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对这些要求进行分析,并对乡镇政府如何应对这些要求,更好的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服务 乡镇政府 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自此服务型政府第一次被写入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当中。做好政府职能转变,依照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来完成政府工作的变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
(一)管理角色的转变促使乡镇政府职能具有执行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自下而上地反映农民困难,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其管理角色实现了从以前“执行者”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以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身份规划和组织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应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群众、构建和谐新农村上。
(二)服务提供形式的转变要求乡镇政府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乡镇政府管理角色及管理内容的转变必然对其工作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基层行政组织需要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流程,以适应服务型建设的需求。许多乡镇政府都开始互相借鉴便民服务的先进经验,成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行“一单式”办结,减少审批程序,开展“一站式”服务,缩短办事时间。无论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的普遍传播,还是个别乡镇开创性的探索,都显著提高了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
二、现阶段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阻力
(一)乡镇公务员能力素质难以胜任。
不少乡镇公务员能力素质难以胜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工作作风上看,公务员未能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树立服务意识,面对基层群众时,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态度不好,降低了政府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从专业技能上看,专业人才缺乏。乡镇公务员队伍学历普遍不高,专业人才比例小,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乡镇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瓶颈。从创新能力上看,部分公务员思想僵化,工作保守,不能运用自身智慧对原有乡镇行政体制进行创新,甚至恐惧和排斥新事物,这样的固步自封只会使新农村的公共服务事业停滞不前。
(二)单一GDP考核使乡镇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差。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许多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GDP的提升。对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就落在了工作实绩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模式的工作实绩理所当然的由GDP来衡量。乡镇主要领导为了追求政绩,获得上级的肯定和赏识,把发展地方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唯一目标,千方百计的招商引资以提升地方GDP,忽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对居民的合理需求也置若罔闻。
(三)乡镇政府掌握资源不足。
乡镇政府因经济普遍落后,所处行政级别底导致所能掌握的资源严重不足。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财政困难。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财政的可靠收入锐减,财政运转困难已然成为全国乡镇的普遍现象,也是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
三、加快乡镇政府工作转变的举措
(一)完善现有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强化对乡镇公务员的教育培训。
强化乡镇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关键是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改善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教育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加强对乡镇公务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使他们更能胜任自身的工作。其次,应加强对外办理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礼仪规范教育。最后,强化乡镇公务员的学习创新能力,成就公务员的学习型人生。乡镇政府也要积极转变,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为公务员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
(二)转变对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方式,使群众满意度成为重要指标。
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政府,服务的对象是群众,所以群众对于服务的质量如何是最有发言权的,把评估的权力交给感同身受的群众才是最适宜的评估方式。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是增强政府回应性的必然手段。把群众反映的、表达的、诉求的、关心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对政府才会满意,这样的政府才是民主的,法制的。
(三)工业反哺农业,加大上级政府和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在转变观念,加强作风建设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仅依靠运转不畅的乡镇财政是难以为续的,应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契机,加大中央对地方,城市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需,最终使服务型政府树立于我国土地上。
参考文献:
[1]曹东勃.滞留在现代化中途:三农问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2]朱新山.试论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及其解体.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
[3]毛寿龙.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变迁问题基于贵州省习水县二郎乡实施三关工程的思考. 华东经济管理,2009,2
关键词 服务 乡镇政府 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自此服务型政府第一次被写入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当中。做好政府职能转变,依照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来完成政府工作的变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
(一)管理角色的转变促使乡镇政府职能具有执行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自下而上地反映农民困难,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其管理角色实现了从以前“执行者”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以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身份规划和组织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应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群众、构建和谐新农村上。
(二)服务提供形式的转变要求乡镇政府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乡镇政府管理角色及管理内容的转变必然对其工作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基层行政组织需要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流程,以适应服务型建设的需求。许多乡镇政府都开始互相借鉴便民服务的先进经验,成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行“一单式”办结,减少审批程序,开展“一站式”服务,缩短办事时间。无论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的普遍传播,还是个别乡镇开创性的探索,都显著提高了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
二、现阶段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阻力
(一)乡镇公务员能力素质难以胜任。
不少乡镇公务员能力素质难以胜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工作作风上看,公务员未能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树立服务意识,面对基层群众时,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态度不好,降低了政府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从专业技能上看,专业人才缺乏。乡镇公务员队伍学历普遍不高,专业人才比例小,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乡镇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瓶颈。从创新能力上看,部分公务员思想僵化,工作保守,不能运用自身智慧对原有乡镇行政体制进行创新,甚至恐惧和排斥新事物,这样的固步自封只会使新农村的公共服务事业停滞不前。
(二)单一GDP考核使乡镇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差。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许多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GDP的提升。对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就落在了工作实绩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模式的工作实绩理所当然的由GDP来衡量。乡镇主要领导为了追求政绩,获得上级的肯定和赏识,把发展地方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唯一目标,千方百计的招商引资以提升地方GDP,忽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对居民的合理需求也置若罔闻。
(三)乡镇政府掌握资源不足。
乡镇政府因经济普遍落后,所处行政级别底导致所能掌握的资源严重不足。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财政困难。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财政的可靠收入锐减,财政运转困难已然成为全国乡镇的普遍现象,也是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
三、加快乡镇政府工作转变的举措
(一)完善现有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强化对乡镇公务员的教育培训。
强化乡镇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关键是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改善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教育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加强对乡镇公务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使他们更能胜任自身的工作。其次,应加强对外办理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礼仪规范教育。最后,强化乡镇公务员的学习创新能力,成就公务员的学习型人生。乡镇政府也要积极转变,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为公务员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
(二)转变对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方式,使群众满意度成为重要指标。
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政府,服务的对象是群众,所以群众对于服务的质量如何是最有发言权的,把评估的权力交给感同身受的群众才是最适宜的评估方式。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是增强政府回应性的必然手段。把群众反映的、表达的、诉求的、关心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对政府才会满意,这样的政府才是民主的,法制的。
(三)工业反哺农业,加大上级政府和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在转变观念,加强作风建设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仅依靠运转不畅的乡镇财政是难以为续的,应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契机,加大中央对地方,城市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需,最终使服务型政府树立于我国土地上。
参考文献:
[1]曹东勃.滞留在现代化中途:三农问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2]朱新山.试论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及其解体.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
[3]毛寿龙.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变迁问题基于贵州省习水县二郎乡实施三关工程的思考. 华东经济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