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县稻瘟病发生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分析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9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稻是重要的农作物,对稳定粮食需求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稻瘟病等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基于此,对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稻瘟病的防治能力。
  关键词 稻瘟病;发生原因;综合防治;广西隆林县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9.014
  1 稻瘟病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1-2]。
  1.1 苗瘟
  苗瘟主要在秧田发生,根据秧苗受害时期又分苗瘟和苗叶瘟。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生,不形成显著病斑,病苗基部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并枯死。苗叶瘟只在三叶期后发生在秧苗叶片上,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1.2 叶瘟
  叶瘟一般在本田叶片上发生,因气候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表现有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等4种类型。
  1.2.1 慢性型
  慢性型是叶瘟常见类型,病斑为梭形或纺锤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由三圈一线组成,最外圈为中毒圈,淡黄色,内圈是坏死圈,褐色狭长,中央崩解圈,灰白色,病斑中央连外圈的叶脉变为褐色线,两端延伸至健部组织,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灰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出现在成熟稻叶上。
  1.2.2 急性型
  病斑暗绿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部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在感病品种上出现,在适温、高湿等有利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稻株嫩绿叶片上最易发生。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若天气转晴,气候干燥或药剂防治后,急性病斑转变为慢性型。
  1.2.3 白点型
  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在病菌侵入嫩叶后恰遇天气干燥或土壤干旱的情况下出现,当气候转变为适温高湿,可以迅速转变成急性型。
  1.2.4 褐点型
  病斑呈针头大小褐色小点或有黄色晕圈的稍大褐点,斑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上。
  1.3 节瘟
  病节初生褐色小点,病斑逐渐环状扩大至节,病节上产生灰绿色霉状物,后期病节组织破坏,病株易折断、倒伏。一般多发生在穗颈以下第1~2节。
  1.4 穗瘟
  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分别称为穗颈瘟、穗轴瘟和枝梗瘟。病斑初期呈黄褐色水渍状小点,随后不断扩展,围绕穗颈、穗轴或枝梗,最后成为灰色或灰黑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水稻螟虫造成的白穗相似,只是穗轴上无虫孔,穗子在穗颈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穗颈部有灰色霉状物而区别于螟害。发病迟的水稻瘪粒增加,千粒质量降低,米质差。
  1.5 谷粒瘟
  谷粒瘟一般发生在谷粒颖壳或护颖上。谷粒上的病斑变化较大,其中以在乳熟期症状最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绿色霉狀物,随着谷粒黄熟,后期不明显。迟发病的,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点。
  2 隆林县稻瘟病发生规律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早稻苗瘟、叶瘟一般4月上旬发生,5月中下旬流行,穗瘟6月中下旬流行。晚稻苗叶瘟7月中下旬发生,叶瘟9月上中旬发生,穗瘟10—11月中旬发生,高寒山区乡镇发生时间晚些。不同年份、降雨时间、雨量、雨日多少等均能影响病害发生规律。
  总的来说,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大致可归纳为3点。1)发病时间相对较早,通常是从5月初到6月初,此期间阴雨潮湿,容易发生稻瘟病。2)稻瘟病具有比较高的传染性,传播速度极快。3)稻瘟病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温度高于25 ℃且相对湿度超过90%时,稻瘟病容易发生和传播[3]。
  3 稻瘟病发生原因
  3.1 品种的抗病性
  不同抗性的品种病害发生具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而言,茎秆粗壮、剑叶挺立的品种更具抗性。此外,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具有不同的抗病性,在种植生产中,最敏感的时期是苗期3~5叶、分蘖期和抽穗初期。
  3.2 品种布局
  在同一区域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容易导致稻瘟病发生。因此,在水稻种植生产中,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地区,稻瘟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比较高。
  3.3 气象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瘟病的重要气象因素。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原体的生长发育中,湿度主要影响病原体的萌发和入侵。
  3.3.1 温度
  稻瘟病一般在旬平均气温25 ℃时开始发生,最适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4~28 ℃。当温度连续10 d达到24?28 ℃时,稻瘟病会扩散传播。若水稻遭受连续数天低温之后,再转正常温度,稻株抗病性会显著降低,特别是夜间低温15 ℃或以下时,对稻株抗病性影响尤为明显。晚稻抽穗期间遇寒露风骤然降温,常常会加重穗颈瘟的发生[4]。
  3.3.2 湿度
  一般平均相对温度90%以上,有利病害发生。雾多露重,天气闷热又时睛时雨,雨日多持续不断,阴雨连绵或湿度大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孢子形成量多,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如果在水稻生长的7—8月期间降雨多,日照少,则稻瘟病发生率较大。此时恰逢中稻的抽穗期,经常引起穗颈瘟。
  3.3.3 光照
  光照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会使稻株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病害易发生。山区稻瘟病重于平原主要就是因为山区多雾露重,日照不足。   3.4 栽培管理
  3.4.1 肥料
  稻瘟病是肥病,肥料尤其是氮肥的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当氮肥施用不均匀时,尤其是在氮肥施用过多时,往往会发生病害。过量施用或一次全施速效氨肥会导致稻瘟病发生。在保肥力差的砂壤土中过量施用氮肥病害发生严重,在黏土中施用影响较小。偏施、迟施氮肥会造成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叶片浓绿披垂,株间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高,既降低植株抵抗力,又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加重病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施磷钾肥可使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3.4.2 灌溉
  水稻灌溉水平既影响田间小气候,又影响水稻抗病性。长期深灌或冷水串灌,会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稻株根部发育不良,降低稻株活力和抗病性。深灌会使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加重病情。若科学灌水,分蘖前浅灌勤灌,分蘖盛期浅湿交替,够苗晒田,抽穗时湿润灌溉,可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性,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减轻病情。
  4 稻瘟病综合防治对策
  4.1 及时处理病草和病谷
  秋收后将病草、病谷另行堆放,集中烧毁;不用病草搭棚、捆秧把及催芽盖种。病草先用,病谷先吃。
  4.2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最好选用丰产性好的不同抗病基因的抗性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
  4.3 做好种子处理
  水稻的选种非常重要,应选择颗粒饱满的优质种子,以确保水稻正常生长。选种后,用85%强氯精300~500稀释液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000稀释液浸种消毒。早稻浸24 h,晚稻浸12 h,清水洗净后催芽。也可用2%福尔马林消毒:先用清水浸种24 h,晾干后进行药剂浸种或闷种消毒,浸种消毒办法是将谷种浸入2%药液3 h;闷种只需闷20~30 min,然后取出堆起,其上用尼龙薄膜或湿麻袋等覆盖8 h,消毒后种子洗净再催芽。一般而言,气温在20 ℃以下采用浸种消毒法,气温在20 ℃以上用闷种消毒法[5]。
  4.4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
  抗病良种采用良法栽培,其優良性状才能得到发挥。在栽培过程中,以水肥管理对防治稻瘟病作用较大,原则上要求合理施肥、科学用水。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足,追肥早,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不偏施、迟施、过量施用氮肥。分蘖前浅灌勤灌,分蘖盛期浅湿交替,够苗晒田,抽穗时湿润灌溉,以增加土壤通透性。
  4.5 药剂防治
  如果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则必须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密切关注病情发展,若发现稻瘟病斑点,尽早应用药物防治。连续降雨天气好转后,适当干燥田块并注意稻田的通风透光,尽快恢复稻株正常生产,提高水稻的抗性。在稻瘟病区,防治叶瘟要在秧苗3叶期、分蘖期各喷1次药;防治穗瘟要在破肚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药。
  防治稻瘟病常用药剂类型有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以及使百克乳油。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 000倍液,每667 m2用量60~75 mL(g)。使百克乳油属低毒杀菌剂,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每667 m2用量40~60 mL。
  参考文献:
  [1] 文成.稻瘟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10(07):32-34.
  [2] 纪艳.水稻稻瘟病的类型、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02):111.
  [3] 颜先文.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家科技,2016(05):435-435.
  [4] 宋爱丽.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9):99.
  [5] 王维超.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05):165-166.
  (责任编辑:刘 昀)
其他文献
摘 要 豌豆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栽培历史十分悠久。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冬春青豌豆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太平镇种植冬春青豌豆的环境优势,同时介绍了太平镇冬春青豌豆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以供相关冬春青豌豆栽培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 冬春青豌豆;环境优势;无公害栽培技术;云南省施甸县太平镇  中图分类号:S643.3 文献标志码:B DOI
摘 要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注重优质的大豆品种选择,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对大豆的种植效益以及总产量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对大豆的栽培现状、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策略。  关键词 大豆品种;种植效益;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9.009  对大豆产量造成
摘 要 鲜食玉米鲜嫩香甜,富含糖、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基于此,分析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促进国家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高产高效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9.016  改革开放
1 蔬菜产地价下跌,批发价小幅下跌,零售价平稳rn1.1 蔬菜产地价环比多数跌,总体下跌rn第17周(2021-04-26—2021-05-02)重庆市22个主要地产蔬菜监测品种均价3.54元(千克价,以
期刊
为探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国营贝江河林场营造林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案例分析法、实地探究法,结合融水县国营贝江河林场营造林基础信息,探析了融水县
油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油茶种植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基于此,针对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的油茶种植技术和管理工作展开探讨,分析油茶作物在那坡县的发展前景,
摘 要 桉树营林期间,白蚁的为害具有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对桉树为害极大,会造成桉树营林地经济效益下降,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充分发挥桉树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加强对白蚁的防治工作,提高林地病虫害防治措施、日常管理力度缓解白蚁对桉树所造成的为害。基于此,针对桉树营林中白蚁为害展开分析,探讨白蚁的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 桉树营林;白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C
摘 要 作为国内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推动林业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加大营林生产管理力度,调整生产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营林生产管理方案。基于此,提出加强营林生产管理成效的具体方案,希望可为相关工作者一些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 营林生产;发展方向;具体措施;高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对所处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关注。林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林业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有效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好森林保护。基于此,详细分析和探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及有效策略,以推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摘 要 在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的背景下,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七坡林场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现状,探究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七坡林场  中图分类号:F326.2;S75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