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姆古陶的暖色调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6540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皖西南依然残留着秋色的余韵。这一天,我来到了潜山痘姆乡访古陶。
  自有人类以来,大地上就遍布着用于制造陶的土壤。只需一个契机,有些土壤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成长为陶,并融入人类生活的细节中。
  有一种土壤叫息壤,这是我们的先人对土壤最美妙的称呼,它是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它出自帝尧,由鲧窃出,传至鲧之子禹,然后由禹布施四方,而后,成堤、成坝、成圩、成埂,亦成岭、成坡、成原、成田,成大地上人类最原初的生活器具及工艺品之一的陶。
  据专家考证,最古老的陶制容器出现在中国山西的仙人洞文化中,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万年。而潜山痘姆陶手工技艺的兴起,至今也已有六千多年,其自诞生起即传承不绝,绵延至今,堪称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和“不老树”。
  走在痘姆的街道和村落里,随处可见手端陶罐从塘里汲水回家的村妇。
  潜山市痘姆乡,位于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之称的潜山市中部,大别山东南麓,依着绵延的群山,枕着蜿蜒的潜河,对着奔腾的皖河,靠着崇山峻岭的背景,铺展在矮山田畴之间。为什么会叫痘姆乡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呢?痘姆,這个名字实在是奇怪,总让人想到它肯定隐含着许多秘密,感觉无数的岁月都打包堆叠在其中,但是已经打不开了。就让它“痘姆”下去,就让它令人们想起另一个更著名的地名——“河姆渡”。然后浮想联翩,只感到天地真是神奇,历史真是多姿而又无比厚重。
  当然,如果非要究出痘姆这个地名的由来,也不是不可能,也不是不可“圆”。稍一打听就有了: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善良的老奶奶用单方治服了肆虐本地的天花病毒,挽救了许多儿童的生命,百姓深感其德,尊其为“痘姆娘娘”,遂改地名为痘姆,并建痘姆庵纪念至今。这种说法,无疑是美好的,但无法让人信服,甚至令人失望。历史的深处,一定有一张弓,它射出的箭已经没于时空的微茫中,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只能兴叹而已。
  初冬的乡村,树木依然蓊郁,遍野庄稼的断茬低贴着土地纵横排列,目极之处既有灰蒙蒙的色调,更有翠绿之姿。当快要抵达龙窑的那一刻,一种耀眼的黄从沿途白墙灰瓦中独立出来,让人在凉风中陡然涌入一丝温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随之晕染开来。多次想来此处却又未曾成行,因此它在我心中搁置成了一种象征——关于黄泥小火、大缸小罐、瓦钵陶碗记忆性的象征。现在好了,我终于来了,我相信,正是因为我的到来,它才得以清晰地由象征而呈现出立体的丰姿。
  痘姆是远近闻名的“陶乡”,痘姆陶出自痘姆古窑,痘姆古窑又称为龙窑,它紧贴着大地,长达一百多米,给人一种欲飞腾之感。为何称之为龙窑?难道就是因为它显出了这种欲飞腾之势吗?古老之地,古气氤氲,光一个个的名称就让人遥想不尽。黄泥的山岗与迤逦的坡地上,随处可见黄壤黏土暴露于地表,就是这种特殊的由大禹布施四方的“息壤”派生出的泥土催生了六千年前的痘姆陶艺,而在潜山另一处景点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就有痘姆古窑即龙窑烧制的陶器的古老标本。据《潜山县志》载,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诗称赞潜山的酒具:“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舒州,潜山古称之一;杓,陶制酒具。诗见李白《襄阳歌》,李白回到襄阳,依然念念不忘在潜山盘桓的日子,不忘痘姆窑制作的酒具曾日日依于指掌间。
  暖,暖,暖!这里所有的房子、地面,都带着质朴和暖色,直至从老旧的厂房大门进去,这种黄色渐次丰富起来,这种暖色渐次氤氲开来。一排排低矮的黄墙黄瓦的厂房前后上下并列错落着,仿佛一朵朵黄色的花,开放在起伏的矮坡上。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带着我们往前走,一边讲解,目光中沉淀着笃定与深情,龙窑的前尘往事如数家珍,他的声音飘浮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着丝丝暖意。他是龙窑的主人,并没有一个成功人士的高冷,只是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他的脸上呈现出古铜色,与这里的黄泥黄墙黄瓦很贴近,初冬的阳光从空中斜照下来,身影在黄色的土地上拉得很长,暗与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加深了龙窑的暖色调。
  这是我见过的最简陋质朴的窑厂。这里的先人们就地取土和泥,搭砖建房,烧瓦盖顶,土壁架梁,粗粝简单,没有刻意装饰,保持着泥土的性格。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黄泥矮房、产品陈列室、土路通道,安然坐落在舒缓的矮山上。它的体量不算太大,但是在众多新生代建筑的裹挟下,凸显出一种辽阔——辽阔的黄,辽阔的陶艺精神,辽阔的时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黄泥烧制的生活用品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土陶成为一种记忆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只是研学旅游安排的课程,在他们的眼里只是好奇。而作为取材于泥土的建筑和陶器,呈现出大地的丰富和包容。隔了六千年时空,我无法想象龙窑当时的样子,但是庄严隆重的开窑仪式,足以呈现龙窑的神秘和人们对陶艺的虔诚。如今,由清代在古窑基础上建成的长近百米的龙窑,依斜坡展开,两侧各有六十五个入火口,每个之间间隔一米三左右,远看像蜂巢,每个入火口干柴堆叠。每次龙窑点火都要举行一个仪式,龙窑因仪式而进入一轮又一轮的陶的孕育、妊娠和诞生中。如今,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陶器都呈现和保持着在高天大地垂拱悬托下所独具的姿势,所拥有的特质。无疑,我们的身心所触碰到的是龙窑和陶器内蕴的精神。
  在低矮的厂房里,我见到了正在埋头生产的工人,他们大都是头发稀疏的老年人,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打断他们。他们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手不停地随着制坯车旋转。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土坯房内光线幽暗,散发出的黄色光晕,映照在他们所坐的位置。阳光从屋瓦的罅隙漏进来,形成一束束细长的光柱,能清晰看见屋内的浮尘,这束光落在了他们黝黑的脸上,像刚晒过冬日暖阳般微红,安静而又落寞。在一间间破旧了的土房里,堆满了黄色的黏土,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腥香,混杂着工人们的汗味以及粗劣的烟草味。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从厂房兴建、修缮、拓展到土墙剥落,屋瓦破碎,然后又修缮,一代又一代制陶工人在默默固守传承着陶艺。地上随处可见碎瓦砾,不知厂房经历了多少倒塌重建的过程。选泥、制坯、修坯、上釉、干坯、雕花、烧制,这些陶器的制作过程,让工人们身上烙上了陶的符号。随处可见的一堆堆一沓沓一排排成品,缸、罐、坛、盆、钵……不仅闪现着陶之光,也闪现着这些制陶人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   最让我凝思的,就是这一道道古老的制陶流程,它们连绵成河流,亦似一弯跨越天空的虹。陶艺的制作方法有六种,分别是泥条盘筑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印模(印坯)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泥浆铸件成型法。大约需要十四道工序:找土、晒土、碾末、备料、柔泥、除杂、摸底、接坯、晾干、上釉、晾全干、进窑、成品、出窑,每一道工序都十分严格。每一批陶制品从泥土到烧制完成需要二十五天左右的时间,然后又是新一轮从找泥取泥到烧制的生产。每一轮,需要制陶人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多少眼巴巴的期待啊。一种筚路蓝缕踏歌而行而进的画面在我眼前像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罗中立的《父亲》那样,展现在天地之间。
  在陶器陈列馆,摆放着两百多款陶器,从传统的取暖用具和生活器皿延伸至茶具、餐具、花插、摆件,粗粝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各种不同的产品色彩和纹理也不尽相同,给人以细腻的视觉冲击。轻扣时,浑厚中夹杂着清脆的声响。它们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里面是经过龙窑之火三天三夜烧铸的泥土,表面是为不同陶器精心设计打磨的润滑,而这,通过到访者情不自禁的轻扣中发散出工艺的质感,慢慢弥散于龙窑和厂房的上空。在我离开陈列室的时候,似乎还听到了陶片触地的微响,悦耳中夹带着滞沉,仿佛工人们修坯时泥土的咝咝声,大火烧制陶坯伸缩的哗啦声,以及叩击发出的清脆的绕梁余音。我不禁侧耳细听,又听得并不真切。是的,对于陶,我知之甚少,也许只有那些制作者才能深知陶器的品格,他们才是陶的聆听者。
  大地的灵气、包容和泥土的韧性造就了丰富的陶器,这些被尊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有着一种蕙质天成的美,纯粹而缤纷。在陈列室里,色泽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一种陶的文化韵味在盈盈流动,质朴而迷人。这些光泽和文化意蕴折射出陶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前来倾听古陶的声音。龙窑之于古陶,也许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和人们寄予的期望。
  老旧的大門,黄色的厂房,百米龙窑,在我离开的时候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太阳西斜,天际彤红,龙窑上空的色彩更浓,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我站在一个陶缸面前,它给予我遥远而温暖的想象。
  作者简介:程文文,女,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安徽省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有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报刊。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时候,一到夏天,我就和小朋友一起到河里边游泳、洗澡、摸鱼,还捞过小河蚬。  游泳的时间可以持续很长,一般从麦收前开始先到河边试水,看看水凉不凉(那时候不知天气温度,只有靠感觉),如水不凉,就开始脱衣服下水。先用手往胸前抄水,这样可以避免着凉,适应了再俯下身子到水里慢慢地游。從这一天开始,天天到河里游泳。一般都是中午到河里游,最少五六个人,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人,而且都是会游泳的,
期刊
读书是耕耘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读书必须求精。能熟读几本好书,已经是受益匪浅。  在我读过的书中,四大名著读了两遍,有关帝王传记的书则览阅了一遍。我偏好《石评梅传》和三毛的书,会经常细读深研,而真正让我铭记于心的书,则是《百年孤独》。  我最爱《百年孤独》这本书,并非因其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其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构思精巧独特,以及作品的曲折起
期刊
读小学时,有限的几本课外书,竟然还是借来的。虽然,古有袁枚《黄生借书说》,但我那时还是天真地希望,某一天自己的卧室有个书柜,书柜里摆满自己买的书。无论小人书,还是武侠小说,又或者是短小精悍的杂志散文。  于是,若干年前,我做了个梦,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报亭。三面靠墙的架子上插满着最新的杂志、小说,面对马路的那一面敞开着。里面摆个小的玻璃柜台,柜台下面是几本我最喜欢的书,柜台上面的一角摆个花瓶,一年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翻找儿时的回忆,最多的就是在东北老家……  那时我还小,正值玩劲儿、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外婆家门前不远处有一条大河,我常到河边玩耍,特别喜欢脱掉鞋,光脚跑到浅水区,看着清澈见底的河水从自己的脚背上流过,留下一丝凉意……那是盛夏里独有的爽朗感受,至今想起来还依稀感觉得到那种美妙。  外婆家的院子不大也不小,跟大部分的东北农家院差不多,四四方方,规划着好几个功能区域。房子的左侧是饲养区域,
期刊
晨曦微露,星星也刚从深邃浩渺的天空隐退,没想到今天醒得这么早。重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毕竟早起不是我的习惯。可眼睛是闭着了,浑身的细胞却渐渐活跃,思维也渐渐清晰。生活中的好多事总是事与愿违,没办法,今天得破例早起了。  带上席慕蓉的文集,走上河堤小径。真静,目光在路边的花草上顾盼流转,这些细致而又自足的灵魂正在旺盛的夏季里葱茏着,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气息飘然而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一天也该是早上吧?也
期刊
我小时候上学早,在幼儿园没上大班,直接上了一年级。班里的同学能直接拿起书来读的时候,我还在那里拼拼音呢。学习成绩自然不好,我不敢举手,也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连话都不敢说。看见别的同学上课活跃,成绩也好,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羡慕,觉得人家高高在上,可自己,唉……  到了三年级,我们又增添了一个新学科——英语,教我们英语的老师是一位快退休的老老师,张老师。她中等身材,微胖,衣着朴素,对我们总是面带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再也不为吃穿而犯愁了。偶尔从心底泛起一点往日极端艰苦条件下的浪花,不免总会唏嘘感叹。  初中一年级时,邻居堂哥送给我一双棉鞋,近四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  小时候,物资匮乏。我们家人口多,是全村最穷的一户,能穿上一双新鞋也是奢望的。  印象中,我小时候末穿过一双新鞋,穿得大部分都是哥哥们穿不上淘汰的鞋。到了冬天,脚上穿得仍是破烂的单鞋。实在冷了,就跺
期刊
家母今年八十有余,念念不忘的东西有很多,其中包括那条家蛇。  大约是五十年前,那时农村还是集体劳动,母亲结束了一天的活计,安顿好五个孩子睡觉,才能安安稳稳地坐下来缝缝补补。  乡村的夜晚非常安静,说是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真的不为过。  一日,正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的母亲,突然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宁静的夜晚却非常清晰。胆小的母亲立刻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过去,这一看不要紧,差点吓破
期刊
原谅渺小  就算燃尽一生  也要提供永昼的光明  別抱怨 风起时  左右摇摆  那是不安的闪烁  在理解中燃烧  落下的  不是伤心的泪  燃尽自己 换取温暖  成灰之前  盼望新的光源  黄豆  被豆萁煮熟的只是极少数  毕竟电和天然气更便捷些  可以生产更多的豆酱和豆豉  也有一些被水浸泡  长成豆芽  还有一些被磨碎、沉淀  做成豆腐  而劳苦一生的父母啊  是甘于奉献的那一种  任凭生活的
期刊
那日下午,泗阳作协组织十余名会员到张家圩小史集“东篱花田”游览采风。向来喜欢“沾花惹草”的我,不忍错过这个机会,看着约好的时间快到了,还在单位的我匆匆结束加班,驾车前往。  到小史集了。车行在二四五省道上,右侧河岸线上一片花的海洋,成片成片,花团锦簇,图案造型各异,与路边清清的小河相映,一幅悠长的深秋田园水墨画呈现眼前。  赶紧停好车,如见初恋情人般三步并作两步到“东篱花田”花型拱门处,摆个Po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