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外交国际舆论环境报告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基础概述
  2018年的世界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国对外工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借助腾讯指数,就2018年外交领域互联网公开场景舆论展开大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境内外舆论场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热度为基础逻辑,收录全年158个外交事件作為研究样本,覆盖境内八个媒介渠道(新闻、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论坛、博客)和境外六个媒介渠道(境外外文媒体、外媒中文网、港澳台媒体、华语媒体、脸书、推特)的舆论数据,深入体察我国外交进程的受众感知,反映我国外交事务的国际传播情况,勾画舆论变化的新特征,并据此总结若干外交舆论风险。
  二、境外报道情况分析
  (一)境外报道量较前两年显著提升
  2018年境外关注中国外交领域的相关外文报道共计63,643篇,相较而言,比2017年增长了24.4%,比2016年则增长了42.8%,热度提升明显。在报道外媒的国别分布上,美国、英国、印度位居前三,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韩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紧随其后。这些国家媒体密切关注中国外交动态,报道量占全年涉华外交报道总量的41.7%。
  (二)外媒信源关注热度与广度兼具
  对2018年参与中国外交领域报道的境外媒体前一百名做出抽样统计(以媒体报道量排名)发现,这些媒体来自全球五个大洲。其中,亚洲信源最多,达44家,北美洲29家,欧洲14家。不过,在报道量方面北美洲名列第一,其次是亚洲和欧洲。
  如图1所示,外媒信源的全球分布整体呈现出信源来源国家较为多元的特征,说明中国外交活动辐射范围广泛,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同时,北美洲和欧洲媒体呈现出以较少的信源数量生产较多报道量的特征,凸显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话语权中仍占据统治地位,且其对中国外交领域关注热情高昂。


  (三)语种多元化带动受众范围扩大
  2018年涉中国外交领域的境外报道覆盖21个语种,相较2017年丰富了50%。其中,英语报道量占据绝对主流,超过6万篇;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马来语、俄语、韩语、印尼语、意大利语报道较多,使用这些语言的群体构成中国外交的主要外语受众。
  三、舆论特征与风险分析
  (一)外交领域的年度舆论特征
  1. 外交部回应涉外事务展现大国外交风范,关注量级跃升。一是外交部发言人的境外曝光度进一步提升。外交部发言人的言论代表中国立场和态度,如今已越来越多地作为权威信源被境外媒体加以引用和报道。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先进性得到普遍肯定、发言人的曝光度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彰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量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重要性显著增强。统计2017年和2018年的外交部发言人言论传播情况发现,在境外报道量维度上,2018年较前一年增加10.5%;在外媒信源引用方面,欧美和亚洲主流媒体积极转载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言论,成为中国对外发声的借力渠道;在外文语种方面,较前一年丰富了50%,已为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捷克语等媒体所引用,境外受众群体实现进一步扩大。


  二是外交部回应涉外事务展现大国外交风范。中美贸易争端成为2018年最受关注的国际舆论话题之一,外交部就此作出一系列回应,包括3月称“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7月强调“贸易战不会给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和任何个人带来好处”;9月表示“贸易战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损人害己。中国有句话叫‘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讨论谁损失一千、谁损失八百没有任何意义”;12月重申“中国无意与任何国家打贸易战。目前出现的局面的原因和责任是很清楚的,国际社会自有公论”。外交部密集回应中美贸易问题,对内有效抑制负面唱衰声音、树立理性思考导向,表示中方有能力、有信心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并奉劝美方保持冷静,通过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霸气”回应赢得网民叫好。同时,外交部对外坚定、明确地传达中方立场,即“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申明中方不挑起贸易战,也不惧怕贸易战;如果有人主动发起贸易战,亦会坚决捍卫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在诸多国际媒体的注视中尽显大国外交风范。
  2. 民间舆论与外交话语共振效应凸显,有力拉升传播热度。一是基于爱国主义的网络舆论共鸣。2017年,某日本右翼酒店在房间中放置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书籍,我国网民发起“帝吧出征”线上活动展开声讨,而后外交部发声谴责日方,初步形成了官方主流话语体系与民间网络舆论的共振格局。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官方主张与网民舆论往往是并行或发生交汇的,其中存在较大的舆论引导空间。类似事件还发生在2018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王毅在记者会后就“精日”屡次挑战国人底线做出回应,直斥他们为“中国人的败类”,激发舆论强烈共鸣。当日该回应相关报道与网民讨论量达到8.8万条,同时“精日”话题热度被推高至14.6万条,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共振效应显著。
  二是基于救援行动的网民自发传播。2018年,中国领事馆的日本机场救援事件成为危机时刻彰显“祖国力”的典型案例。9月4日,台风“飞燕”过境日本,导致大阪关西机场被迫关闭,近3000名游客被困,预估中国滞留游客750余人。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得知滞留事件后,第一时间与日本机场方面联络,协调并安排专车接中国游客紧急转移。截至9月6日凌晨,实际协助因台风滞留中国旅客1044人,其中包括香港同胞117人,澳门同胞5人和台湾同胞32人。这次反应迅速的撤离行动获得舆论称赞,网民纷纷评论“出门在外,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很有安全感”“身为中国人很自豪”“你们等车吧!我妈接我回家了”,有效带动二次传播和讨论热情,中国也被称为近年来对国民援助需求响应最快的国家之一。


  3. 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出海叙事,构成国际舆论场的新焦点。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央企作为“国家队”走在前列,央企项目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开展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落地,率先接受海外目光的检阅。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紧随其后,出海脚步明显加快并与国际互联网巨头同台竞技。从全年境外传播热度来看,央企经过出海初期的外界舆论考验,投入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相关信息见诸外媒相对较少。而互联网企业具有网络传播基因,进军海外市场相关信息量较大、关注度偏高,目前已成为境外关注的中国企业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走出去”必将受到国际议程的左右和限制,机遇与挑战并存。2018年处于中美贸易争端、地缘政治摩擦升级及全球经济格局变动的时期,这一特征尤为凸显。以2018年12月的华为高管海外被拘押事件为例,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第一时间表态坚决反对,外交部亦多次表示“中方已就此事分别向加方、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立即释放被拘押人员”,外交部发言人指称此事“本质上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权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也违反了WTO非歧视的原则”,为我国“出海”企业的正当权益保驾护航。
  (二)外交领域的国际舆论风险
  1.“一带一路”的舆论风险点。2018年,“新殖民主义”和“债务陷阱”成为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政治经济影响的负面舆论主要落点。例如,8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巨额中资项目、10月塞拉利昂出现非洲取消中资项目“第一单”,部分外媒借机贬低项目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关联炒作中资对外投资“另有企图”,系以债务作为影响他国政策走向的筹码。再如,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吉布提中国海军基地亦被谬称为“因债务被迫放弃关键资产”、危及他国主权的项目案例。事实上,受到中国长期援助、走出发展困境的海外项目不胜枚举,受援国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驳斥外界的错误指责。
  此外,“一带一路”项目的舆论风险点还包括:一是强调中资海外项目存在环境保护风险。西方多家研究机构指称中国海外投资集中于化石燃料项目和传统交通设施建设,将破坏全球气候。二是渲染中国输出先进技术潜藏数字安全威胁。西方智库谣传中国实施“数字丝绸之路”或在光纤电缆中安插后门、进行电子监控。三是猜测中国或借海外合作与项目搞军事扩张。外界担忧中国军民两用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军队在全球的行动能力。四是指责中国争夺全球影响力、试图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例如美国国会呼吁警惕中企在拉美地区基建及通讯领域的发展,再如外媒借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挑拨中印矛盾等。
  2. 针对中国崛起与中国主张的西方论调。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锐实力”等论调,试图在意识形态层面遏制中国崛起的强劲势头。2018年,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境外舆论针对我国最新主张与计划进一步展开攻击。一是中国的多边贸易主张被指与美国政策对垒。面对贸易霸凌主义的逆流,中国推进全球化进程,坚守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多边主义规则。例如,金砖国家就中国提出的打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形成共识,并签署了支持开放和包容性多边贸易体系的声明。该主张被外界认为是对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应,部分舆论以大国关系的零和思维展开解读。二是营销“中国渗透论”限制中国海外影响力。随着中资“走出去”的脚步加快,“中国渗透论”开始具有一定市场。例如,澳大利亚批评人士声称中国寻求在太平洋地区施加影响力,企图施展“软实力”干涉澳大利亚主权与自由。2018年底澳大利亚正式施行《外国影响力透明度计划法案》,要求中国政府人员、孔子学院、国有企业和媒体组织必须注册。三是美国以“新冷战”视角看待中国科技竞争。美方提出“新冷戰”之说应对中国崛起态势,关注领域向高科技主导权之争转移。美国官员高度关切中国科技发展进程,妄称中国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如同窃取美国技术创新的“皇冠宝石”,将长期损害美国的技术优势和经济能力。因此美方采取强硬立场,在对华贸易往来上施加诸多限制,甚至指控中国黑客攻击美国以获取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
  3. 坚守“一个中国”底线的外交进程受关注。2018年5月1日,中国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建交;5月26日,与布基纳法索复交;8月21日,与萨尔瓦多共和国建交。中国建交国总数至此增加到178个,进一步巩固了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舆论普遍认为,与中国建交或复交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标志着国家间关系翻开新的历史篇章。相关舆论风险主要集中在涉台、涉美、经济与军事合作四个方面。一是台湾媒体高度敏感,纷纷报道2018年5月以来,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先后与台湾“断交”,萨尔瓦多成为4个月内第三个与台湾“断交”的“邦交国”,致使所谓“中华民国邦交国”降至17个;二是外界炒作“金元外交”一说,境外舆论将他国意志与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相捆绑,臆测中国使用投资、贷款和庞大的市场作为诱饵,以左右他国政治决断,企图扭曲中国外交关系进程的正义性,对此外交部多次进行驳斥;三是引发美国对其全球影响力的顾虑,美方多次发声称将重新评估与“断交”国的外交关系,甚至从与台湾“断交”的拉美三国召回外交官;四是忌惮中国军事力量介入、在建交国家建立军事据点,相关军民两用项目的开发投资或引发国际舆论风险。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28日至4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孟加拉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研修班”在北京、山西成功举办。研修班学员由来自孟加拉国的19名新闻记者和官员组成。研修班通过主题讲座、参观考察、走访调研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新面貌,探索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媒体业务合作与文化活动交流新模式。本次研修班受到学员们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
期刊
一、引言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重创世界经济,但中国政府沉着应对,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国内经济稳健运行。同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2008年通常被视为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元年。此后,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美国媒体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传播经验及英语语言优势,在塑造和传播他国形象
期刊
2017年6月29日至7月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共同主办、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芬兰”文化交流活动在芬兰赫尔辛基市成功举办。活动吸引了逾3.3万名芬兰民众前来领略和感受独具湘味、多彩绚烂的湖湘文化,期间50多家中外媒体聚焦现场,数个文化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活动在位于“一带一路”西北延长线上被称为“千湖之国”的芬兰掀起了一股湖南
期刊
这里既无风也无雨,除了时不时坠落的大大小小的陨石打破寂静,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等待了数十亿年,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20多天环月飞行,纵览了月球表面星罗棋布的环形山,领略了高山峡谷、层峦叠嶂,终于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这个太阳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陨石坑迎来曙光。2019年1月3日,研制者们决定,是时候让嫦娥四
期刊
讨论人:  于运全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  李 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  张 磊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教授  赵瑞琦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整理人: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期刊
一架中国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并传送回了这片从未探索过的月球背面的图像。据中国媒体报道,嫦娥四号在当地时间上午10点26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上午2点26分)降落,并首次拍下了月球背面"近距离"照片。嫦娥四号将尝试探索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冲击坑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火山口。这个区域,深8英里(13公里),直径1,600英里(2,500公里)。它还将进行矿物和辐射测试,让科学家首次有机会探测月球背面的物
期刊
当前,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渐得到普遍认同。然而基于历史、政治、文化等综合因素,中国既受到世界关注,却也屡遭西方媒体阵营的抵制,“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本文将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西班牙语的对外传播为例,结合60多年的传播
期刊
国际关系中的多元主体——政府组织、跨国公司、非盈利机构甚至普通用户等,在世界舞台上都有传达自己价值主张并使其话语得到国际认同的意愿。理论上,借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可以更深层次地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快了传播内容的生产、传播速度。  一、人工智能本身即是一次全球传播  人机围棋大战是一次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精心策划的国际传播案例。2016年3月,谷歌公司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近两年相关机构遴选出各类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和优秀文化与主流价值的多部文学和影视作品,以俄语、印度尼西亚语、塞尔维亚语、蒙古语、捷克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种,将包括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
期刊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好、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三篇。  一、调研说明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