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以来东北地域山水画的发展及成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81065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东北地域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一直未被纳入传统山水画的主流,直到20世纪以来,东北地域山水画才开始得到初步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初具东北特色,本文对这一时期东北山水画的具体发展及其原因作出论述。
  关键词:东北 山水画 发展 成因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以传统山水艺术笔墨语言系统为基础,充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经过近一百多年的探索,终于在当代初步建立了具有独立审美意象、服务于东北地域题材的笔墨语言系统。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语言以具象造型入手,立足于挖掘和表现东北地域文化及其审美内涵。
  一 “师自然”与“师传统”让东北地域山水画面貌初显
  东北地区可以用来做山水画题材的有三类,即山地、平原和湿地。笔墨语言的探索最终落实在某一具体的题材上,围绕这一固定的题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演绎。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有孙恩同、宫鸿友、于志学、李广滨等,孙恩同把研究对象具体化为长白山地区,尤其是对落叶松的刻画最为精彩,宫鸿友同样立足于长白山地区,在他笔下的长白山天池、瀑布十分壮观,还有长白山林区秋季色彩斑斓的五花山在他的笔下同样十分精彩。于志学和李广滨二位画家则分别把笔墨语言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为冰和雪,对冰雪下的长松巨木、林海雪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有佳作问世。另外,根据笔墨语言与传统山水的承接关系分为“师自然”和“师传统”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这两种思路应该并肩前行。“师自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山川物象本身的自然形象入手,力求表现自然本身的细节和面貌。观此类山水画作品,泥土气息扑面,松涛之声在耳。孙恩同等老一辈东北山水画家大多如此,但在追求笔墨语言自身独立性的艺术主张面前可能显得缺少个性和具有符号化特征。“师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笔墨语言入手,在锤炼传统笔墨的同时寻找与此笔墨语言相一致的客观物象,一旦遇到适合表达的物象就会运用自如、迎刃而解。这类作品,风格语言强劲,视觉意识突出,令人过目不忘。程健等当代山水画家是这类风格的代表,如其十一届美展铜奖作品《春风将至》,画面笔法以龚贤的豆瓣皴为基础,加以李唐的斧劈皴,墨法以焦墨为主加以湿墨晕染。此研究方法在主张“师自然”画家的眼中看来思路过于狭窄,仅仅关注一点而缺少对生活的广泛感受。但实际上,这两种笔墨语言的研究及方法是殊途同归的,综合理解、全面使用是最为理想的。
  有的山水画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笔墨语言本身,突出笔墨语言的形式意味和符号性,往往不会局限于某一具体题材内容的研究。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是卢禹舜、卢志学等人。笔墨语言本身也是由传统可循的,卢禹舜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文脉来源,他对唐代大小李将军以来的北派山水,以及南宋董源、巨然以来的南派山水的融会贯通式的研习中建立了他自己对传统山水画图式语言的理解,之后取得的成果,把北派的刚毅宏大与南派的清新典雅融为一体。笔墨语言一旦突破了前期的探索及实践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完成“由技进乎道”的提升,这样就可以具有宏观性和抽象性,可以用来表现任何自然物象和场景。
  二 写实与表现主义确定东北地域山水画的审美意象
  就目前来说,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已初步形成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这两种创作与审美方向。
  写实主义多具体落实于某一具体题材的绘制,围绕特定题材自身形象来展现东北地域的山川风光或风土人情。如孙恩同的《长白飞瀑》《长白林海》《一曼小屋》等,立足于对长白山的描绘,或直接表现东北山区的独特物种及其单纯的形式美感,或将审美内涵上升到人文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历史的追忆来使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升华为英雄主义的颂歌,宫鸿友的作品《错草颂》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作品,把杨靖宇曾在冰天雪地中吞食解饥的错草表现得非常生动。刘振铎的《山乡》《山乡春晓》等,立足于对东北小农村的描写,把东北山乡的宁静用十分平实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他们都做到了朴实无华、平淡天真,把笔墨语言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写实主义中还有一类画家笔墨语言豪迈奔放,下笔灵活多变,用墨异常丰富。他们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题材而采取广泛摄取、全面表现的态度,独创北方山水画技法的宋雨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秋声赋》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独创山水新皴法——冰裂纹皴。
  表现主义多强调形式感,带有较强的哲理性,且画面场景多抽象,颇具构成意识。如卢禹舜的《静观八荒》系列作品,弱化了单纯的笔法本身而强调了笔墨语言的组合机组合后的形式感,并且通过深沉的墨法把画面的笔墨语言构建进行了统一和系统化。这使得笔墨语言的作用由现实转为超验,由具象转为抽象,由形而下的具体描述转为形而上的哲理阐发。清代时传统山水笔墨语言的整合期和抽象化时期,张充吕的作品植根传统笔墨,力求在传统笔墨语言系统基础之上再登高峰(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皆是此研究方法的受益者)。其语言笔墨的探索式传统山水笔墨语言的内部革命,继续传统笔墨尤其是清代山水笔墨那种以书法艺术为根基、严谨挺劲而又追求丰富灵动的特征。其笔墨语言力图超越具体的艺术形象而令笔下的山川草木皆以个性化和形式化的面貌呈现出来。
  三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域山水画得以发展的原因
  东北地域山水画之所以从20世纪开始有了巨大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20世纪,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东北开始缓慢发展开来。然而,又先后经受了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掠夺开发,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东北都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发达地区。2003年,国家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地域经济的发展,使得20世纪成为东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东北地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 交通的发达
  交通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铁路是东北腹地交通的主干,从1896年东北第一条铁路京奉铁路开始修建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铁路网,成为中国铁路交通最发达地区。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东北进行疯狂的侵略,中东铁路的开通,使得更多的日本及俄罗斯文化渗入到东北文化中。东北地区交通发展较为落后,近几十年来,东北的各项交通发展更为迅速,为山水画家进行艺术实践和笔墨探索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东北山水画家孙恩同、于志学等人正是借此便利的交通深入山区林海,所以说,便利的交通条件,都为画家在东北进行写生采风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东北地区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大发展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特别是红山等文化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东北却不是主流文化中心。进入农耕时代,黄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儒家文化就诞生于此。那个时期的东北与中原相比是相对落后的,所以没有呈现出同时期中原那样灿烂的文化。东北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满、达斡尔、赫哲等40多个少数民族,这里曾是北魏、高句丽、辽、金和清朝的发源地,东北文化的主体是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华夏主流汉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20世纪以来,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山东、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的大量移民,中原文化随之充实到东北文化中。抗日战争胜利后,很多延安文艺工作者从解放老区来到东北,革命文化也扎根于黑土地,随后,数十万农垦大军以及70年代上山下乡知青,又给丰富的东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建国之前,东北地区经济文化都较落后,建国之后东北地区各项文化事业开始全面发展,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东北地区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中国画专业。其间,必然会引进大量相关专业的师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来自中原及江南地区的山水画家,大大充实了东北山水画艺术工作者的队伍。
  4 传统山水画审美理想和现代文化变革的影响
  山水画审美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东北地域山水画渐渐被主流文化艺术思想所接纳。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审美对于除了中原及江南两个山水中心之外的山水及其人文的态度都不够重视。以中原及江南艺术精神和图示为典范。元代之后的传统中国,文人纷纷南下带动了长江流域山水画的大发展,在理论上以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为代表,崇南抑北,以至于东北山水画根本就没有被纳入山水艺术的审美范畴。20世纪是我国文化的大变革时期,中国画艺术的审美有了本质的飞跃和巨大的变化。审美对象的丰富、表现题材范围的拓展、新流派的产生都是其代表。在山水画方面,产生了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以高奇峰、高剑父、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等。成为了开创西北和东南山水画艺术及其审美理念的直接动力。相对而言,东北的中国画在20世纪有些发展滞后,只是在人物画方面以王盛烈、徐勇、赵奇为代表形成了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流派。在山水画方面并没有形成画派。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思想上的大讨论和大动荡,类似于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中原及江南山水画艺术的现代实践,现代化物象在山水画画面里较为成功地添加和融合,都为东北地域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直接借鉴。东北本土山水画家经过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北山水画的笔墨语言逐渐显露出了地域特色,中国画自身的思想解放和艺术实践的极大繁荣。
  5 对于其他画种及艺术形式的借鉴
  对于西方具象造型艺术、摄影艺术等艺术形式及内容的学习和借鉴开花结果了。我国文艺在20世纪的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西学东渐,西方众多艺术流派及其理念被我国文化大量吸收和借鉴。以山水画为突出代表的传统中国画艺术由于其自身在传统时期的发展已经十分完备,可谓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进而产生的排他性也就最强。所以,在西学东渐成为文艺主流的20世纪山水画反倒是对西方艺术借鉴相对最少的,或者说是最困难的。在上个时期发展的越完善,就越会对下个时期的发展产生阻力,这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东北地域山水画却没有这方面的负担,因为东北地域山水画在传统山水画发展时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更没有在笔墨语言、造型样式、审美理念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体系,还根本谈不上排他性的问题,还处于兼容并蓄的状态,所以在20世纪东北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探索过程中对油画、水彩、甚至摄影等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借鉴,拿来主义在此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从跟本上成就了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造型及章法等方面的具象特征。与东北山水画艺术有类似发展特征的还有北大荒版画等艺术形式。此外,东区地区人物画的长足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为东北地域山水画的独立发展及其笔墨语言的深入探索奠定了深厚而广泛的基础。
  四 结语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域山水画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快的,东北山水画家取材东北境内的自然山川、湿地河湾等,或师法传统,或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表现东北地域特征的笔墨语言和审美方式。目前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东北山水画家并没有就此满足,未来的探索道路上,定会出现他们勤劳忙碌的身影,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东北地域山水画。
  注:本文系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学术高度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B111。
  参考文献:
  [1] 崔昊:《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语言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付京生:《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卢禹舜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3] 申少君:《中国画画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 贾涛:《中国画论论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刘传富,男,1980—,吉林敦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山水画、写意花鸟画、水墨表现,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通过县乡路Y108程庄-方山镇政府改建工程;县乡路岗张线改建工程;省道S326-S325连接线工程。三个项目路面底基层采用冷再生技术的试验跟踪调查,就6%水泥冷再生石灰稳定碎石,6%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由于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特殊要求。笔者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层次
2001年11月25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首次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类早期胚胎。在1996年,第一个用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克隆出的个体——克隆羊多莉出世之后,人们对克隆的关注和
近年来,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积极发挥学术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副高以上研究人员占全办人员50%以上)和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课题(项目)研究、学术人才队伍建设、方志学学术
拒食,已不再是模特儿和年轻爱美女性的专利词汇。时下,愈来愈多的男性患者也在体验节食、拒食的滋味,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密切关注。    病态的强制观念作祟    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露易丝,常年食用脂肪含量惊人的墨西哥烹饪和用砂糖渍透的美国食物等。十几岁的时候,露易丝就有一个绰号——小胖墩。她那肥嘟嘟的身体常常成为同龄孩子们嘲笑的话柄。大家有时将她戏谑为“相扑选手”。透过露易丝的T恤衫,甚至可以看到她那
龙眼是名贵特产水果,营养十分丰富,药用价值很高,历来被视为珍贵补品。龙眼除生食外,还可制干、加工罐头、龙眼膏等。我地果树技术员刘海江栽植的龙眼,成活率极高,进入结果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不断得到改革。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各类经济承包责任制左键使施工管理的内容得到扩大,促使数量、成本及质量三者间的矛盾也
秋冬菠菜是上海地区消费者喜爱的蔬菜之一。为了提高菠菜的产、质量,确保上市,1989年我们用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生物工程部提供的“爱农”植物生长促进剂,在秋菠菜上进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黄瓜嫁接是利用砧木的发达根系及强大的吸收能力和砧木具有高抗枯萎病的特点,通过嫁接技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山西省夏县种子协会引进美国黑籽南瓜为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