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荣剪纸的形与意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辉县剪纸艺术大师李爱荣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创作的剪纸作品《新二十四孝》充分反映了当代新农村的乡土生活,风格淳朴稚拙、粗犷豪放,饱含真情,题材独特,花样繁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李爱荣 新二十四孝 辉县民间剪纸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太行深处剪花娘
  李爱荣,生于山西省陵川县马屹塔乡干涸村,后嫁入河南省辉县市薄壁镇潭头村高家,她是一位太行深处的农家女,同时,她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传承人。其剪纸作品风格独特,刀法纯熟,内容丰富,拥有“万剪不断”的美称。此外,她也是中华民间文艺促进会剪纸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曾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并被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李爱荣自幼跟奶奶学习剪纸,起初只是剪些简单的窗花、喜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剪纸的情感逐渐由喜欢变成了热爱。结婚后,生活劳作之余,喜欢独处的她没事就待在家里剪些作品。蝴蝶、花草、人物是她常用的题材,之后又逐渐转入身边的人物和场景。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当代农村的风土人情,还能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挚感情,正是这些纯粹的情感让她的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2004年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上,其作品《父爱》一举荣获金奖;河南省著名民俗专家、省民间美术协会会长倪宝成将其作品改名为《新二十四孝》后,于2007年元月再次在河南省民协举办的剪纸大赛中获得金奖;同年4月,央视七套《乡土》栏目为其录制并播出了纪录片,记录了李爱荣关于剪纸的艺术人生。
  二、“形”之美
  1.风格与技法
  李爱荣的剪纸作品属于典型的北方民间剪纸风格,具有淳朴粗犷、夸张生动、稚拙简练的特点,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农村特色。在其作品《新二十四孝》组画中,简洁明快的画面色彩、粗犷朴素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热烈质朴的印象。整体画面主次分明,造型生动有力,线条流畅自然,看似注重造型,实则偏向写意,体现出她的主观意象造型观。
  在李爱荣的剪纸作品中,最常见的剪纸技法为“锯齿形”、“月牙形”和“水滴形”剪法,其次为“条状”和“网状”刀法。虽然没有现代学院派刻纸那样透视合理、造型准确的精雕细琢,但只用一把剪刀就能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流畅、淳朴自然的作品,也实数难得。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李爱荣剪纸所蕴含的民间野趣与独到之处,使辉县剪纸形成了不同于学院派严谨风格的民间派剪纸。
  2.构图独特
  民间剪纸一般都是把纸对折来剪,展开后是对称的图形,讲究传统构图的形式之美与均衡之美。李爱荣早期的大多作品虽亦如此,但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练和潜心钻研,她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构图视角,给观者以新颖的视觉享受。其作品《新二十四孝》构图尤为独特,除了作品四角的牡丹是对称构图,画面的主体人物与景物都是独立创作剪裁的;透视大胆夸张,将俯视的院落与平视的人物相组合,打破常规引人入胜;构图不局限于物体大小、比例、位置等因素,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如人物周围穿插着花草树木、农具、日月星辰等景物,烘托主体、锦上添花。传统中国画崇尚“留白”的构图之美,其“以一当十”“笔断意不断”的艺术手法,在李爱荣的剪纸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猫咪的尾巴与画面中人物穿的鞋子形成同构;打场的画面以中心的一颗大麦穗代替了成百上千的麦穗粒。这样生动大胆、别具一格的构图着实给观者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拍手叫绝。
  3.造型古朴
  李爱荣剪纸作品的造型具有自然粗犷的原始之美和古朴稚拙的民间之美,其组画作品《新二十四孝》充分展示了这一特色。这组剪纸具有连环画性质,记录了李爱荣从小到大记忆里的一幅幅场景,是具有独创性的一组作品。画面中主要刻画的农家妇女形象就是作者李爱荣的自我写照,记录了她从儿时到中年的代表性场景。人物形象的造型变化极为丰富,单从发型的变化就能一眼分辨出不同的年龄段,从儿时的朝天揪,到成年后两个大麻花辫再到中年时盘成发髻;头部造型的表情也是多种多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活动变化;衣服的造型更是花样繁多,装饰纹样也极具特色,有固定的“锯齿状”图形,也有“月牙形”、花朵、红五星,都从侧面体现出主人公所处的年代,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组画《新二十四孝》中另一重要人物是“父亲”,作品中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男人形象,表情慈祥可亲,衣服装饰性纹样少,但刀刀都传神地剪出了农村男人的衣着服饰,尤其是每幅作品中“父亲”使用的道具,如帽子、旱烟袋、拐杖,还有父亲晚年额头上的道道皱纹、长长的胡子,塑造出形象的真实感。
  三、“意”之深
  1.题材的情感与内涵
  辉县的民间剪纸题材通常为农村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场景物象,比如人物、动物、风景、花卉、瓜果以及民间谚语等,通过象征、比喻、拟人、双关、谐音等手法,创造出物象与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比如“蝙蝠”象征福气、“葫芦”象征“福禄”,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与期盼。李爱荣也创作了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比如山中花草鸟兽,田野劳作情景,山民生活习俗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她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技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比如在香港、澳门回归时,她创作出上千幅蝴蝶作品,表达自己祝愿祖国统一的心声;迎奥运期间,她所创作的迎奥运系列剪纸,虽不如日常农村生活题材的造型生动,但也能表达出作为一个当代农民对祖国2008奥运的期盼之情,对祖国未来繁荣昌盛的美好祝福。
  作品《新二十四孝》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题材所表现的情感与内涵,其中,除了儿时玩耍、干农活、出嫁场景等常见题材外,祭祀、孝敬父母、父亲去世、追忆思亲、装棺入殓等场景均为特殊题材,是尤为难得可贵的民间剪纸艺术题材范围,它所寄托的是李爱荣对其父的追忆与思念之情。根据自己从儿时到成年记忆里的父亲形象创作了二十四幅朴实平淡的生活场景剪纸作品,表现出伟大的父爱与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围城”现象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2008年6月,李爱荣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单,她的剪纸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从李爱荣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了解河南辉县的本土民俗风情、生产生活场景,还能感受到剪纸艺人真挚的情感与最原始的祈盼,对河南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民俗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少华.中国剪纸[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
  [2] 辉县市史志编纂委员会.辉县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3] 彭亚.山野一枝花儿——河南民间剪纸艺术个案研究[J].文艺争鸣,2006(06)
  [4] 彭亚.一位农妇剪下的的美好生活——品李爱荣剪纸《农民生活组画》[J].美与时代,2007(12)
  [5] 盛夏.游刃吐丝:剪纸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6] 李晋.浅析辉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作者简介:
  杨光,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法国的现代招贴画设计与新艺术风格运动及其现代主义艺术存在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预示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它从很多方面表现出现代艺术及其设计艺术都与传统绘画形式拉开了距离。尤其是对招贴画艺术来讲,法国现代招贴画改变了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依赖,形成了与现代主义艺术相关的艺术设计领域的自我特征。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 现代招贴画 设计  “新艺术运动”指兴起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一场
期刊
摘要:邯棉6101是2018年通过河北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棉20180002)。该品种是一个高产、优质双抗棉花新品种。为了实现该品种的顺利推广与正确运用,使邯棉6101在生产推广中能更好的发挥优势,为棉农增产、增收。作者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参试表现,轻简化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尤其是该轻简化栽培技术,有利于应对棉田管理人手少、工值高、植棉效益低的情况,防止盲目简化,且不因简
期刊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正在播出的最新对话城市主题周特别节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来到了美丽的杭州。  大家都知道,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起点城市,与大运河唇齿相依,血脉共存。大运河流淌了1400年的大运河,见证了杭州的经济、文化、风景、民俗、名胜,记载着杭州的时代变迁。今天让我们共同的走进杭州,亲近大运河。  主持人:下面我非常荣幸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栏目邀请到的嘉宾,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
期刊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教授。  20世纪90年代之后,陈传席将研究重点转向美术批评。他提倡“阳刚大气”,以振奋民族精神;提出“正大气象”,改变画坛小巧邪怪现象,这些观点广被众多书画家赞同和实践,形成一股风气。他较早提出反对殖民文化,在题材上提倡民族精神,纠正很多画家错误的创作倾向。近年来,他又
期刊
摘要: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壁画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绘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和墨色壁画,堪称我国汉代绘画艺术的最美地下博物馆,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打虎亭 汉代壁画墓 沉稳绚烂 厚重 朴素  一、概述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两座重要墓葬遗迹,其西墓为画像石墓,东墓为壁画墓,两座墓规模宏大
期刊
摘要:运用比较分析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了赣北地区九江市近60 年冬季降水与翌年雨季即棉花生长季降水间的气候韵律关系,旨在丰富棉花气候年景的预报方法。结果表明:翌年雨季降水量与冬季降水量、雨日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且翌年4月降水量与冬季阴雨日数呈正相关,翌年7月降水量与冬季阴雨日数及降水量均呈正相关。  关键词:赣北地区;棉花;生长季;降水量;韵律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南北城市的传统民居色彩面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色彩语言。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号和象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是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典范,是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将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设计中能展现建筑的丰富形态,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传统民居 色彩运用 比较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
期刊
摘要:倪瓒与弘仁的山水画在意境追求上有相似之处,画面纯净、简淡、萧疏、雅逸,具有冷逸之美。其绘画风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简约的图式;2.意象的空间;3.枯淡的笔墨。他们的绘画来源于生活,强调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画面中所体现的山水精神,及其在澄澈的心灵境界中所达到的超凡脱俗的审美品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研究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冷逸 图式 空间 笔墨  据文献记载,“逸
期刊
摘要:绘画创作规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画面直观感受来讲的构成形式与内容,另一部分是隐藏在构成形式与内容背后的创作情感。  构成形式与内容可以通过构图、色彩、绘画技法等表达出来,形成完整的一幅画作,这主要是体现画者绘画功底的层次。但绘画真正的目的在于传达感情,在于画者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绘画的灵魂所在——创作。绘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指就是画者在无形中感受生活,并主观地提取生活,将其
期刊
摘 要:视觉审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青年群体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视觉审美的重要参与者,加强青年视觉审美的全局性、整体性研究对推进大众美育意义重大。青年处于社会角色赋能较多的人生阶段,重重压力之下,其审美世界呈现出矛盾与焦虑的时代特征。同时,青年群体也在“人之为人”的觉醒、全面发展的诉求及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进行着审美的表达和对抗。笔者认为应结合青年的发展特点,通过建立全民美育共识、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