高中学生学习汉语介词时出现的偏误举例
  (1)多加介词,在不该使用介词的地方使用了介词。下面是学生的病例句:1.你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2.我们应该向学习雷锋的精神。3.由他做的一切我很感动。对以上的例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汉语介词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虽然知道它的基本含义,并且知道在汉语句子中使用介词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使用时过度泛化,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汉语动词的属性缺乏理解,有些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而不需要介词介引,如例 2,另一方面是对介词的隐现掌握不充分。
  (2)少用介词,即在应该使用介词的时候没有使用。下面是学生的例句:1.2004 年毕业高中了。2.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自己的一切。3.件事我要商量一下妈妈。汉语是一种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语法意义的表达手段灵活多变,除虚词之外,还依靠语序等。根据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哈萨克族学生在对汉语介词的用法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再面对复杂多变的汉语语序分布,无疑会感到非常难以把握,即使知道要用介词,也不能完全正确地使用到位,介词的缺失正是对语序把握不准的一种证明。同时根据这一部分的例句可以看出,除语序的问题之外,对介词的选择也是一个令学生为难的问题。是不是要使用介词,用哪一个介词,用在什么位置上,完全准确把握是不容易做到的。
  (3)词的错用。这里包括二种情况:
  第一,在哈萨克族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词性的判断能力比较弱,因此对于介词和连词兼类的以及介词和动词兼类的,判断上总是偏向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那一类,在多数情况下,偏向动词、连词的比较多。下面是学生的例句:1.他当了班长之后就对我不那么热情了。2.这件事就是他做的。3.我和她一起上街去。以上三个句子是在教师明确指出“当”、“就”、“和”的介词用法之后造错的句子。
  对哈萨克族学生来说,区别介词的“和、跟、同、与”与连词的“和、跟、同、与”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哈萨克语中,这四个介词都可以使用添加助格词尾的方式来表达,不与连词的用法区分。因此例3就连词用法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在介词用法上出了错。
  第二,汉语介词之中有较多同类型介词,在用法上区别不是十分明显,在句子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选用介词的失误,在该用甲词的地方错用了乙词。下面是学生的例句:
  1.我们对于老师要尊敬。2.于错误的同学,我们要帮助。3.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这么解决。4.我上大学来,我就没有见过他了。
  (4)介词词组和有介词的特殊句式的偏误,这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使用介词词组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介词词组本身或是搭配适当成分时出现偏误。
  下面是学生的例句:
  1.他的帮助中,我们把事情解决了。2.法庭上,老王为大家的看法来判断了。3.在这个问题方面,我不同意你了。4.我们以汉语学好别的课。
  第二,在“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等含有介词的特殊句式的使用上,也出现了偏误。下面是学生的例句:
  1.做的事被我绝交了。2.把事情都让他来做。3.他比我学习不好。
  三、避免哈萨克族高中汉语教学中介词偏误产生的办法
  汉语介词的种类有很多,有表示时间方向的,有表示目的、方式、原因等方面的,的确是不好充分掌握,更何况是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学生,更要多下一番工夫。
  1.增加课时,加强日常训练
  想方设法增加哈萨克族高中汉语的课时,不但是增加教学课时,而且还要增加一些训练性课时,比如,早晚自习等,通过强化训练解决介词偏误产生的问题。增加力量,强化高语师资。汉语教学较大的问题,所以,无论分配、还是支边、或是培训,都要想方设法地增强高中汉语的教学力量,力量增强了,介词偏误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2.增加交流,重视语言实践
  促进哈萨克族与汉族两个民族之间学生和各行各业人员的交流,增加经商、旅游、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活动。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当地人们汉语交流的语言环境的有效生成,为此介词的使用误区也很容易被常用者解决。
  3.学生对介词的分类不明晰,尤其是对于兼类词环节的掌握更是薄弱,在虚词中找到正确的介词在一些学生看来已属不易,更不用说正确使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在学习汉语单词的同时,对汉语词语在句中的语义和语法地位也要加以说明。
  4.在区分出正确的介词之后,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介词分类方法来对介词进行一个总结性的分类说明。如果遇见哪个说哪个,不仅不容易记忆,反而容易使学生觉得知识点繁杂,不成系统不成体系。
  总结:
  少数民族汉语学习是一项大的工程,需要千千万万个汉语教师去不懈努力,对于哈萨克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更是要加大力度,尤其要在介词教学上寻求更多的有效路径,不断促使哈萨克族学生汉语言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武金峰,托乎塔克,等.哈 克族学生学介偏分析[J].伊利学院 ,2006(04).
  [2]洪建,晁正蓉.哈克族学生学否定构的偏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 ,2005(05).
  [3]陈信春,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付炜,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难点——兼类词、介词[J].新疆大学学报,1994(4).
  [5]胡英,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虚词的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3(1)
其他文献
聚氨酯弹性体由于合成组分种类繁多、力学性能可调,使其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弹性、高韧性、耐磨性、耐化学腐蚀及低温柔顺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建筑、化工、医疗和航天等重要领域。然而聚合物材料的损伤,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微小尺寸缺陷,都会严重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聚氨酯的损伤对于生产坚固耐用的聚合物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立足于高分子机械力化学,以1,2-二氧环丁烷为力响
近几年来,因抗生素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是人类和兽医学中最常见的抗生素之一,对多种细菌具有活性,但环境中残余的CIP通过传统废水处理技术难以去除。目前工业上常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中电芬顿技术因其易于操作,反应时间短,降解效率高的优势被广泛关注,为了达到高效的降解效果,设计出高效降解的催化剂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1、能从不同角度、介绍家乡,试图做到把话说完整。  2、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  3、通过交际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并不陌生,但是我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孩子对自己家乡的风景,物产、美食、名人,家乡的变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只有部分表面的印象很粗浅,表达也不太清楚。
期刊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 Ni_xCo_yMn_(1-x-y)O_2(x+y<1)因其理论容量较高且成本较低,近年来一直广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尽管低镍含量的三元材料已实现商业化,但是其较低的能量密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应用。虽高镍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得以提高,但是其倍率性能差,在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严重,无法满足人们对高性能电池的市场需求。本论文主要针对Li Ni_(0.5)Co_(0.2)Mn_
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具备设计多样性、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传感器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防伪加密涂层、分子逻辑开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本工作中,我们首次将适用于水性环保涂料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用于制备掺杂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发现,由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乳液制备的薄膜具有对金属基材优异的附着力和良好的阻隔性能。通过有机染料N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化解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近些年来农村村务监督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在乡村治理中逐渐凸显出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可借助村务监督的制度优势,并结合自治、德治和法治的治理手段,走乡村善治之路。当前,农村村务监督制度运行并不成熟,河北省村务监督制度在实施近两年后也暴
目前,中国高校和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重点强调了要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在推进大学走向“双一流”的进程中,高校管理是不可忽视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又是决策,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校内部决策中的问题,对高校内部的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展开深入研究。从决策的视角出发,根据决策主体的不同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运用科学决策的理论及具体程序进行分析,将科学决策理论和高校内部决策的程序进行对比以探求推动高校决策科学化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上课听得懂,作业不会做,答案看得懂,考试不懂会做,这种是典型的“懂而不会”现象。这种“懂而不会”往往成为学生地理成绩不能上去的瓶颈。“懂而不会”的原因是什么?寻求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思维偏差 能力欠缺 不严谨 知识结构不全  本文重点针对这种“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剖析;而这种现象往往成为学生地理成绩不能上去的瓶颈。“懂而不会”的原因是什么?寻求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