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证券期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民族关系有重要作用。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开发和利用存在诸多困难,通过对策研究给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对策;藏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藏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四川最大的藏区。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甘孜藏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有利于提高甘孜藏区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一、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匮乏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劳动年龄外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即人力资源是指某一区域内16周岁及以上人口。人力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孜藏区2010年16周岁及以上人口为82.06万人,比2000年同期的65.3万人增加16.76万人,增长25.76%,年均增长2.31%,高于同期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1.98%)。同时,人力资源率(人力资源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71.56%提高到75.15%,上升3.59个百分点,可见,甘孜藏区人力资源是数量多,资源丰富。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不等于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即使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的素质较低,人力资本总量也是缺乏的。就甘孜藏区而言,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现代化水平偏低,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
  (二)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甘孜藏区16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2.35%、36.62%、15.71%、7.67%、7.65%,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上过学的下降了20.6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由3.8年提高到了5.8年。虽然这十年间,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表现为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比重仍然高达84.7%,总体平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另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按性别、职业分的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数据显示,即使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甘孜藏区初中及以下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6.77%。因此,甘孜藏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表明,甘孜藏区非农业户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4.07%,而农业人口却占85.93%,也就是说由于甘孜藏区绝大多数的人口分布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牧地区,由于农牧区目前的生产、经营现状对知识、技术的要求不是很迫切,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有限。另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的抽样调查数据,甘孜藏区从人力资源的职业分布来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76.59%,比全国同期高出28.28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7.13%,比全国同期虽然高出0.29个百分点,但甘孜藏区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宗教职业者却占37.7%,全国的仅占0.26%,同为藏区的西藏自治区也仅占3.67%;商业、服务业人员占6.44%,比全国同期低9.73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5.09%,比全国同期低17.4个百分点。可见,甘孜藏区由于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小,人口分散,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镇化程度水平低,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与全国比较差距很大。
  (三)劳动力参与率有所下降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首要指标,表示为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根据普查资料计算,2010年甘孜藏区经济活动人口为64.18万人,比2000年的55.25万人增加8.93万人,增长16.2%,而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导致劳动力参与率的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86.06%降至2010年的78.21%,减少了7.85个百分点。
  (四)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增长
  201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4.47万人,与2000年的54.53万人相比增加10.14万人,增长18.6%,年均增长1.69%;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为17.39万人,比2000年增加6.62万人,增长61.47%,年均增长4.91%,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城镇化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所致。
  (五)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2010年甘孜藏区净外出州外人口为3.39万人,净外来人口6.35万人,十年间人口流动净增加9.74万人,进一步丰富了甘孜藏区的人力资源。从年龄结构看,外来人口基本上是16岁及以上人口,以两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率的平均值73.36%估计,十年间由人口流动而净增加的人力資源人口在7万人以上。
  (六)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加。年龄中位数上移。普查资料表明,2000-2010年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构成,30岁以下组由41.18%降至32.66%,下降了8.52个百分点;30-49岁组由37.15%上升到43.85%,增6.7个百分点;50岁及以上组由21.68%上升到23.48%,增1.8个百分点。人力资源的平均年龄则由30.69岁增加到39.54岁,年龄中位数由33.19岁上移至38.98岁。乡村人力资源的平均年龄成高位增加趋势,由37.78岁增加到39.83岁,反映出乡村劳动力转移以年轻人为主,乡村现有劳动力资源年龄老化严重。   二、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的特殊困难
  (一)区位劣势给人力资源开发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利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人的潜能进行挖掘,促进人的脑力、体力、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1]。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优势密不可分。甘孜藏区虽然地理位置特殊,但地处青藏高原,百万以藏族为主的各族群众生活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广大农牧地区,人口分散,人口密度仅有7人/km2,给藏区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甘孜藏区虽然天然资源丰富,但自然环境恶劣,区位劣势明显,给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恶性循环,人才难以引进,本土人才培养困难,且“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
  (二)教育的落后,给人力资本存量带来瓶颈作用
  甘孜藏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藏、汉、彝等20多个民族杂居的四川省最大的藏区。各少数民族不但拥有并且传承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甘孜藏区广大农牧区以藏语为交际语言,而在广大的农牧区,其双语教学起点低、底子薄。截止2009年底,甘孜藏区只有幼儿园27所,幼儿入园率仅为18.41%,学前教育普遍缺失;甘孜藏区一类模式中小学只有62所,在校学生1.49万人;二类模式中小学550所,在校学生7.49万人,但这些学校更多的是地處边远地区,规模小、质量低、师资弱,技术装备落后,双语教学水平低下,接受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低下;中学阶段,全州只有中学校23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21所,但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限制,只有10所完全中学有高中在校学生,中学教育发展滞后,办学层次低下且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缺失,发展缓慢,全州只有四所中职学校,在校生只有3391人,量小质弱的矛盾突出,培养专业单一,基本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与内地差异明显,高等教育入学率低,四川民族学院是全州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民族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区位和环境制约的影响,其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与甘孜藏区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农牧区急需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更是困难。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科学种地、技术养殖才能成为可能,甘孜藏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变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广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顺利进行。
  (三)贫困人口量多面广,给人力资源开发和提升带来一定的困难
  贫困是人力资本存量匮乏的结果,也是制约甘孜藏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截止2011年底,甘孜藏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4.92%,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占其人口的11.31%,乡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占其乡村人口的28.85%,也就是说,在甘孜藏区广大的农牧区,有近三分之一的农牧人口还经济困难、生活贫困、需要政府救济;另外,甘孜藏区2011年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633.4元,仅为全国水平的50.44%,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解决温饱,正在从小康型向相对富裕型迈进,其消费结构由传统型消费结构正在向现代化型消费结构转变,但是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的甘孜藏区农牧民还生活在经济落后,生产、生活相对封闭,消费结构难以提升的贫困型生活状态,与全国形成鲜明对照[2]。由于人口文化素质低,就业没有竞争优势;由于贫困人口量多面广,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扶贫和解决生活必须,但治标不治本的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部分群众依赖心理和不思进取的思想,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带来很大困难。
  三、甘孜藏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现状和困难的分析,以及结合甘孜藏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提出几点思考和对策建议,供相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考。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转变藏区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我们知道,人口质量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构成人力资源并形成人力资本的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是多方面,包括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等。人的素质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教育不但可以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各种技能;而且还可以改变人的认知世界,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甘孜藏区之所以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的状态,除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外,教育落后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全面提高甘孜藏区以藏族为主的各族群众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只有大力提高藏区各族群众的文化程度,才能更好的引导各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及宗教因素对各族群众的影响;只有转变了生产和生活的思想观念,注重人的发展,引导藏区各族群众自觉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注重了人的发展和自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甘孜藏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甘孜藏区的教育发展首先应该抓好基础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奠基工程,它不但为各级各类教育奠定基础,而且还为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奠定基础;藏区的基础教育是各民族文化的辐射点,更是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藏区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应从基础教育起步,特别从学前教育入手,努力提高幼儿入园率,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寄宿制教育,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规模效益,努力消除新生文盲。其次应该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藏区经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结合点,更是为藏区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大发展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是藏区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甘孜藏区要在努力办好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9+3”和“1+2”教育成果,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各族群众在教育发展中真正获得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才会逐渐改变对于发展文化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自觉的重视人的素质提高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常住人口的城乡分类看,甘孜藏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5.93%,非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07%;从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甘孜藏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產人员占76.59%,专业技术人员占7.1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6.4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5.09%;从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75.98%,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2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9.77%。这三组数据充分说明了甘孜藏区目前人力资源的城乡结构和就业结构。因此,要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一,甘孜藏区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适合甘孜藏区的发展。根据甘孜藏区的实际,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抓好特色农业建设;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努力培育林业后续产业,积极探索林业助农增收新路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第二,甘孜藏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优势在于发展特色经济。甘孜藏区是全省乃至全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居全省之首、矿产水能资源储量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植物和动物资源享有盛名。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发展生态能源,将甘孜藏区努力打造为四川新的生态能源基地;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冰川旅游、草原旅游、探险旅游等为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康巴文化为依托,发展以生态资源为载体,民族文化为内涵的生态文化型特色旅游产业,将甘孜藏区努力打造为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努力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第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以小集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技能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广大农牧区人力资源的扫盲教育培训,由政府牵头做好农牧区富余人力资源的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配置格局将被打破,通过人力资源自我投资的形式,形成新的人力资本存量,以满足甘孜藏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人力资源需求。
  (三)加强机制建设,坚持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
  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加快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第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倡导对人才资源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由“单位所有”到“社会所有”的用人机制转变,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第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机制,建立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动态变化预测预警机制,发展和培育各类专业化人才市场,积极开发适合藏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项目。第三,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规范运行秩序,加强法制建设。第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风险保障机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甘孜藏区由于区位劣势的制约,人才引进难度大,流失严重。因此甘孜藏区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发展战略只有以本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中心,坚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以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为重点,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和利用效率最大化。
  注释:
  ①一类模式:各科以藏语教学,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的教学方式。
  ②二类模式:各科以汉语教学,开设一门藏语文课的教学方式。
  ③“9+3”教育模式: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四川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
  ④“1+2”教育模式:指利用现行的中高职连读的教育途径,针对藏区基层人才需要,对四川藏区的高中毕业生通过一年的中职学习,经考核合格后升入高职教育再读2年,成绩合格者取得大专文凭的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石翠红.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279(1):181-184.
  [2]王长明.甘孜藏区农牧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2(12上):146-147.
  [3]旦正道吉.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08(3).
  [4]李志刚,刘传玉.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甘孜藏区人口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SA0120)和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统计学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长明(1964—),男,四川眉山人,研究生,四川民族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人口发展。
  杨慧青(1971—),女,四川康定人,大学本科,甘孜州统计局副局长,总统计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人口发展。
其他文献
双侧带血管唇瓣及颊部矩形瓣联合整复全下唇缺损附属医院口腔科王海宁,郑正华,陈腊凤,王陈全下唇缺损常为创伤和切除肿瘤所致,由于缺损组织较多,给整复带来较大困难,用邻近组织整复
目的:探讨广州市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方法:选绝经后妇女138例,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VDR基因,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其L2~4,颈、Ward’S等部位的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为眼科手术,尤其是斜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通过电镜观察,直肌后徙术后局部血循环恢复慢,并且不完善[3]。为了减少眼前节缺血(anteriorsegmentis-
通过力学拉伸、晶间腐蚀、剥落腐蚀与应力腐蚀测试,结合金相、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不同Cu质量分数(0.8%~2.2%)的Al-Zn-Mg-Cu-Zr和Al-Zn-Mg-Cu-Zr-Cr-Yb合
目的:制备SPA-ELISA弓形虫抗体诊断试剂盒供临床使用。方法:优选最佳的实验条件,包括反应时间、SPA-HRP浓度及待测血清标本浓度。观察了封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及酶保护剂对SPA-HRP活性的影响,并对该试剂盒
目的:电镜观测苯甲酸雌二醇(EB)和已酸孕酮(HPC)对雌性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多聚核糖体的影响。方法:根据雌鼠的动情周期,对切除卵巢的幼鼠(OVX)每5d分别肌肉注射1次8μgEB,2mgHPC,8μgEB加2mgHPC。疗程2个月。结果:(1)神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这个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
全口义齿固位不良的临床分析附属医院口腔科许祥玲,贡燕萍,吴新法牙列缺失或无牙颌多见于老年人。牙列缺失后对咀嚼、外貌及发音均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修复该当是制作全口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