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让学生特别是那些个性有缺点的学生始终生活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得以正常地发展。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用心去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孩子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你永不放弃去探索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现在的孩子真难管”几乎是每个教师的口头禅。其实并不是孩子难管了,是孩子的生活方式变了,智商提高了,我们还用老办法,老眼光去看他们。看到一个孩子“屡教不改”就想放弃,这种做法是大不可取的到底该怎么去爱呢?“爱要爱得深沉,爱的持久——不要轻言放弃”这是我在几年教育工作中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师爱:
一、走进孩子心灵——了解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用爱心和诚心去换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以朋友式的平等的爱真心地关心学生,爱学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才能自然的走到学生中间,帮他们分忧解难,分享他们的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的献给学生时,学生不仅会把我们当作教师,最重要的是当作知心朋友,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爱意浓浓。
二、行动起来——关怀
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因为后进生更加需要老师那注视的目光,对他们投以温和的眼神,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
三、爱是平等——尊重
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四、润物细无声
对学生的爱应该在点点滴滴之中,在每一件小事当中,,比如说他的一次迟到,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一次没有遵守学校纪律……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都应该耐心的去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让我们天真无邪的孩子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能养成了说谎的坏毛病,可能不爱护环境,记住孔子说的话吧,我想对我们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教师执着的坚持下返璞归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在我们爱的滋润下,学生们的未来会更灿烂。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有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就会是一个好老师,如果老师像父母那样热爱学生,他就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籍,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要是他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与之沟通,从而激发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他们才乐意打开心灵的窗户,接受教育。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坚持“冷处理”,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学生给狠批了。
总之,爱要深沉,爱要持久,他不是我们夏天吃冰激凌,图一时的凉爽。教育事业是要为国家培养栋之才,是百年树人的基业。不要对任何一个孩子轻言放弃——人之初,性本善。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给女儿的一封信》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现在的孩子真难管”几乎是每个教师的口头禅。其实并不是孩子难管了,是孩子的生活方式变了,智商提高了,我们还用老办法,老眼光去看他们。看到一个孩子“屡教不改”就想放弃,这种做法是大不可取的到底该怎么去爱呢?“爱要爱得深沉,爱的持久——不要轻言放弃”这是我在几年教育工作中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师爱:
一、走进孩子心灵——了解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用爱心和诚心去换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以朋友式的平等的爱真心地关心学生,爱学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才能自然的走到学生中间,帮他们分忧解难,分享他们的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的献给学生时,学生不仅会把我们当作教师,最重要的是当作知心朋友,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爱意浓浓。
二、行动起来——关怀
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因为后进生更加需要老师那注视的目光,对他们投以温和的眼神,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
三、爱是平等——尊重
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四、润物细无声
对学生的爱应该在点点滴滴之中,在每一件小事当中,,比如说他的一次迟到,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一次没有遵守学校纪律……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都应该耐心的去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让我们天真无邪的孩子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能养成了说谎的坏毛病,可能不爱护环境,记住孔子说的话吧,我想对我们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教师执着的坚持下返璞归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在我们爱的滋润下,学生们的未来会更灿烂。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有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就会是一个好老师,如果老师像父母那样热爱学生,他就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籍,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要是他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与之沟通,从而激发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他们才乐意打开心灵的窗户,接受教育。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坚持“冷处理”,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学生给狠批了。
总之,爱要深沉,爱要持久,他不是我们夏天吃冰激凌,图一时的凉爽。教育事业是要为国家培养栋之才,是百年树人的基业。不要对任何一个孩子轻言放弃——人之初,性本善。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给女儿的一封信》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