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了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我要让这些女孩子从大山里走出去。”张桂梅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这个承诺。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给了大山女孩改变自己命运的底气与勇气。
  十几年来,张桂梅将1000多个学生,送出了大山,给了她们自由和除了结婚生子之外的选择。
  埋种
  张桂梅出生于1957年,原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她是因为跟随丈夫才来到云南工作。1995年丈夫癌症去世,她处理完丈夫的后事,申请调到贫困山区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希望完成丈夫的遗愿。
  来到了丽江华坪县后,张桂梅主动承担了4个初中毕业班的教学任务,用工作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在这里,她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想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后来,她发现自己身体里长了肿瘤。身无分文的她,彻底崩溃,无数次想了却此生。在她一心求死时,是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联合着学校孩子的家长们,几毛钱几块钱地捐款,山里的妇女哪怕身上只剩下5块钱路费,也要全部捐给她,然后自己摸黑走十几里的山路回家。
  康复后,张桂梅更加坚定了要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决心。
  张桂梅初到华坪时,就发现教室中,时常会有座位突然就空了出来。
  深入了解后,她第一次见到了超乎想象的贫穷。
  有人的家只是四面黃墙,有人领着低保全买了酒,有人顿顿吃着发霉的米饭。
  仅剩下的教育资源,被优先分配给家中男孩,许多女孩早早辍学,在贫穷狭窄的世界中打转。
  在路上,她遇见放牛的小姑娘,她喊:“走,跟我去读书。”女孩看了她一眼,转身走了。
  家访时,一对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嫁女儿,她苦劝无果,最终女孩的妈妈甚至以死相逼。
  面对无解的现实,她回忆道:“我想不出来一条出路,我想了很久很久,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她说:“我们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却连站在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她心中的理想逐渐成型,她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没有起跑线,那就亲手为她们画出一条起跑线。
  理想很伟大,现实却给她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有人说:“什么年代了,还把男女分开?”
  教育局副局长问她:“办所高中,起码要有实验室吧,你觉得实验室大概要花多少钱?”
  她懵懂天真:“两万够了吗?”
  对方说:“你做梦去吧!”
  现实的骨感没能磨平她的天真,她想:“全省这么多人,每人捐10块钱也够了。”
  “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要让山里的女孩受教育,让她们改变命运!”怀着这样一个梦想,张桂梅自2002年起,为创办华坪女高,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募捐路。
  为了凑钱,张桂梅彻底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像乞丐一样四处找人募捐,不上课的时候,她就拿着自己的证件,满大街找人筹集经费,一块、五块地去乞讨。
  整整乞讨了5年,不知道受了多少嘲讽和谩骂,才筹到了1万多块钱,拿来建学校,杯水车薪。
  但她从不迟疑,说:“办这个女高,我可以把命搭上。”
  萌芽
  直到2007年,她被选为党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参会。
  县政府特地拨了几千元,让她买套正装,穿得体面些,但她舍不得,转头把钱给了福利院。
  会议上,一位女记者让她摸摸裤子,张桂梅才发现因为频繁家访,裤子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两个洞。
  这位来自新华社的女记者,没多久便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
  至此,她宏大的理想,终于有了落地的可能。
  200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由张桂梅一手创办的华坪女子高中成立。
  这是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就是这样一栋楼,建在半山腰,没有食堂、没有厕所,却托起了大山中一个个曾经无望的女孩。
  在受限的环境中,张桂梅渴望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不为人生设限的种子。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学后,张桂梅自己担任校长,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了招生工作中。
  然而,她很快发现很多事情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就拿招生来说,有的山民观念非常落后,没有意识到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性,不愿让自家的女孩去上学。
  更何况当时的华坪女高是一所全新的学校,没有知名度,也难以让人信服。
  但是张桂梅不怕苦、不嫌累,亲自进山,挨家挨户说服,郑重承诺会把孩子送进她们想读的大学,哪怕将来读不起大学,她也会想办法提供帮助。
  “不学习干什么?守在大山里有什么出路?”张桂梅努力用最简单、平实的话语,苦口婆心地给女孩和家人讲道理。
  为了招生招师,她挨家挨户地去做宣传工作,偏远的山路崎岖难行,也在这条难走的路上摔过无数跟头,一度骨折。
  没人知道,为了撑起女子高中,她究竟吃了多少苦头,受了多少罪。
  她的诚心打动了孩子和家长,有的孩子感动极了,抱着她就哭了起来……
  就这样,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女孩被张桂梅带到了女高,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在她们眼前出现,让她们知道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她们的眼中流露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凌霜
  招生后,有的学生只考了6分。但是张桂梅没有放弃,她每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严格要求学生们,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2点半才睡觉。张桂梅也从清晨5点20分天还没亮开始工作,直到12点20分。她的小喇叭贯穿学校生活的每一天,喊起床,喊早读,喊宣誓,喊唱歌,喊吃饭,喊午休,喊晚休……她是学校第一个起床的老师,也是最后一个休息的老师。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张桂梅没有积蓄,多年来,她将个人工资、奖金和社会给她的捐款共计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甚至有一次病危,她说,可否将丧葬费提前预支给我,我的骨灰只要撒到江河中就行。
  华坪女高学生普遍基础差,成绩提升较难。但张桂梅提出:“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争取考上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华坪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曾数次劝她降低标准。可张桂梅坚决不同意,“我们办女高的目的,就是要用教育改变她们的命运,如果只是混个高中毕业证,就失去了办女高的意义”。
  后来,女子高中逐渐走上正轨,开始被外界所熟知,“张桂梅”这三个字也引来了巨大的争议性。
  她的外号,叫“张扒皮”。其背后,是严苛的填鸭式教育和无数的质疑声。
  每天5点,天还没亮,学校便会响起张桂梅的声音:“快点!”刚睡醒的孩子,急急忙忙在催促声中赶往教室。从5点,到晚上24点,是让人喘不上气的学习节奏。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每周放假只有3小时。为了节省洗漱时间,女孩们必须剪短发。在晚自习穿着拖鞋,这样一回宿舍就能躺下。
  有人说,要搞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甚至曾有十几个老师写联名信抗议,觉得张桂梅如同暴君。
  但张桂梅说:“我们真的是填鸭式教育,但孩子的基础太差了,只有这么做,才能救出来。”张桂梅深知这些女孩已经在人生的起点上落后于别人,此刻只有加速奔跑,才能赶上甚至超越别人。
  时间是那么宝贵,她不得不狠心鞭策孩子们,催促她们不要懈怠、不要停顿,大步奔跑向前……
  “没有张校长,我根本不会跟你们坐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你们觉得一般的教育,已经是我最大的幸福。”当女高的教育被质疑时,从这里走出的女孩说道。
  花开
  多年前的一次家访,让张桂梅的“闺蜜”王秀丽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学生家在一个偏远的傈僳族寨子里,张桂梅爬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赶到。
  “我们到了一看,学生家的木板房很破旧,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王秀丽说。
  当时,学生的母亲正在山上放羊,听说校长来访,赶紧跑回家里。见到张桂梅后,这位母亲十分高兴,从家里拿出一卷发黄的塑料布,一层层打开后,里面包的全都是女儿的奖状,每一张都是崭新的。
  这位母亲把奖状一张一张铺在地上,非常骄傲地对张桂梅说:“您看,这些都是我女儿的。感谢您,不然我女儿就没书读了。”
  离开学生家时天色已晚,扑面的寒风让王秀丽下意识地裹紧身上的大衣。可她回头一看,张桂梅身上的棉外套竟然不见了。
  “我问她外套去哪了,她不说话,一直呵呵地笑。”王秀丽说,在她的追问下,张桂梅才不好意思地说,刚才看学生母亲穿得单薄,就把衣服脱给了她。
  “你看这位母亲这么骄傲,支持孩子读书,你不为她高兴吗?”张桂梅笑呵呵地说。
  许多大山女孩命运的转机,就是因为张桂梅的家访。
  有一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摆摊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了解到山啟燕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后,她给山启燕打气说:“好孩子,要争气考上大学,以后就不用过这种日子了!”
  自此之后,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山启燕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华坪县的一名幼儿园教师。
  单亲、孤残、重病……一些家庭特别的孩子,学校根据实际,按300元、500元、800元等不同金额,给予生活费补助。建档立卡户子女、低保户子女、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农村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足额享受国家资助。“正因为张老师熟悉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才能把工作做得够细、够透、够暖心,也服众。”华坪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向天说道。
  “只要有足够的爱心、足够的耐心和足够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孩子都变得足够优秀。对我们的孩子,不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言放弃!”张桂梅说。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从2011年起,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连续10年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丽江市第一,创造了滇西深贫山区的“教育奇迹”!
  一起来看一份最新的高考成绩单吧:2020年,华坪女高有159人参加高考,达到专科成绩的9人,其余150人全部上本科,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线以上70人,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
  张桂梅硬生生把一群底子极差的学生送出大山,让她们走进高校,涅槃重生。
  2009年,初中毕业差点辍学的陈法羽,来到华坪女高历练三年,考上了警校,如今是一名人民警察。与陈法羽相似,周云丽大学毕业时听说母校紧缺数学老师,主动放弃已考取的宁蒗县一中教师编制,甘当代课教师。
  “没有张校长,就没有今天的我。”女高的学生提起张校长都会由衷地感激。如果没有张桂梅的努力,这些女孩的人生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她们中有很多会早早嫁人生子,像父辈一样困在闭塞的山村,过着贫困无望的生活。
  这些学生不但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更学到了张桂梅自我奉献的精神。她们中有不少在学成后选择去艰苦地区任教,有学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更好的职位,选择回母校担任教师,希望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经历相似的孩子。
  虽然13年来张桂梅和女子高中把1800多个贫困山区女孩全部送进了大学,改变了她们及其家庭的命运,但张桂梅还是渴望有女子高中学生能够考上清华、北大。
  余香
  2月6日,华坪女高放寒假。早上8点,学生前脚刚出校门,张桂梅便从学校出发,开始挨家挨户到高三学生家里家访。
  利用寒暑假家访,是张桂梅教书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其实从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已累计到1550多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说,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农村,家庭条件普遍较差。“高三是高考冲刺最要紧的时候,女孩子思想包袱重,我要实地到学生家里去,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困难,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学习。”
  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陪着孤儿院的20多名孤儿一起过春节,其余9天全部用来家访。短短9天,她跑遍丽江市华坪县、宁蒗县、永胜县山区的104个学生家庭。
  2月16日晚,结束家访的张桂梅回到学校,全身疼痛难忍,连呼吸都困难,张晓峰马上送她去医院吸氧。
  “我实在是太疼了,可我不放心这些孩子。”张桂梅说,“新的一年,我的愿望是大山里的孩子们都能飞出去,飞得越高、越远越好。”
  早在2019年,在一份诊断书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张桂梅的疾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7种疾病。
  有人提出帮助,希望带她接受最先进的治疗。
  她却淡然拒绝,说:“有这个钱,不如再多帮一个孩子。”
  当张桂梅走上“感动中国”的舞台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贴满了密密麻麻的膏药的手。“因为关节痛,如果不贴它,我就伸不开手,不能动了。”
  白岩松不禁感叹:“大姐,你这是在拼命啊!”
  张桂梅笑了笑,云淡风轻地说:“拼就拼一点吧,现在就是当妈的感觉……”
  后来,当白岩松提出未来十年、未来二十年的约定时,张桂梅却沉默了,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缓缓问了一句:“我会不会失约?”
  “不会,加油!”白岩松代表观众们回答道。
其他文献
八字,是古人对命运规律的总结。《易·系辞传》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表示一种思维方式的进步;八字,还与方位、观念有关。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称之为八极、八维;在民间,八字又含有发达、发展之意,寓意兴旺。  如此说来,2013年8月8日这一天,对于一艘船舶——永盛轮而言,对于一家公司——中远海运特运而言,对于整个中远海运集团而言,便不再平常。不言而喻,这一天,被赋予了
期刊
“焦作的历史离不开王封矿,焦作煤矿的历史更离不开王封矿,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去重温一段辉煌吧。”建国老师在“焦煤文学”群里转发薛长明老师《王封精神王封人》这篇文章时,专门写了上述一段话。我看着看着,思绪万千,记忆的帷幔渐渐开启,自己与王封的记忆,一幕幕闪现在脑际,浮现在眼前,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与王有缘  “王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愈发显得深邃而
期刊
藏品:海浪·浮白·银杏  在日本浮世绘名画《神奈川冲浪里》,人们透过翻卷的巨浪和海面上起伏的船只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富士山顶部:富士山充满了平常情景下无法展现的特别魅力。  这幅画作是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创作而成,这片海浪也由此成为72岁北斋的巅峰之作及浮世绘世界的典型范例。  近200年来,日本浮世绘的内涵和外延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激发了众多艺术家灵感,这其中,就有中国工艺美术师、绞胎瓷非遗传承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誓死捍卫神圣国土,人民军队英雄辈出。  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边防斗争中,我边防部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反击非法越线侵权挑衅行径,取得重大胜利,涌现出“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一等功臣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彰显了新时
期刊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  祁发宝组织官兵一边喊话交涉,一边占据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官兵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
期刊
1997年,祁发宝入伍参军,他常说:“如果没有当兵,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如果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带着满腔感恩之心和一股子敢打敢拼的韧劲儿,祁发宝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刻苦训练,并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南疆军区军事课目考试。  首长曾问祁发宝:“以后想到哪个部队去服役?”  祁发宝回答道:“苦一点累一点我不怕,我希望能去到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有一名高水平的主官,
期刊
2月19日,中央军委对守卫祖国西部边陲的5名官兵进行表彰,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出生于1996年的肖思远,入伍前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汽修2014级3班的学生。大三那年,一直怀揣绿色军营梦想的肖思远,看到学校里的征兵通知,便积极报了名。  “报名、体检啥的,都是他自作主张,甚至都没跟家人商量。”在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的家里,母亲刘利霞提起儿子当初的选择,虽然还有些埋怨,但还
期刊
千家团圆英雄愿,万代和平战士心。  2月19日,中央军委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的消息传到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张家村,再次激起家乡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哀思。  2月20日傍晚,坐落在磨子湾梁和碉堡梁之间的张家村,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村道旁的一处院落显得格外沉寂,土坯主房木门上挂着锁,北侧旁边依次是厨房、柴房,不远处的几间旧屋子,分别是以前的草棚和牛圈。这处院落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这里正是陈
期刊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石光银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  黄沙扑面,7个壮汉手捧烈酒,一饮而尽。碎落一地的空碗,连同一抹悲壮,成为中国三北工程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成就了一段石破天惊的治沙史的开端。  40年前,为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卖了骡子又卖羊,人们觉得,他的脑袋一定是被驴踢蒙了,因为黄沙一片,没见长过一棵树,但也正是这个果敢的决定,成就
期刊
颁奖辞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陈陆的脖颈后面长了颗瘤子,有鸡蛋一般大小,已经化脓、发痛。他本打算动手术把它切掉。  陈陆和父亲说要回家吃火锅,一大早陈立山便出门去买材料。陈陆因忙于防汛,已有近一个月没有回家。  陈陆的办公桌上摆着一辆消防车模型,那是他给孩子准
期刊