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石刻与文学研究的新探索——读《宋代石刻功能的多元透视与文学个案分析》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石这一活动上古即有之,起初主要是为了实用目的而刻.自秦汉迄晚唐,石刻的功能经历了由实用至传世的渐变,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新变.石刻被宋人广泛应用到政治、文化、文学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大.宋人对于石刻的自觉运用,反映了宋人强烈的当代传播意识.王星著《宋代石刻功能的多元透视与文学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简称"王著")正是从文献学、文学及传播学等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石刻作为传播媒介所发挥的多种功能,以此反映宋代政治文化的动态变迁,同时以大量石刻文学作品为例,充分论述了石刻在文学创作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该著资料丰富、考证缜密、论述详尽、别开生面,开拓了石刻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进境.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班主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骨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立德树人视域,分析了高校班主任的职责定位、必备的专业素养,浅析高校班主任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班主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班主任是承担学生工作的有生力量,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
我来到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读硕士已经一年多了,这段时光里,有过绞尽脑汁的思索、有过坚持不懈的文献查阅、有过深夜凌晨的奋笔疾书、有过一丝不苟的文字校对、还有过成果落地时的暗自喜悦……细细回想,感慨良多。  一、结缘公关  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发表了2篇文章,入库了2篇MBA教学案例,参加了2次比赛,其中一个是2020年(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国地区选拔赛(获得了一等奖),另一个是2021华文公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结构框架对该系统的完善运行具有支撑保证作用。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构建组织领导、课程体系、实施路径等三个结构框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运行。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结构框架  课程思政建设结构框架对该系统工程的完善和运行具有支撑保证作用。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其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型高校有所不同,要根据其特殊性研究探讨其结构框架问题。  一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改造,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不是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教育事业属于人力资源供给范畴,面对供给侧改革背景,高职院校面临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求,全面提高人才输出质量,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本研究主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和价值,相应的也增加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因此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出现了焦虑心理。本文从工作性质角度和激励机制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焦虑心理的成因进行探究。进而有针对性的结合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特点提出焦虑心理的纾解应对措施,让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以更为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之中,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改革,为高
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努力探索建立坚强有力、团结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列宁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与水平;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的健康发展.这些思想为推进俄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组织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
小说故事层的人物之间、叙事层的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叙述层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同关系,小说修辞的认同机制由此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综合考察小说修辞的多重主体间性,深入把握小说修辞认同机制的基本构架,可以建构一种有效的小说评价体系.通过认同维度可以深入理解人物主体、叙述主体、创作主体的精神结构,考察小说修辞主体建构的完善程度;通过认同向度可以清楚辨识外在型权威、内在型权威及个人型权威主导的不同认同方式,评估小说修辞交流过程的协调程度;通过认同强度可以明确衡量认知维度的冲击力、审美维度的感染
17到20世纪,西方在商品检验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中棉花检验及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代表性.18世纪末至19世纪,全球棉花贸易持续增长,西方棉商在买卖网络中逐渐确立并完善棉花等级标准制度.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权力的介入和主导,棉花质量等级标准制度转变为国家级权威经济管理制度.中国于19世纪70年代加入全球棉花市场,面对西方完善的棉花检验及棉花等级管理制度,中国棉商以整合传统、吸收现代、交融互促的方式应对压力.20世纪20年代,中国棉商初步构建了以上海、天津、武汉为中心的棉花检验
20世纪30年代伊始至40年代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自觉阶段."自觉"是针对"自发"而言的,其判断标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标志性成果和总体性态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系统译介、世界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引导为背景,突出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观念的理论自觉、对无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身份的一致认同和对新人新作与文学现状的主动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觉的意义在于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较好地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成
《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构造了由行为导向、适用限定、效力控制构成的原则体系,并结合生活经验和司法经验进行了规则化作业,奠定了原则裁判的基础、搭建了解释论的框架、确立了适用的双层结构,有效回应了公序良俗的不确定性困境.然而,基本原则体系逻辑的模糊、公序良俗原则与规则的衔接不畅、公序良俗的抽象表述,决定了《民法典》回应困境的局限.在现代经济社会结构下,当民法本身因其自身统一价值体系的消解而丧失自足性时,有关公序良俗的界定,就必然要从作为现代社会根本筹划和国家统一秩序的宪法中寻求.法律适用者游离于宪法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