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生态廊道概念应用的三个衍生概念生成与辨析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c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途径.生态要素及廊道概念的界定、研究对象及研究层级的梳理、生态廊道功能的定位是当前城市生态廊道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梳理城市生态廊道相关概念演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新概念——城市生态空间廊道、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及城市复合生态廊道,阐述概念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外延层面的差异性及概念衍生的必要性,聚焦概念辨析、要素明晰、地类衔接、规划对接、管控实施等方面,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市域层面的生态空间规划、功能分区和用途分类衔接、复合生态空间管控等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地形地貌条件是决定人类对地表景观开发的关键因素,以土地开发时序为主要脉络是探究聚落形成机制的关键.基于涠洲岛地形地貌,通过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收集等研究方法,以土地开发为时间轴线,总结归纳出受涠洲岛地形地貌影响下的聚落景观特征:1)土地开发历程围绕该岛各个地貌单元展开,聚落选址与各地貌单元关系紧密;2)南、北聚落分布高程与坡度值的不同,导致人口承载力存在差异,在移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呈现聚落斑块北大南小、聚落密度北低南高的景观差异;3)具有抵御风灾的多层级防灾景观特征;4)海岛资源限制下,
山地城市更新中,公园所形成的景观意象具有突出的地方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不少公园的文化意象却逐渐淡化.当下,人们愈发注重城市空间的人性体验,如何通过体验建立文化的时空传承成为公园更新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知觉现象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通过构建文化意象的知觉交互理论框架,分别从结构层、空间层、要素层和表现层4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并以重庆鹅岭公园为例,探讨了山地城市公园更新中知觉现象学应用于文化激活的实践方式.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重要基准与依托,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巅峰之作,其确立、发展、营造与绿色空间息息相关.在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绿色空间不仅是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重要的空间构成要素,更是传承东方智慧、展现首都形象、体现时代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历史文脉演变、中轴营城模式和现状发展评估等研究,提出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绿色空间的发展重点,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发展路径,形成了一套“HSSD”研究技术方法与规划
2021年是中国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自此,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等成为风景园林义不容辞的新使命.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已经10年,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制度、风景园林法制建设三者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历史重任.梳理了风景园林教育亟须解决的诸多问题,改革与创新方能担当起新征程的新使命;由设立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的漫长历程,指出风景园林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呼吁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