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与《剪刀手爱德华》:相隔24年的温暖握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帕丁顿熊》与《剪刀手爱德华》是相隔24年诞生的两部电影,均在大荧幕上获得成功。从影视现实主义表达和异种生物适应陌生文化两个角度看,《帕丁顿熊》与《剪刀手爱德华》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而其结局反差可从题材、创作者和故事设置背景几个因素追溯,时代的进步与宽容使帕丁顿摆脱了爱德华的悲凉宿命,最终迎来幸福的归宿。
  关键词:《帕丁顿熊》;《剪刀手爱德华》;现实主义;结局反差
  作者简介:徐冰冰,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任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
  2014年11月,韦恩斯坦公司出品的真人动画结合影片《帕丁顿熊》上映。这份献给观众的圣诞节礼物票房和口碑双收,所获殊荣包括提名第6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和折桂2015年度《帝国》电影奖最佳喜剧片奖。1990年圣诞节前夕,电影“鬼才”蒂姆·伯顿执导的《剪刀手爱德华》上映,“悲伤却不失幽默和人性情怀”(Marc Lee,2014),一举成为荧幕上不朽的经典。然而,這两部电影的巧合之处,远非仅仅是圣诞献礼和好评如潮。事实上,隔着24年的时空,笔者在《帕丁顿熊》中处处看到《剪刀手爱德华》的影子。极其相似的情节步步推进,却在结局处反转成截然不同的落幕,上演了一场温暖治愈系的《剪刀手爱德华》。
  一、现实主义表现
  保罗·沃德在“动画现实:动画电影、纪录片和现实主义”一文中提到了德国戏剧家与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的观点,即“通过复制现实表象所能呈现的现实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真正的现实主义表达不是“呈现客观事物的表面细节,而是揭示表象之下隐藏的矛盾现实”。(保罗·沃德,2014)由此来看,社会现实和社会表象是两个容易混淆却实为不同的概念。从影片的故事框架来看,《帕丁顿熊》和《剪刀手爱德华》都描述了异族生物进入陌生的文化生态后经历的融入与排斥。其成功不仅仅依靠表面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和幽默元素悦众,更在于对深层元素的讽刺姿态。
  第一,主人公都是异族生物。帕丁顿是一只熊,与人类的差异毋庸多说。爱德华是一位隐居的老科学家发明的机器人,高度智能,却仍然异于常人,比如从未接触除这位老科学家以外的任何人类,拥有剪刀形状的双手和苍白如纸的面孔。
  第二,主人公都因外因进入陌生的人类社会环境。爱德华一个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城堡中,生存状况堪忧。佩格出于关切把他带回家,使其首度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帕丁顿因自然灾难被迫离开了熟悉的家园,漂洋过海来到大都市伦敦寻找容身之地。
  第三,主人公都向往人类社会,并为融入人类社会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发明家捧着厚厚的书本对爱德华进行礼仪知识问答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帕丁顿熊》里也有类似的场景。帕丁顿和叔叔婶婶通过音频学习外国人在伦敦会遇到的情境以及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应对。这两个场景都极具讽刺意味。他们所学的礼仪已经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失去了规范效力。人们不再注重社交时曾代表体面和教养的礼节,也不再对陌生人脱帽点头致敬。主人公初入大千世界,隔着车窗张望人来人往的繁忙街道和灯火辉煌的都市夜景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欣喜与向往让人疼惜。也许正是这种欣喜与向往,促使他们努力融入这个他们本不属于的世界。观众对爱德华和帕丁顿适应人类生活时的笨拙与错乱忍俊不禁,这是电影创作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过,与此同时,观众也应意识到他们对融入人类社会表现出的热忱与真诚,并感受到电影创作对传统文化与人际友爱的良苦呼唤。
  第四,主人公都先后为人类群体所接纳又抛弃。他们的特殊性使其一度为这个世界所接纳甚至欢迎。爱德华的一双妙手使他成为街道上的红人,创作了精彩绝伦的园艺和时尚个性的发型设计。帕丁顿给布朗先生一家带来了久违的团结和笑声,并因其勇抓扒手的壮举见诸报端。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实现融入人类社会的梦想。甚至,几经周折后,一直对爱德华爱护有加的佩格也认为他不适合生活在人群中,布朗夫妇也决定把帕丁顿送到收容机构。“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猜疑和冷漠是人性逃不脱的判决。爱德华与帕丁顿像一滴至清至纯的水,不溶于复杂的人海,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张杀机重重的死亡之网中。他们的内心世界简单而纯粹,可惜,周围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荧幕上是爱德华和帕丁顿人类社会初体验的悲喜交加,而人性冷漠和险恶才是电影真正表现的现实。欢笑之后应是沉重的思考。观众若能看透电影场景背后凸显的文化矛盾和人性弱点,电影创作表达现实主义的使命才算完成。
  二、异种生物适应陌生文化生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首度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揭示生物进化的恒定法则。同样,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也需要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文化,即“通过风俗习惯、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和思维。”每个社会成员都要经过对既定文化的认同、内化和调节过程,即认可这种文化环境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或思想观点,将这些文化信息纳入自己的认知和价值系统中,并根据文化环境的变迁而适时调整自己已经内化的文化信息。(姚俭建,1994)
  爱德华和帕丁顿无疑认同而且向往人类世界的文化,愿意将这种文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并用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文化习惯以适应新的文化。他们穿上人类的服装,适应人类的饮食,并模仿人类的行事举止。然而,他们经历生存文化突变,适应一种陌生文化难免困难重重。爱德华面对女邻居的色诱懵懂,帕丁顿用不惯盥洗室的生活用品就是生动的例子。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包含许多层次和方面。他们能够适应表面的风俗习惯、知识体系和行为方式,却只能止步于此,无法实现对人性层面的共识。
  三、电影结局反差
  人类的偏见和邪恶成为爱德华和帕丁顿无法理解也难以逾越的高墙。观众为善良纯真的爱德华不为世人所容而感到愤慨,为他的爱情只能化为圣诞节的片片雪花而惋惜。24年后,同样的故事开端与发展,帕丁顿却最终赢得了布朗一家的爱,如愿获得一个温暖的家,成为温暖治愈的爱德华。电影结尾布朗一家在雪中嬉戏的场面温馨而美好,我们隐约看到爱德华用一双剪刀手把冰块修剪出爱人的轮廓,冰屑飞舞,美如飘雪,我们也隐约听到圣诞颂歌响起,歌唱着上帝对芸芸众生无差别的爱。此时,不禁发问,相似的故事,为何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一)题材和受众群体
  《帕丁顿熊》是一部影视动画作品,而这类题材的电影是“用美术造型的镜头语言虚拟理想化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可谓是“儿童心中的真实,成人心中的童话”(贾鸣鸣,2008)。“观众所获得的一切现实主义感觉都归因于动画电影的叙事和对现实的逼真模仿,并非它们真的代表了现实世界。”(保罗·沃德,2014)在一部动画片中,观众愿意相信熊可以有人的语言能力和丰富情感,愿意相信冲突和矛盾终会化解,愿意相信布朗一家人可以与一只熊和谐共处,甚至愿意相信布朗一家在危难之际可以化身超级英雄不惜牺牲自己营救帕丁顿。电影的结尾借小熊之口说出了电影的主题:每个人都不同,但每個人都可以融入。人人不同,是为大同。在人口流动和文化碰撞都达到空前程度的当今世界,观众对帕丁顿这个角色或多或少有些共鸣。或许他们曾经有试图融入一个陌生群体的经历,或许他们的经历中也有融入与排斥,因此对帕丁顿的故事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他们愿意相信一个包容和温暖的社会,愿意相信爱能化解所有的冲突与矛盾,而动画片正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梦想和慰藉。虽然观众同样会对爱德华这一角色产生共鸣,正如对帕丁顿产生共鸣一样,但他们对真人电影有更现实的预期和更理性的判断。如果佩格一家和邻居接纳爱德华,甚至爱德华与金成为情侣,则显得“不真实”。换言之,观众对爱德华同情之余,更容易接受其悲剧结局。这两种情绪看似矛盾,实则恰好符合人之常情。
  (二)创作风格和灵感来源
  《帕丁顿熊》的创作者看到商店橱窗里的一只玩具熊,受到启发而创作出一系列以这只熊为主角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符合动画情节起伏、格调温情的总体特点。基于字幕语料库对《剪刀手爱德华》的导演蒂姆·伯顿的风格分析发现,他惯用哥特式的手法,“影片内容诡异而充满想象力,画面阴暗”,而同时又用童真“让观众感受到触动心灵深处的温暖和阳光”。(秦建华2014)这些特点在《剪刀手爱德华》中都得到体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温暖与童真并存,灾难骤然降临无力抵挡,之后在浪漫缤纷中落幕,留下观众落泪深思,似乎正是导演的“招牌手段”。
  (三)故事设置背景
  《帕丁顿熊》的故事设置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伦敦,而《剪刀手爱德华》的故事则设置在保守独立的小镇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而在这方面大城市永远走在小镇之前。由此,虽然帕丁顿与爱德华有相似的命运,但却比他更幸运。
  四、结语
  这两部电影从情节到主题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因题材、创作者和故事发生背景不同,有了一悲一喜截然不同的结局。正如两个人可能有极为类似的成长轨迹,但命运迥然也并非没有可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起承转合,悲欣交集。所幸的是,时代在进步,人类能够包容、认同、接纳甚至欣赏不同的元素。电影紧跟现实,反映现实,在虚拟的世界里演绎真实的人生百态。24年后,这个时代治愈了苍凉孤独的爱德华,帕丁顿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参考文献:
  [1]Marc Lee. Edward Scissorhands Review: A True Fairytale. The Telegraph,2014.
  [2]保罗·沃德,李淑娟.动画现实:动画电影、纪录片和现实主义[J].世界电影,2014(01).
  [3]姚俭建.文化与人的生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4,(2).
  [4]贾鸣鸣.影视动画的叙事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秦建华.基于字幕语料库的蒂姆·伯顿风格分析[J].电影文学.2014(12).
其他文献
不久前,某地一煤矿不幸发生瓦斯爆炸,伤亡惨重。次日晨练时,笔者将这条新闻告诉一位老友听:“已经找到16具遗体了。”不料对方问道,“这是截止到什么时候的消息?”笔者学着媒
1981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我迎着北风从盐碱荒滩的筑路工地往宿舍走,途中隐隐约约看到指导员右手握着一本16开本杂志。我跳下车直奔指导员,忐忑不安地从他手里借来那本杂志,展
1938年3月18日,山西省偏关县城的南门上悬挂着一颗血淋淋的头颅。百姓进出城门,无一不掩面而泣……这颗高悬的头颅,是威震雁北的抗日游击司令、八路军偏关县县长——梁雷。
晋商,指明清两代的山西商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帮。在晋商称霸中华的过程中,立有三座丰碑:驼帮、船帮和票号。清朝末年,山西票号“天成元”康家统领46家晋商票号商会,富
包头市链条输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包头市链条运输机械制造厂,是我国西北地区推一生产链条和输送机械的国有企业。企业曾经有过辉煌,有过重要贡献,但从1994年下半年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肯定了农村改革20年的光辉成就,指出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
摘 要:作为20世纪美国三大戏剧家之一,阿瑟·密勒将古希腊时期的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有效衔接在一起、融会贯通,创造了其独特的悲剧形态。  关键词:20世纪美国戏剧;阿瑟·密勒;悲剧观  作者简介:宋正元(1982.1-),男,湖南会同人,苗族,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
电影《抢钱至尊》讲述了美国后工业时代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被华尔街投资商收购清算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美国自由主义经济传统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商业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不
于德红对事业真是舍得生命的投入。一年365天,他不休一个节假日,没有一天赋闲过。他的老伴嗔怪地说他完全颠倒了厂和家的位置:“厂是家,家是店。”他也不失幽默地说:“家是
又到了“八一”建军节。戎马一生,我对这一天情有独钟。每到这一天,我会想起很多很多。我的一生,经历颇多,然而令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是30年代初在鄂豫皖边区坚持革命斗争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