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d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国家培养技能型本科人才的发展方向.本文在研究及分析“数字化”背景和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课教学模式重构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发展.
其他文献
疫情期间,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经验.疫情过后,如果前期线上教学与后期线下教学缺乏有效衔接,就会成为孤立无用的历史数据.那么,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线上教学将何去?线下教学将何从?如何构建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模式?怎样才能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衔接?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把握线上网络教学带来的新机遇、构建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的新途径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对正在进行的中小学复学复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当今各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食品营养检测实训课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食品营养检测实训课中的探索与实施.
近些年有许多农民都选择了进入城市打工,这就造成留守学生众多的现象,由于他们处于未成年阶段,同时也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本文就将讨论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教育措施方面的内容.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很多学生的小学教育造就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当前小学教育的目标要求,贯彻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思想,对于培育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也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管理小学班级的难度,是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需要重视并遵守的重要理念.据此,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话正是体现了先进文化对国民精神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为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道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国学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因此要在国学中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在现代国际上,国与国之间除了经济竞争还有文化竞争,且越来越看重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以国学为切入点,重塑文化自信,以达到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
党的十九大对培育青年提出了期望,高职院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聚集地”,肩负着培养具有特殊使命青年的时代责任,理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职院校教育就要注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就要加强高职院校新时代“三有”青年培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躬身社会实践,打牢基础根基,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是培养国家初、中级职业技术人员的重要阵地,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院校也认识到了计算机人才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但是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VB编程语言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作为一名中职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然后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长能力以及学科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本文就中职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VB编程语言展开讨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积极展开线上教学,作者提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结合腾讯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应用于JavaWeb课程中,详细介绍了基于该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并对传统的“导—探—析—练—评”五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补充,以期为疫情之下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三教”改革,是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措施,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三教”改革,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教材、教法所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剖析,提出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为后期“三教”改革具体落地实施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教学已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构建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既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智能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深入分析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主要生态因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构建微观生态环境与宏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机制,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