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替国际物价上涨背黑锅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ma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从“稳定世界物价的一等功臣”变为“破坏物价稳定的主犯”、中国向全世界提供廉价商品“已成过去”后,加拿大央行刚发布的秋季报告称,中国对石油和矿产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推升世界商品价格。前一阶段,国际舆论曾出现称“中国输出通胀”的苗头,但没有炒作起来,此番是否出现新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应该看到,出现这种议论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有升温的可能。强调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因素”表征了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不仅影响着国内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影响着国外居民的生活起居;不仅是国内政策决策部门关注的对象,也是国外政府决策的参考因素。作为崛起中的开放型大国,中国物价的风吹草动日益受到关注不足为奇。
  进一步看,“中国输出通胀论”有所抬头的背景是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高企,既然这一压力在未来并不会明显缓解,有关“热议”就不会轻易消弭。权威部门预测,2008年的CPI将增长4.0%,奥运年的物价压力仍不会逆转。可以想象,明年中国将受到更多关注。
  其次,考虑到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低端产业中的比重,国内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几乎看似是顺理成章的解释,然而,这样的逻辑实则经不起推敲。从别国的角度看,中国商品价格会否导致其国内价格的上涨并不取决于中国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化,而取决于中国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地商品价格的变化。中国商品能够抑制世界通货膨胀,不是因为中国商品的价格一直在走低,而是与其他替代国的商品相比,中国商品的价格更低,并且市场的份额也在增加。这样看,即便中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开始上升,只要绝对价格仍低于世界同类商品的平均价格,同时中国商品市场份额仍保持上升,那么,进口中国商品就能够压制世界的通胀率。
  国外相关利益应该明白,本国通胀的真正威胁并不是来自中国商品价格的微弱上升,而是那些威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短视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将导致本国无法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这意味着国内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近年来,美元步入疲软周期,与此相连,至少自去年开始,美国从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从欧洲进口商品的价格都在持续增加。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9%,对于那些利润单薄的服装玩具等出口产业,中国企业不得不抬高以美元表示的价格。雷曼兄弟公司最近公布的研究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出口的美元价格同比上涨了4%,这与同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体相当。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和出口价格扣除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后,总体上仍然是下降的。也就是说,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实际上并没有上涨,以美元计算的价格之所以上升完全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迄今为止,中国CPI的走高主要是因为食物部门价格的高企,而食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微乎其微。这是中国物价上涨不会传导到国际市场的原因。
  最后,国外为何如此关注中国的物价变化?答案恐怕还是在其本身。比如,最近一两年,韓国经济增速并不抬高,但交通、水电、房价等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物价不断上涨,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韩国急需为此找到替死鬼。然而,这些非贸易部门价格的上涨到底与中国有多少联系呢?
其他文献
今年暑期,我带了几个学生回安徽老家调研。当听到乡干部说,现在农村只剩些老弱病残在种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留在乡里的也不愿再种田,有学生忧心地问:“十年后,谁来种田啊?”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我们称呼“工人叔叔”、“解放军叔叔”、“农民伯伯”,从此农民在我印象中就是憨厚的长者。但如今“农民伯伯”不种田了,种田的是“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  调研回来后查阅资料,我发现务农人口严重老化是全国性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成效.如何把握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方向,需要分析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目标,需要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