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来源 :中国输血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121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血浆置换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从2012年8月-2015年3月,所有接受了血浆置换治疗的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同时对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患者每次血浆置换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分别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L)134.13±130.90 vs.58.94±54.06(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L)101.72±99.04vs.47.34±50.10(P<0.05);总胆红素(TBIL,μmol/L)539.47±134.58 vs.311.68±92.01(P<0.05);总胆汁酸(TBA,μmol/L)118.55±45.83,99.49±35.0(P<0.05)。置换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分别为:凝血酶原时间(PT,s)27.83±13.19 vs.18.66±4.02(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65±1.62 vs.1.59±0.28(P<0.05)。患者在第1次血浆置换前与最后1次血浆置换后的预后评分分别为:肝病终末期模型评分(MELD)30.50±5.78 vs.23.17±5.02(P<0.05);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11.50±1.99 vs.10.07±1.86(P<0.05);序贯性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6.83±1.59 vs.7.08±1.98(P<0.05)。结论血浆置换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短期疗效,在临床好转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的随访和加大患者例数的研究。血浆置换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中是1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周末的午后,在锅碗瓢盆杂乱无章的“美食进行曲”声中,在各种菜肉佳肴汇聚在一起飘散而来的香味中,在贪吃鬼弟弟垂涎欲滴的可爱模样中,令人期盼已久的家庭寿司大赛开始了。  我像个经验丰富的大厨,豪气冲天地抽出一张紫菜片,结果大煞风景的是,因用力过猛,可怜的紫菜片被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咔嚓”一声四分五裂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哎,我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耍酷不成,还损失了一张紧巴巴的紫菜片,太夜郎自大
当然,在办公室里有忌语就有宜语,公共关系的辩证法一以贯之地散发着魅力。虽说叫办公室,但你如果在里面办私事、说私房话不但没有人阻止,还会引得同僚兴味盎然地摘耳朵细听呢!不管你披露的是别人的隐私还是你自己的苦处,只要是高保真的新鲜猛料,没有人不啧啧称奇、击掌叫好。中国人自古就有窥私癖,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所阐述: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他们熟识的那些人的丑闻。  在办公室里你红嗑唠得如果太多
目的:体外研究双氢青蒿素(DHA)对人肝星状细胞(HSCs)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HSCs分为对照组以及DHA处理组。应用噻唑蓝(MTT)、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以及亚甲基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