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7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天天进餐,又天天八厕,吸收养分并排出废物,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给生命以能量与养分,其中的原委尽在消化系统中。
  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道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终止于肛门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肛门等器官。就长度而言名列体内几百个器官之首,约7-9米。其中,食管长约25-30厘米,胃腔长约30-40厘米、小肠长约5-7米、大肠长约1.5米。它们的分工大致是:
  口腔接纳食物,并进行咀嚼处理后送入咽部。
  咽部包括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等三部位,负责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另外,此段在医学上有重要地位,如鼻咽部是鼻咽癌的高发区域;口咽部有扁桃腺,容易发生化脓性扁桃腺炎;喉咽部有声带,患病后可引起嘶哑甚至失声等发音障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人胃,并防止呼吸时空气大量进入消化道。
  胃容纳经过咀嚼的食物,并进行消化形成食糜,再送人小肠。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负责对来自胃内的食糜实施进一步消化,并吸收人体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糖分等养分。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与直肠,负责接受来自小肠的内容物,吸收其中的矿物质与水分,剩余的残渣则形成粪便储存于结肠末端(乙状结肠),最后排入直肠引起便意,意味着你该入厕了。值得注意的是:盲肠的后内侧壁伸出来一条较小的、手指状小管,容易发炎,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阑尾炎。另外,直肠段也是癌症的高发部位,谓之直肠癌。
  肛门属于消化道的终端,是粪便的出口,容易发生痔疮、肛裂等疾病。
  消化腺
  人体共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脏等5大腺体。
  唾液腺位于口腔中,分泌唾液(俗称口水),内含淀粉酶,负责消化淀粉。
  胃腺位于胃内,分泌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负责消化蛋白质。
  肠腺位于小肠内,分泌肠液,对多种营养物质有消化之功。
  肝脏位于消化道之外,分泌胆汁。通过胆道进人小肠,负责消化脂肪。
  胰脏位于消化道之外,分泌胰液,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都有消化作用。
  职能
  消化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一专多能”:
  “一专”
  指其独特的消化作用,即摄取食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人体代谢与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与养分。消化作用包括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两种类型:
  机械性消化指吃人食物后通过口腔咀嚼、牙齿磨碎、舌的搅拌、吞咽以及胃肠肌肉等一系列活动,将大块食物变得碎小,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然后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一直推移到肛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将复杂的营养物质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简单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的过程。
  两者同步进行,一起完成消化与吸收,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多能”
  多能与消化系统某些特别器官有关。以肝为例,为脂肪消化提供胆汁仅是其多种功能之一,另外还有解毒,调节血糖,制造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胆固醇等多种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成分之功。
  再说胰腺,除了分泌胰液助消化外,还承担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与生长抑素等与血糖调节相关的重要激素。一旦胰腺出了问题,糖尿病便会找上身来。
  而且,消化系统还分布有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叫做“腹脑”,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与大脑一样发挥着相互进行信息传送的作用。另外,肠子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拥有人体70%的防御细胞,如曾被视为多余的器官——阑尾,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默默地为防疾疗病做着自己的贡献。
  常见问题
  人体无处不是病魔纠缠的对象,消化系统也不例外。
  常见病
  炎症食管炎、胃炎、胃一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肠炎(如局限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等。
  传染病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及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寄生虫病蛔虫、蛲虫、钩虫、鞭毛虫、绦虫、姜片虫、线虫、阿米巴、吸虫等。
  结石病胆结石、胃结石等。
  消化道功能异常食管痉挛、胃痉挛、胃动力不足、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腹泻、胀气等。
  肿瘤良性肿瘤有纤维瘤、脂肪瘤、肌瘤、息肉(如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等;恶性肿瘤则有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等。
  信号与诊断
  消化系统患病往往有厌食、呕吐、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临身,可通过粪便常规、血液检查(如肝功能)、内窥镜(如大肠镜、小肠镜)、x线、B超、cT、磁共振等生化或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得确诊。
  消化系统疾病有慢性病多(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炎等,容易反复以致多年不愈)、癌变率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变为胃癌、慢性肝炎演变为肝癌、肠息肉演变为肠癌)、季节性强(如痢疾多发生在夏季,病毒性肠炎多在秋冬季)等特点,就医时须向接诊大夫说清病史,尽量减少诊断治疗过程中走弯路。
  预防
  比起其他系统疾病来,预防对远离消化系统疾病更有价值,所以要牢牢抓住以下要点:
  管好嘴
  没有哪个系统与饮食的关系能像消化系统这般密切,绝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与吃喝不当或多或少有牵连。
  所以,遵循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安排你的一日三餐,做到蛋白质、脂肪、糖类(包括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摄取全面且均衡,做好食物的清洁卫生,堵塞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入侵通道,有嗜好烟酒、偏爱麻辣烫、暴饮暴食等恶习者务必纠正或戒除。
  勤做运动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提升食欲,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化解压力。稳定情绪
  相当多胃肠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起因于情绪障碍,生活或工作中的过大压力,造成紧张、焦虑、愁闷,对“腹脑”无疑是一种恶性刺激,随着敏感神经的紊乱,胃肠功能乱套,疾病就跟上来了。故学会调控情绪,借助于运动、欣赏音乐、旅游、休闲、看喜剧等方式化解压力,有助于增进消化系统健康。
  谨慎用药
  不少药物对消化器官,尤其是肝、胃、肠有害,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强的松、地塞米松、痢特灵、红霉素、利血平、洋地黄、抗菌药等。
  对策:生了病请医生处方,尽量避开上述药物。非用不可者,不妨在饭后服用,或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思密达),将药物之害减到最低限度。
  接种疫苗
  如肝炎疫苗(包括甲肝疫苗、乙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胃幽门螺杆菌疫苗等,为消化系统建起一道防病的“马奇诺防线”。
  健康新知
  ◇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堪称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
  ◇肠比心、肝等器官更容易生病,全国约有3000多万人承受着慢性顽固性肠道疾病的困扰,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之多;其中白领一族的患病率高达24%以上。
  ◇大豆低聚糖是最无可挑剔的营养肠道的佳品,它不会被消化系统分解吸收,也极少被其他细菌所利用,几乎能全身到达“岗位”——肠道,促进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生长。
  ◇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喜欢吃各类杂粮、新鲜蔬菜,并适量饮用红葡萄酒的人,发生肠癌的几率较普通人低50%,原因在于红葡萄酒中含有阿司匹林成分。因此,谷物+蔬菜+红葡萄酒的饮食模式,被形象地称为“防癌组合”。
  ◇肠道寄居着多达100兆的细菌。100兆是个什么概念呢?地球上的人口约有45亿人,而100兆相当于45亿的2万倍以上。如将一个人的肠内细菌排成一列,其长度约可绕行地球2周多。这些小居民如同人类一样,也喜欢群居,一般是同一种细菌聚集一起,形成一个大家族,科学家命名为“肠内细菌丛”或“肠内植物群”。
其他文献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P53在调节宫颈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1-3],而作为细胞周期调控基因TGFβ1、P53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对P53和TGFβ1在宫颈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旨在探讨P53和TGFβ1作为宫颈癌诊断指标的可行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